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儿科肺系病证之小儿哮喘一一辨证论治(二)
2015/8/14 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
肺寒化热型小儿哮喘
治疗方法:五虎汤、一捻金。
证候表现: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扇动神闷乱。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
处方:五虎一捻服最灵。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
病因病机: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
出处:《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三(卷)·喘证门(篇)
原文:马脾风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扇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注)马脾风,俗传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喘自止。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五虎汤麻黄(蜜炒)杏仁(炒,去皮尖)甘草(生)白石膏(研为末)细茶引用生姜,水煎,临时用药冲石膏服。(方歌)五虎汤治马脾风,麻黄蜜炒杏仁从,甘草石膏细茶叶,煎服之后喘自宁。一捻金(方见不大便)。
饮停胸胁型小儿哮喘
治疗方法:苏葶丸。
证候表现:停饮喘急不得卧;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
病因病机: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
治则治法:又当泻饮降逆。
处方:泻饮降逆用苏葶。苏葶丸主之。
出处:《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三(卷)·喘证门(篇)
原文:停饮喘急不得卧,泻饮降逆用苏葶。(注)小儿痰饮作喘者,因痰壅气逆也。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须急攻痰壅,苏葶滚痰丸主之。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又当泻饮降逆,苏葶丸主之。
肺气虚弱型小儿哮喘
证候表现: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容易出汗,反复感冒,胃纳不香,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肺气不足,故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肺虚皮毛不固,故自汗盗汗,容易感冒及诱发哮喘。
治则治法:补肺固表。
处方:玉屏风散加减。
出处:《中医儿科学》·第一章常见病证(篇)·第四节哮喘(章)
原文:肺气虚弱症状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容易出汗,反复感冒,胃纳不香,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候分析肺气不足,故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肺虚皮毛不固,故自汗盗汗,容易感冒及诱发哮喘。治法补肺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加减。本方益气固表。自汗多者,加龙骨、牡蛎、浮小麦敛汗;咽红口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花剥者,加北沙参、麦冬、五味子滋养肺阴。
肾气虚弱型小儿哮喘
证候表现:畏寒,肢冷,动则气短,面色?白,自汗,食少,腿膝酸软,遗尿或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苔花剥,脉沉细。
病因病机:肾阳虚不能运行敷布全身,故畏寒,肢冷,精神疲乏。肾阴虚,则口干,舌红或出现花剥苔。肾气失纳,故动则气短。肾气不固,故遗尿或夜尿增多。
治则治法:补肾固本。
处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出处:《中医儿科学》·第一章常见病证(篇)·第四节哮喘(章)
原文:肾气虚弱症状畏寒,肢冷,动则气短,面色?白,自汗,食少,腿膝酸软,遗尿或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或舌红,苔花剥,脉沉细。证候分析肾阳虚不能运行敷布全身,故畏寒,肢冷,精神疲乏。肾阴虚,则口干,舌红或出现花剥苔。肾气失纳,故动则气短。肾气不固,故遗尿或夜尿增多。治法补肾固本。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本方补肾固本纳气。阴阳两虚者,用参蛤散加仙灵脾、五味子、白石英或河车大造丸益肾温阳;舌红,苔少或花剥者,去附子、肉桂,加五味子滋养肾阴,摄纳肾气;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菟丝子补肾固摄。
脾气虚弱型小儿哮喘
证候表现:面色虚浮少华,时有痰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自汗出,舌淡,苔少,脉缓无力。
病因病机:脾虚则运化不健,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故面色虚浮少华,肢软,倦怠乏力。纳运不健,则便溏食少,痰饮上泛,喉间有痰齁声。
治则治法:健脾化痰。
处方:六君子汤加减。
出处:《中医儿科学》·第一章常见病证(篇)·第四节哮喘(章)
原文:肺气虚弱症状面色虚浮少华,时有痰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自汗出,舌淡,苔少,脉缓无力。证候分析脾虚则运化不健,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故面色虚浮少华,肢软,倦怠乏力。纳运不健,则便溏食少,痰饮上泛,喉间有痰齁声。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和中,半夏、陈皮温中化痰。大便稀溏者,加扁豆、木香、炮姜温中理气止泻;食欲不振者,加神曲、麦芽、焦山楂健胃助运。
寒热夹杂型小儿哮喘
证候表现:咳喘哮吼,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吐痰粘稠色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病因病机:恶寒,鼻塞,打喷嚏,为风寒在表。发热,口渴,咽红,痰黄,大便干结,为里有痰热。此属外寒里热,寒热挟杂之候。多由哮喘发作时里热未清,又感风寒所致。
治则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处方:大青龙汤加减。
出处:《中医儿科学》·第一章常见病证(篇)·第四节哮喘(章)
原文:寒热夹杂症状咳喘哮吼,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吐痰粘稠色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滑数。证候分析恶寒,鼻塞,打喷嚏,为风寒在表。发热,口渴,咽红,痰黄,大便干结,为里有痰热。此属外寒里热,寒热挟杂之候。多由哮喘发作时里热未清,又感风寒所致。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方药大青龙汤加减。本方解表清里,定喘止咳。热重者,加黄芩清肺热;咳喘哮吼者,加射干、桑白皮泄肺热;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苏子辛温化痰,或用白芥子、葶苈子泻肺涤痰;喘急明显者,加地龙下气平喘;痰热者,加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阳张仲景健康养生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