「说视频,论短长」|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圆满落幕
2019/11/8 21:25:23 传媒1号
11月8日上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品牌活动——第十五届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在北京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圆满结束。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说视频,论短长」,议题是短视频的热传播与冷思考、5G时代视频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和视频短长的未来形态想象。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师生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七匹狼文化发展基金联合主办,出席嘉宾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国青年报》原社长、总编陈小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所研究员时统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文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
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视频、环球时报(英文版)对本次论坛予以图文、视频直播报道,论坛由吕帆老师主持。
开场
俞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作为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俞虹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她谈到了记者节的坚守与创新。记者节发起的初心来自于共同的理想和情怀,经过15年的坚守,今天电视研究中心仍用热情守护真心。而今年的论坛形式从主题演讲到加入了学子对话环节,这是在坚守中的创新。俞虹老师将大家的目光引向了当下的热点——短视频,引导大家关注短视频在5G时代究竟会有怎样的发展。
主题演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白岩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白岩松进行了破题演讲。他提到,新媒体和旧媒体转变是技术和传媒捆绑带来了一次迭代,而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背后很多始终不变的东西。他认为有四个核心力量是今后一直要携带的:第一,所有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必须比其它的人更懂得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和语言浓缩一个新闻事件的核心;第二,写作能力,不管时代怎么变,做传播应该拥有很强大的写作能力;第三,提问能力,提问的能力是传媒人的核心能力;第四,说话能力,未来说话将变得非常重要。提到短视频,他认为短视频具有麻药属性,而我们永远不要抨击短视频或者说麻药,社会要快速进步的关键在于如何抑制人们的上瘾性。
胡智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胡智锋认为,今天的视频生态是以短视频、电影和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客厅终端视频三者并齐的状态。短视频的长处在与大众参与和互动,电影拉动消费的能力和时尚感最为突出,而电视视频的主流意识、主流感和话题的制造能力依然是最强大的。而谈到短处,大量短视频的「短」在于其浅、俗、浮。中国电影之短在于工业化水平不够和民族电影美学水准的不足。电视之短在于技术的落后和创新能力的匮乏。谈到未来,胡智锋老师认为,我们必须想办法加大监察短视频,让不合格的东西尽量淘汰或者过滤;电影要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准,努力再重新打造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要努力提升电视技术,加大点对点的传播能力,让它在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能够有新的突破。
时统宇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所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时统宇对呼啸而来的短视频热持谨慎、甚至是悲观的态度。他阐释了自己对于记者角色的理解,他认为记者确实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职业,但记者不是一个内心充满焦虑的职业。有品质的新闻需要慢下来,等一等新闻的灵魂。深入采访、体察民情的工匠精神,脚踏大地、背负着民族初心的记者精神是现在最需要弘扬的。对于视频能不能成为传统媒体新的增长点,时统宇老师的观点是:悬。他认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叫本份。
俞虹教授提出了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电视因技术而生,电视又因技术而衰,电视又是否有可能因技术而涅槃?从传播学的角度,受者的需求一定是多样的,一定是无止境的,一定是需要最好的,所有的碎片化究竟能够持续多久?当我们以一定专业或者文化诉求、价值诉求的角度讨论的时候,面对技术的突变,什么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而去进行最好传播的支撑?最后,俞虹教授强调了五种力,文字传播能力、口语传播能力、视频传播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这是在不断的技术变革中以不变应万变的看家本领。
现场对话:
高校学子与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面对面
第一场对话
对话嘉宾:
陈小川、敬一丹
对话学生:
王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博士
林子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
刘纯懿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
王宇: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是一种怎样的信息接受环境运营了短视频这种全新的媒介文本?碎片化可能是外在特征,更内在的特征是什么?我想抛出一个概念:流动的空间。流动空间实际上呈现的概念,它使得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空间界限消除。短视频这样的方式或者说流动空间的到来,让人们随时随地接受信息成为可能。
以往新闻专业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很多的视频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会追求感官刺激,这对未来新闻生产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影响?
陈小川:关于短视频的概念你没有厘清,你所说的短视频是抖音,还是央视的短视频?媒体人做的短视频,还是凉山73岁大妈做的短视频?这是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一定要把概念分开。
林子夜:怎么做好延长新闻周期的深度报道?
敬一丹:现在的媒体不管是广播、报纸、电视,各种媒体几乎都有视频,甚至可以极端的说无视频不媒体。所有传统媒体等专业媒体,希望拿出被大家接受的传播形式。视频是一个工具,使用者决定了传播内容。
陈小川:专业度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只学一个导语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学习一种价值观。我之前最尊重的两家媒体——BBC和CNN,他们报道英国偷渡客事件时,上来就说是中国人,他们的专业主义在意识形态和在网络时代中消失了。时统宇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今天是我们过节,不是所有视频都过节」。5G来了以后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会不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资本追逐下的现在,究竟是行业发展最好的时候,还是最坏的时候?
刘纯懿:很多人想看短平快、碎片化、浅显化和娱乐化的信息,所以很多媒体提供这样的产品,这是受众习惯培养的过程。当我们质疑为什么受众的品位变差的时候,我觉得也应该质疑自己为什么让受众的品位变差?
陈小川:短视频和短视频是不一样的。大家有很多的忧虑,学者和老师担忧传统媒体面临衰亡。但是传统媒体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传统电视会走向衰落?就是因为数量太多。我们不会因为每天看到医院里有人故去,就说这个行业不行了,人怎么会死呢?因为人们每分钟都在面临死亡。
第二场对话
对话嘉宾:
白岩松、时统宇
对话学生:
陈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8级博士
蒋乐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
谭影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
谭影子:5G时代是否会必然带来长视频?
白岩松:我同意5G时代不会带来长视频的判断。在技术更新上,单数是革命性的,双数是提升性的。4G是对3G的提升,5G是对4G的革命。如果说4G改变生活,5G将改变社会。我们不要把5G理解为玩手机更快,这是非常微端的一个小便利。我期待的不是技术的叠进,而是看惯了短视频的人会觉得短视频不过瘾,5G带来了他们对中视频的需求。
陈寅:前不久我听过一个表述,「传统主流媒体要以大象学会跳街舞的方式拥抱数字化」。总台很快在跳街舞方面有自己的实践,大家看到了央视最为严肃、最为资深的新闻栏目《新闻联播》推出了短视频的栏目。电视媒体要重新地检讨和审视怎样和受众说话。现在对网络视频和传统主流媒体的关系定位已经变成了颠覆者、合作者和赋能者,传统媒体应该有自信在营造比较正能量的环境中,发挥引领性的作用。传统主流媒体不仅要学会像大象一样跳街舞,而且要成为广场舞的领舞者。11月7号《对白》已经上线,网传白老师是不用微信和微博的,不知道您在短视频领域是不是在迈开进军的步伐?
白岩松:我做的视频足够「长」,我关注两个「长」。2个多小时的演讲,足够「长」;播到现在,足够「长」。
蒋乐来:我们讨论5G可能更多关注5G作为基底发展技术。第一个问题,VR技术。现在看到的新闻都是360度的图片视频报道,这样的技术会不会形成更大的数字鸿沟?第二个问题,新闻真实。当你越来越相信接近的事实,会不会更容易忘记技术背后存在的人、机构和意识形态?第三个问题,如何在VR视频层面认识视频的短长?
白岩松:最近音响业发生的变化,最传统,最未来。最传统,黑胶每年在增长。最未来,在传统的CD机里可以使用最新的技术MQA——声音高质量解码的折叠技术,立即提供了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音质,价格便宜于黑胶。技术永远最方便地完成对上一代技术的革命。
不要以为技术此时终结。技术永无终结。五年以后回头看,原来移动通信如此过时。今天可以想象未来让我们觉得移动通讯过时的技术是什么吗,我永远不敢想象。要对技术产生一种巨大的期待。变是永远的,重要的是我们拿什么东西迎合这个变?
闭幕
俞虹教授致闭幕词。她提出,今天是立冬,外面充满寒意。但里面非常热,温暖来自于话题,来自于现场嘉宾的演讲,更来自于现场的观众。他们热切的目光,他们的积极参与,他们的鼓励,实际上是这次活动火热的基本保证。
在立冬这一天,第十五届中国记者节大型公益论坛圆满落幕。新时代下,记者面临新问题和新要求,这需要传媒人以信念和热情拥抱技术的快速变革。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撰稿:徐迪慧、沈楠
编辑:沈楠
摄影:冯磊、张一得、李研、彭迟
点「阅读原文」
直达「1号微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