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老与广播剧《刑警803》| 王琪森
2023/1/19 7:45:00 朝花时文

文 / 王琪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于100年前的1923年1月23日在上海广东路3号开始播音。这家电台名叫“大陆报—中国无线台公司广播电台”,由美国人奥斯邦和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大陆报》合作开设。为纪念中国广播开播百年,上海广播博物馆在位于虹桥路1376号的广播大厦内建立,收集与展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时代记录与声音档案。

作为一名曾经的广播人,我20多年的职业生涯留下了不少闪光的记忆。其中最难忘的,是对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收听大型广播系列剧《刑警803》的采访。
一
《刑警803》是由当时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和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联合录制的,剧名取自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门牌号,而上海人也一直亲切地把刑警称为“803”。该剧以严谨独特的构思、惊险曲折的情节、扑朔迷离的悬念、细腻传神的表演和生动新颖的音效等,谱写了上海刑警以一腔热血、一片忠诚所奏响的英雄之歌。由瞿新华编剧、孔玉导演的首播剧目《蓝村怪案》于1990年8月10日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创广播剧收听的新纪录。

《刑警803》播出后不久,导演孔玉带来一个信息,说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告诉她,巴老由于患帕金森综合征,现在看书写字很吃力、很困难,因此开始收听广播。《刑警803》推出后,他特别喜欢,几乎是一集不落地收听,有时还和她讨论剧情与人物。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很是高兴和振奋,我们出品的广播剧能得到当代文学巨匠的关注和好评,乃是最大的精神鼓励和最好的艺术肯定。
二
我们很想去拜访并采访巴老,当面聆听他对《刑警803》的收听感想和指导意见。但巴老当时已86岁高龄,因健康原因已不接受采访了。好在孔玉的父亲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曾任《文艺报》主编的孔罗荪先生,他和巴老是多年的好朋友,两家人时常走动。经孔玉与李小林商量,善解人意的李小林同意将我们的拜访与采访安排在当年12月。去拜访大家所崇敬的巴老,总得带一点礼物,大家想到巴老的生日是11月25日,那就带一个奶油蛋糕以表心意。
1990年12月18日下午3时过后,我们广播剧组一行人来到向往已久的武康路113号。花园里绿草如茵、树木葳蕤,简朴而恬静。尤其是两棵高大遒劲的广玉兰,气宇轩昂地相伴着“家春秋”的年华。巴老的住宅是一座英式乡村别墅建筑,细鹅卵石装饰的墙面和草绿色的门窗显得端庄大气,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沧桑却也温馨。
满头银发的巴老端坐在客厅的一把圈椅中,他身穿一件咖啡色旧薄滑雪衫,鼻梁上戴着一副秀琅架眼镜,目光明澈,面容清癯,神态慈祥。巴老的面前是一张小桌,背后是一排木质书橱。当我们把刚录好、还未播出的《刑警803》剧集录音带赠送给他时,巴老高兴地表示:“我会听的,谢谢你们!你们搞的这个广播剧好听的。”那带有川音的话语缓慢而温和,巴老有如邻家老爷爷般亲切,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他之间的距离,使我们如沐春风。

置身在这中国文坛上著名的“巴金的会客厅”,和巴老零距离接触,真使我们感到机会珍贵。就在这客厅中央壁炉下的一圈沙发上,多少国内外文学大师、艺术大咖、学者名人在此相会雅集,世纪风云在此凝聚,文学经典在此诞生。而今巴老虽已臻耄耋之年并带着病痛,但依然为他心中的上帝——读者而坚守文苑。当我们关切地询问巴老身体近况时,巴老用有些沙哑的嗓音说:“自从上次腿摔骨折后,现在两条腿有长短了,相差几厘米,走路有些困难,阴天还有些作痛。”他又感叹地说:“又到年尾了,但这一年我也做了些事。尽管手抖得厉害,但我现在每天还是坚持写几百字的。”
对巴老这种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的精神,我们深为感动。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瘦弱的老人,以自己的如椽大笔对黑暗鞭挞、对光明讴歌、对理想憧憬,展现出可贵的时代精神。特别是他的《随想录》,产生了振聋发聩的社会反响。当我们为巴老取得的成果表示由衷的祝贺时,巴老却语重心长地说:“我已写不多了,也写不好了。我还是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多写些,写好些,我盼望能看到新作品。”朴实而真诚的话语又暖暖地感动着我们。
三
巴老轻轻拿起桌上的《刑警803》录音带,仔细看着封面上的介绍。我们便请巴老就已听过的几集提提意见。巴老想了想,便相当坦诚地讲:“我对广播剧没有什么研究,提不出什么意见,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说道:“要说建议嘛,我只是觉得803主角刘刚应多点人情味,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是对的,但也应有正常的感情,如他刚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时,正好有案情来了,连话也不讲就挂了,好像不妥当,不太有人情味。”这真是令我们惊叹,巴老竟听得如此仔细,从接电话这个小细节中就捕捉到人物塑造的不足。该剧主角刘刚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妻女,因而导致离婚。如何处理好刘刚的情感问题,确实是创作中的一个难点。

1980年代的采访设备
巴老的建议,对我们今后如何更有血有肉、更接地气地塑造剧中人物,写好主角的感情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后的《刑警803》创作中,我们更注重人物的情感性与真实性,从而备受听众的欢迎,使其成为中国大型系列广播剧的名牌。而巴老对《刑警803》的寄语与建议,也应当写入中国百年广播史。
一抹玫瑰色的斜阳从巴老身旁的窗户后投射进来,富有雕塑感地勾勒出他清瘦的身影,熠熠生辉。
到了依依不舍告别的时刻,巴老与我们合影、致歉:“我的腿不行,不能送你们了,请小林代送吧。”此刻,我注意到巴老说话时的眼神是那么清朗而率真,诚如冰心老人所说的:有你在,灯亮着。
回电台后不久,我们即播出了巴老收听《刑警803》的录音专访,一石激起千层浪。听众来信如雪片似的飞来,大家纷纷对巴老的建议表示赞同,这代表了广大听众的心声。而刑警803的队员们更是深受鼓舞,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得到了他们所敬爱的文学大师的关注和关心,这让他们倍增战斗豪情。这就是一位人民作家的人民性的生动诠释吧?
图片来自新华社及网络?
(将刊于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愚园路1015号老宅,走过一个又一个文艺身影|曹可凡
【周谈】葛兆光:我就是一个教书的人
怀念韩敏:韩老师待人接物,犹如清凉世界轻柔芬芳的“花雨”|茆帆
走不出的嘉定老城 | 张旻
《月光不是光》是父亲活出来的|陈仓
在瓦尔登湖照见自己的模样|韩浩月
不必去打扰那里的一草一木 | 沈嘉禄
【周谈】奚美娟:职业为何
吟啸且徐行|王春鸣
两封书信,一般遗憾|简平
冬日暖暖,老上海的公共浴室 l 沈思睿
南京西路上的李惠堂和徐根宝 l 邱力立
这是“朝花时文”第3265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不接受摄影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朝花时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