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宋字如面 | 仇春霞
2023/4/13 9:00:00 朝花时文

    

     文 / 仇春霞

     翻阅北宋前中期名臣墨迹,无论是从字形、格式,还是称呼,大致能想象他们中的很多人行事有度。苏轼有一次在朝中值班时,看到庭院里前辈大臣们留下的花木,非常感慨地回忆起他们的君子之风。

     范仲淹留下了好几卷墨迹,他在起首写自己的名字“仲淹”时,都是写得小小的。字间距相对比较平均,字体比较宽博却又有点收敛,结尾的称呼非常周全。看范仲淹的字就会想象一个个头比较高大,行步中正,满脸诚实的人。范仲淹比宋仁宗年长21岁,胸怀家国天下、持身忠耿,即使被放逐在最偏僻的地方,他也会发光。

     “铁面御史”赵抃居然也留下了一卷墨迹,他的字写得偏瘦长,上下都束得比较紧,一看就能猜测他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赵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小事都能证明他是中国优秀士大夫的代表。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在江西任职期间,发现有些贫穷的官员死在江西后无钱回乡归葬,有的就地埋葬,有的则将灵枢寄放在寺庙里。赵抃下令造一百艘船,分发给客死当地的外地官员家属,让他们将死者运回家乡归葬祖坟。这一直击灵魂的义举,估计会令很多官员热泪盈眶。宋代很多官员都死在外地,而长途运送灵柩的费用又特别贵,以致很多人死后无法回到家乡。赵抃去世后,皇帝点名让苏轼来写墓志铭。

     苏轼的字迹可以分两种来看,一种是相对比较工整的楷体,另一种是相对比较放一点的行书。二者结合来看,苏轼是一个在守规矩与超越规矩之间不断徘徊的人。他本性忠直而善良,必要的时候他懂得低头。他落魄的时候会哭泣,得意的时候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但也许是受其父亲苏洵基因的影响,有时候苏轼会表现出刻薄的一面。黄庭坚评苏轼的字有点“媚”,我觉得还挺是那么回事的。

    

     故宫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老师喜欢用诸葛笔坐着写字,学生喜欢用散卓笔站着写字。黄庭坚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荡桨体”,看起来像一位穿着宽袍大袖、腰束玉带的君子携着一股风向你走过来。

     同样是写草书,杜衍的字比米芾的字要工整得多。杜衍行事沉稳、思虑周密,米芾天性烂漫、无所拘束,草书也是各有特色。

     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的书法是可以用来观摩的,他留下的墨迹还挺多。赵构的笔迹有法度、有姿态。他不会在两种风格中徘徊,而是前后相对比较如一。看赵构的墨迹,大体能猜测他不会是一个头脑发热的人,他对自己很了解,就像他对书法的法度一样清醒。所以他在如此仓促、混乱的局面下能安然无事,寿终正寝。

     翻阅上百封宋人墨迹,就像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古人所谓“见字如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摘自《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仇春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刊于2023年04月01日解放日报读书周刊)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癸卯上春三千字|陈鹏举

     繁华袭来,桃花节节败退|畸笔叟

     羊杂汤记 | 胡竹峰

     《人生之路》:中国式成长叙事的“上海方案”|杜梁

     春水潺湲 | 陆春祥

     鲁迅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的独到点评,你认同吗|沈章明

     那,就这样吧|龚静

     《我们的日子》,咂摸出日子的真味了吗|仲呈祥

     樱花时节,想到了梅花|林少华

     谁租了286号保险箱?|黄沂海

     那些铁花,最后都去了哪里|马平

     陆师杂记|张翎

     那秦腔韵味,摄住了我的魂|牛旭斌

     “行脚僧”吴昌硕的浦东岁月 | 王琪森

     这是“朝花时文”第3345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不接受摄影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朝花时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