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路遥《平凡的世界》,是在谈些什么?
2015/3/8 瞭望智库

    

     瞭望智库导读

     3月5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后,和代表聊起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好几个频道都在播”,并透露“下乡时跟路遥住过一个窑洞”。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时,是在谈些什么?为各位解读。

     《平凡的世界》,是已故作家路遥的经典之作,它既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

     《平凡的世界》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习近平为何主动谈及《平凡的世界》,这传达着什么信息?

     一、外交与文艺不当市场的奴隶,跟风是跟不出经典的

     《平凡的世界》最初发表,并非一帆风顺。

     1986年,路遥将手稿第一部交给《当代》杂志社一名青年编辑,这名编辑在只看了部分稿件的情况下就草率退稿,因为他觉得小说中“那些平凡少年的平凡生活和平凡追求”太“质朴”,满足不了“读者标新立异的渴求”。当时,中国文坛正流行现代主义,追新求异之风尤盛,不少文学编辑、评论家、作家成为各种“新思潮”的“忘情歌者”。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坛风潮的变化,但他告诫自己“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他仍然选择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因为他坚信扎根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义在中国不会过时,“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在文坛追新逐异的潮流下,路遥不随波逐流,而是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习近平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座谈会上则强调,“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多年后,退回路遥稿子的编辑感慨万千:“‘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我就是那‘尔曹’,《平凡的世界》就是那‘江河’。”

     二、创作的方法有千百条,但最根本的是扎根人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将“为什么人的问题”列为文艺的“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并认为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路遥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他看来,作家写作并不是为了自己,“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如果作家“不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而一味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喃喃自语,结果只能使读者失望,也使自己失望”。

     他始终关注着农民:“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人生》关注着农村青年的发展问题;《平凡的世界》对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命运进行热切的观照。

     为写作《平凡的世界》,他深切关注煤矿工人的生活,深入职工群众中调研访问,多次和工人们一起下到千米井下现场,体验煤矿生活,搜集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路遥的创作方法,呼应着二十多年后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平凡的世界》的艺术魅力,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来概括,正在于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三、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正能量永远不过时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城乡社会的历史变迁,故事的背景是1975—1985年间的北方农村,作家酝酿、创作于1982—1988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革所开启的“新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整个社会都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中。同时,负面效应也逐渐出现: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阶层之间的差距在拉大,拜金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冷漠……

     路遥用现实主义手法记录了这个时代,在《平凡的世界》里,善良、勤劳、聪明的农村青年,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获得爱情,实现了丰衣足食,甚至出人头地。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负面现象:农民的欲望被激发、掠夺性地使用土地和自然资源、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淡薄起来。

     可贵的是,路遥写出了时代的主流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只要不懈努力,个人就能获得成功和幸福。例如孙少平和田晓霞(其父亲是省委副书记)之间的爱情,没有一丝功利性,孙少平从来没有想过借助田晓霞来实现自己的“成功”。

     正因如此,《平凡的世界》焕发出异常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读者从中吸取正能量。一位记者曾写道:“那些打工者……他们喜欢路遥的作品,它为他们艰苦的打工生活增添了一层希望的亮色和奋斗的力量。”

     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本文摘编自“学习大国”,以上摘编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