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绿房子吃了|孙道荣
2022/12/29 7:45:00 朝花时文

文 / 孙道荣
美国爱德华州8岁男孩迪伦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作家。他整天画啊、写啊。在一幅画着城堡的画下面,他写着“我被绿房子吃了”;在一幅画着花园的画下面,他写着“豆角的角,蹦到了我的眼睛里”,都是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画和话。
当我向朋友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所有人的反应都是,这孩子有梦想。哪个孩子没有梦想?哪个孩子心里没有一个童话世界?说完,一个朋友,领着他的孩子去上钢琴课了,他的孩子即将参加钢琴十级考试;另一个朋友,陪他的孩子去上奥数兴趣班了,他的孩子能将π背诵到小数点后第100位。为了孩子,他们都忙得很。他们的孩子,也一个个厉害得很。
但是,迪伦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呢。
没有人耐心地听完整个故事。好吧,那我就跟空气讲,我的身边总是围满了空气,空气不会走开,空气有足够的耐心。
在画了81幅画和写了81句话后,这个8岁的小男孩忽发奇想,能不能将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结集出版呢?
说干就干。他找出电话簿,给出版商们打电话。一个出版商拒绝了,又一个出版商拒绝了,所有的出版商都委婉而断然地拒绝了。
听到这儿,我身边的空气飘来荡去,一脸坦然。这太正常了,哪个出版商会愚蠢地出版一个8岁孩子的涂鸦呢?8岁的迪伦会涂鸦,8岁的小明也会涂鸦,涂鸦就涂鸦好了,想出版,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没人愿意帮他出版,迪伦想,那我就自己将它变成一本书。怎么变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将它们装订在一起。当然,即使只有8岁,他也知道,仅仅装订在一起,还不是一本书,一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书,是它必须出现在它本该出现的地方——书店,或者图书馆。
迪伦家的附近,就有一家图书馆。他带着自己装订好的“书”,来到了这家图书馆。他在图书馆逡巡一圈,来到一排书架前,踮着脚,将书架上的书扒开,留出一个空隙,然后,将自己的那本“书”悄悄地塞了进去。他仰头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他又朝四周看了看,正在埋头看书的人们,并没有人注意他。

迪伦回到了家。晚上,父母下班回来了,他不无得意地向父母宣布,自己画的画和写的话出版了,它们成了一本真正的书啦!
年轻的父母惊喜、疑惑,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儿子的涂鸦就出版成书了?见父母不信,迪伦说,不信,你们自己去图书馆看嘛,我的书就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妈妈说,好呀,那我们明天就去图书馆看看。
我身边的空气,一阵骚动。一粒空气生气地说,这个妈妈是不是疯了?她怎么能相信一个孩子的话?另一粒空气说,她也许只是像小明的妈妈一样,随口一说,从不当真的。她要当真了,岂不是像她8岁的儿子一样傻?
第二天早上,迪伦的妈妈还真请了假,与迪伦一起去图书馆看看他的书。
母子俩走进了图书馆,迪伦领着妈妈来到了那排书架前。一本本,全翻遍了,并没有找到他塞进去的那本“书”。迪伦一脸失望,一脸尴尬。
我周遭的空气,一阵狂舞。一场闹剧而已,迪伦自己塞进去的“书”,一定是被图书管理员发现后当成垃圾扔掉了。
迪伦妈妈摸摸迪伦的头,别急,儿子,让我们问问管理员。
这个年轻女人,竟然真的领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图书管理员的办公室,询问她,有没有看到书架上的那本“书”。图书管理员惊诧地看着8岁的迪伦,你就是那本“书”的作者吗?哎呀,我们正试图寻找你呢。
我听到身边的空气议论纷纷,不用说,接下来将是一场雷霆般的谴责,这是公共图书馆,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将自己的涂鸦塞进去呢?再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不料,图书管理员不按套路出牌。她从办公室的案头,拿出一本裁剪、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书,对迪伦说,我们昨天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你的书真是太有趣了、太动人了。于是,我们连夜重新为它装订,给它做了一个硬壳封面,并且,为它取了一个书名《我被绿房子吃了》,这个书名你喜欢吗?
迪伦妈妈接过那本书,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真正的书。她摩挲着,一脸欣慰。
图书管理员继续说,不过,你这本书放在那排书架上不太合适,我们打算将它摆放在儿童读物的书架上。孩子,走,我们现在就一起去将你的书上架。
说完,图书管理员领着迪伦母子,走向儿童书架。他们一起,郑重地将那本《我被绿房子吃了》,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不知道哪里刮来一阵风,我身边的空气啊,一阵乱颤。等风平静下来,我讲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在那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图书馆,8岁男孩迪伦的书《我被绿房子吃了》已经被借阅了100多次,至今还在小镇孩子中传阅。
我的故事讲完了。我听到我身边的一粒空气动容地说,它想成为一滴水,去滋润一棵小苗。我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滋润着大地,以及大地之上的每一粒种子。
图片来自新华社
(刊于12月29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妙人儿时在左右|陈鹏举
一不小心,贺先生吓你一大跳|俞晓夫
【逝者】解放日报驻京办四合院里的那场聚会 ,滋味久长 | 李国文
轮椅二重奏|肖复兴
天上的星星|高明昌
玄奘这棵大树|卞毓方
【那时花】明镜|王蒙
在黎乡,人湿漉漉近了自然|胡竹峰
【周谈】岳美缇:俞振飞不骂学生,但要求我们“有‘书卷气’”
【周谈】茅善玉:被艺术钉住了脚
这座有山有水的沪上名园,如今只留下了一个地名 | 沈惠民
唐诗与名城:那时南京是金陵,扬州是广陵 | 孙琴安
再回首,上图1215室的“补天之手” |唐吉慧
夜雨何时听萧瑟|青青
夜访鲁迅故居,门前有些他文字里走出来的情景|陈富强
这是“朝花时文”第3245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不接受摄影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朝花时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