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叔说:想人生逆袭成功,你必须尽早掌握这四条经验
2018/3/30 瞭望智库

    

    

     前几天库叔看到一个新闻,杭州19岁双胞胎姐妹分别被牛津和剑桥录取。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姐姐冯亚晞说:我们从来没有上过任何除了兴趣外的补习班,爸爸妈妈对我们学习上的要求是,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

     新闻里还有一段话:爸妈对我们的运动,要求非常严格,和成绩相比,他们更在乎的是我们身心健康、为人处世和热爱生活。

    

     姐姐冯亚晞(右)和妹妹冯亚晗(左)(图源:都市快报)

     有些“眼尖”的网友在这段新闻中看到了“重点”——双胞胎的爸爸是企业家,妈妈是全职主妇。

     于是下面一条点赞数很多的留言里写到:这是富人的教育,有钱才行。我们输在了起跑线,这就是命。

     出身的贫穷或者富有,真的能决定人一生的命运吗?或者说,现在寒门真的越来越难出贵子了?

     嘉宾 | 吴军

     主持 | 武君 瞭望智库

     后期 | 祝如月 瞭望智库实习生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现在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未必!

     过去寒门出的贵子其实也并不多。以前一个县城有一两个中学,如果农村孩子能上县城中学,就能参加高考,进而可能成为公务员,实现“鲤鱼跳龙门”。

     而现在学校扩招,上了中学也可能没用,所以“寒门无望”是今天大众的普遍看法。虽然我没做过统计,但现在寒门出的贵子是否一定比以前少?

     并不一定,是媒体的放大效应才使这个话题尤为受关注。

    

     首先,拿什么人群做分母很重要。

     如果你拿县里最好的一中做分母,北大数学系每年有不少学生是从县一中招来的,你会认为这个县中学学生素质很好。

     但如果你拿整个县做分母,就会发现县里平均几万人也出不来一两个北大数学系的。

     过去有好多失学儿童,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拿过去所有的农村孩子做分母,“跳出龙门”的孩子作分子,那和今天“寒门贵子”的比例做一个对比,结果可能差不多。

     其次,今天名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减少其实很正常。

     我上学时清华大学一年招2000人,现在一年招3460人左右。如果考虑到多设置了一些学院,实际情况是几乎没扩招。

     但是,30年前我读清华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超过80%,今天农村人口比例已经不到全国的一半了。

     所以今天清华北大的农村生源比例减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农村人口本身就减少了。表面数字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你想得到什么结论,都能找到你的证据。

     再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各国普遍存在。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我国的贫富差距跟30年前相比确实变大了,而贫富差距扩大使孩子们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不均。

     但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任何国家的教育资源都是金字塔式的。

     就拿美国来说,美国最好的五所大学招生人数加在一起才是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招生总和,他们也可能在面积很小的马萨诸塞州招很多人,而位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也可能在当地招很多人。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照顾较为贫困的人口:政策方面有所倾斜,社会福利保障、基础教育的投入都在增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

     比如,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招本地学生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

     我上学时清华2000人里大约有500个北京人,占比1/4;现在清华3000多人里大概有300个北京人,占比不到1/10,虽然你会说现在北京生源还是占比很大,但是北京的好高中也很多。

     另外你还要看来自各个地方生源毕业后10年,20年的表现,如果来自上海和北京的生源平均表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很难说现在的名额分配就不公平。

     此外,在美国各个私立名校,也是就近入学容易,哈佛和MIT大量招收麻省的学生,斯坦福招了很多硅谷地区的学生,而普林斯顿则从小州新泽西招了大量的学生。

     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

     2

     小时候穷,一辈子穷?

     谈到出身,“小时候穷,一辈子穷”这句话被很多人用来形容逆袭的艰难。

     小时候的贫穷确实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比如缺乏安全感,或者一旦有了权力就会用非常赤裸裸的手段贪腐,等等。

     中国台湾的陈水扁就是一个例证。

     所谓人穷志短,意思是说贫穷会令人走不出原有的生活圈子,以至缺乏远见,或者小时候因为贫穷受到太多人的冷眼,之后一旦得势,为人会变得冷漠,比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公安厅厅长祁同伟。

     但是,对于“小时候穷,一辈子穷”的这种说法,总的来讲我并不认同。

     因为我周围很多人小时候过的都是穷日子、苦日子,长大后不但没有上述毛病,反而因为吃过苦,更有动力努力向上,也更懂得珍惜所获得的每一分、每一点,甚至在经济条件好了之后开始回报社会,对周围朋友也相当慷慨。

     美国著名的慈善家迈克尔·布隆伯格只是一个送奶工的孩子,上大学时靠打工糊口,他自己讲,当时每周薪酬只有3.5美元。

     但是等他有了钱,每年都是几千万美元、几亿美元地捐款,仅他的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从他那里获得了11亿美元的巨额捐赠。

    

     迈克尔·布隆伯格

     相反,我也看到不少从小锦衣玉食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除了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一些人如果将来家道中落,日子可能会相当难过。

     很多人都奇怪,以曹雪芹的才华为什么会混得如此之惨,历史上雍正皇帝对他们家其实不算太苛刻。

     后来我身边有不止一位身世和曹雪芹类似的长辈,就很能体会曹雪芹为什么落得那样的结果了。

     这些长辈们过去家庭条件曾经非常优越,1949年后生活一落千丈,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虽然他们才华横溢,但一辈子仕途平平,过得一般,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不谙世事。

     理解了他们,便理解了为什么茨威格会自杀。读他的《昨日的世界》,就能理解一旦失去过去所拥有的自由、美好的世界,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简单地讲,由俭入奢容易,反过来则千难万难。

     如果能重新选择是先穷还是后穷,我想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会选择前者,因为先穷毕竟还有希望。

     相比之下,今天很多欧美人选择了后者,先过两天好日子,哪管将来生活怎么样呢,最终一辈子是一天过得不如一天!

     应该承认,很多人所指出的贫穷所带来的诸多毛病确实存在,小时候的贫穷和将来的发展不顺利确实有很大的相关性。

     但是,相关并不代表构成因果关系。

     我在德国时,德国人和我讲,过去他们一直认为女性比男性更适合酿制啤酒,这在统计上也是成立的,因为事实如此。

     但真实的原因却是德国家庭中由女性做面包,因此她们身上携带酵母,是酵母决定了啤酒味道的好坏,而不是酿制者的性别。

     了解了这个因果关系后,男性同样能酿制出上好的啤酒。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贫穷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即使小时候贫穷,将来也未必没有机会。

     相反,即使小时候富有,也要杜绝很多坏毛病,否则会成为穷到只剩下钱的地步。

     3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我认为,比贫穷更可怕的其实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见识。

     没有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这并非是那些人故意要和你作对,而是他们实在没有见识,大家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

     《庄子·外篇·秋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在见识上不长进的人要少和他们来往,更不要和他们争论,因为道理讲不通,徒费口舌。

     其次,缺乏爱。

     我们常说某某人太小家子气,成不了大事。小家子气,其实就是缺乏爱的表现。

     有些人说,贫穷的人小时候被人瞧不起,于是长大之后没有安全感,对钱特别贪恋。

     这个解释未必说得通。

     贪欲其实除了圣人,谁都或多或少有一点。穷人也有不贪的,富人也有极为贪婪的。

     很多人小时候因为父母忙,没有时间关爱他们,而在学校和社会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没有人倾述,时间长了,心灵开始扭曲。

     这就造成了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也不懂得分享。这种习惯,后来很难改。

    

     (图源:视觉中国)

     独身子女也带来一些问题。

     在我看来,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问题并非缺乏劳动力,而是很多人没有了原有社会的家庭生活和亲戚关系。

     第一代独生子女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关心,到了第二代连堂表兄妹的关系也消失了,这才是可怕之处。

     我遇到一些年轻人,在谈恋爱时很想对对方好一点,但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很亲密的同龄人一起玩耍。

     人一旦缺乏了爱,就难以成大器,小家子气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

     很多人以为有了钱就有一切,但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能花钱解决。

     最后,这些人只能把钱花在享受上,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相反,一个善于分享财富的人,会懂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去,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企业家,工作很辛苦,人也很精明,从事的行业非常好,但是企业做不大,高管一两年就走掉一批,就其原因,是不懂得分享公司的所有权,缺乏对下属的关爱。

     最后,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

     缺乏规矩首先是自己倒霉。在高速公路上竞走的人,早晚有一天会成为车下鬼。

     缺乏规矩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其结果是,轻则没有人愿意帮他们,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当然,这些人也会感觉到别人对他们不友善或者敬而远之,但是常常还不知道原因,于是便对人、对社会产生一种戾气。

    

     (图源:视觉中国)

     前一阵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70岁的老太太往飞机发动机里撒了一把硬币,说是祈福,不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且耽误了大家很多时间。

     在中国没有民事诉讼索赔,但在一些国家,航空公司不仅可以起诉她索赔巨款,其他乘客也可以要求她赔偿时间损失,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这位老人一定有多坏吗?也未必。

     有人说她没有常识,其实不是没有常识,而是没有规矩。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

     很多人在说,现在社会分层了,我们的孩子没有了机会,其实机会总是有的。

     贫穷可能会在短期内使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并不影响父母在见识、爱和规矩上培养好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做到这些事并不难。

     反之,家里富裕,孩子也不一定就有见识、有爱心、守规矩。

     4

     教育是寒门子弟逆袭最便捷的方式

     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是寒门子弟逆袭最便捷的方式,为什么呢?

     第一,一般而言,上大学的收入比不上大学的会高很多。

     对寒门子弟来说,这是最快的脱贫方式。

     历史证明:任何国家崛起,都是因为有大量寒门子弟进入大学,他们习得对国家有用的技能后,回来报效祖国。

     第二,技能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单靠自己学,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的结果;如果到课堂上学,可能会是事半功倍。

     人的认知有三个来源,其一是亲身感知,其二是他人告知,其三叫逻辑推知

     逻辑推知的典型例证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这一点是大多数人达不到的。而如果所有事都靠亲身感知,太慢。那么,上学读书则是学习新知的绝佳途径。

     第三,上学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交朋友。

     我给MBA学院上课的内容,视频也能找到。但是,那些企业家还是花钱来上课,要来学校读MBA。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学生会坐在教室里跟我面对面聊,他们下课后要一起去吃饭,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只有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课下和同学一起活动,才达到了上学的目的。

     有两种大学,一种修完学分即可毕业,另一种不限制学习内容,但需要大家在一起生活四年,哪个更好?

     英国教育家、牛津大学的大主教约翰?纽曼认为第二种好。

     他说牛津几百年来都是如此,牛津和剑桥是书院联邦制学校,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则是寄宿制学校。

    

     约翰·亨利·纽曼是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

     英国大学里的一些Constitution College(学院)或者耶鲁、普林斯顿的residential college与今天大学说的学院(school)是不同,虽然它们都被翻译成学院。前者是生活的社区,是一个小社会。

     今天你申请牛津或剑桥,前提条件是不仅这个大学要录取你,还需要有一个Constitution college(学院)录取你,比如被三一学院录取。

     学院录取与否不取决于成绩,而是看里面的老师和学生是否认可你加入他们。就像你加入耶鲁骷髅会需要学生群体接纳一样,需要得到同学的认可。

     跟老师学习也是如此,麻省理工有一个说法:选的课是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本身不重要,谁教课很重要。

     你将来一般不会从事那些研究的,而且离开学校后学的具体内容很快就会忘记。

     即使不忘,过五年,那些知识也会过时。

     但你师从哪位教授很重要。通常一些教授给分会高点,而另一些会低点,但是学生们并不是根据教授给分的高低选择学什么课,他们宁可挑给分低,但是讲课好的教授,为什么?

     因为他们要跟老师学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接受的是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因此能把问题来龙去脉阐释清楚的教授才受欢迎。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在学术上,更在生活中。

     举个例子,我们总会遇到困难,面对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怨天尤人,把失败归因于环境;还有一种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有洞察力的人知道哪些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是请人帮忙还是绕过去,抑或意识到时机不对,暂时换一件事做。

     这些大判断,都是从小养成的,而非一朝一夕练就。

     第四,现代社会对人才技能要求较高,不光是工作技能,也需要专业技能。

     举个例子,我认识不少能称得上是“金融大鳄”的,他们炒股动用的资金常常会超过一个基金。

     但是他们财富的增长比马云、马化腾甚至雷军这些企业家慢得多。

     他们一些人找到我来解惑。有一位企业家甚至说得很直白:“2000年左右时,我的钱不知道比马云多几百倍,到了马云获得雅虎十个亿融资的时候,我也比他多,但是现在我可能连他资产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我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问题。首先受教育程度都不高,但是胆子很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干那些大家不敢干的事情挣了很多钱。

    

     (图源:视觉中国)

     但是很快做正经生意的企业家们就超过了他们,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周围人超过自己,一点办法没有。

     我常对他们讲,你读书太少,这没办法,这辈子认命吧。

     他们问我为什么?

     我回答说,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大概20多年的时间里,年复合增长大约20%,比经济增长快的多。

     如果做一个互联网公司,哪怕处于中等水平,都会带来很可观的财富积累。

     中国制造业虽说利润薄,但是进入到21世纪后因为供应链的形成和优化,在世界上占据了其它国家无法替代的地位。这些你都看不到。

     阿里巴巴的产业过去每年翻番,后来平均年复合增长50%。哪怕今后只增长20%,连续几十年都是了不得的。

     马云钱比你多100倍,很正常。而且你们的差距还会更大。

     你只会高兴地和我分享自己在股市上坐庄,割散户韭菜的光荣历史,你这三个月做一个仓,挣了50%的钱,下次遇到点麻烦,再赔进去1/3。运气好,也不过是挣一分辛苦钱。

     你的研究只盯着股票那点波动,做的是加法,不会有叠加效应,而马云做的事乘法。

     对他们,我的建议都是,自己这辈子就认命了,好好把孩子培养好。从小培养他们的见识。

     (实习生张明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见识》是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硅谷投资人吴军博士首部认知升级类著作;继百万册畅销书《浪潮之巅》《智能时代》之后的力作;你一生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李浩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瞭望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