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好方法
2022/9/8 16:19:28 正和岛

    

     作 者:人神共奋来 源: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一到处理复杂问题,就感觉千头万绪,仿佛到处都是答案,但却无从下手。

     这是因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并不是比简单问题难,而是无数个简单的问题交织在一起。

     简单问题是单一问题,如何向一位顾客推销新产品,只需要了解顾客的具体需求,针对性地介绍产品;

     复杂问题是多维度问题,如何向市场推广新产品,方案涉及市场、营销、生产、财务等多个层次,而且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解决复杂问题,不一定需要奇思妙想,关键在于找到这些思路的内在联系,更需要一些小技巧。

     本文介绍一个我在构思长文时常用的方法——全景思考,它只需要一块黑板或一页PPT或一张思维导图。

    

     一个单纯为了完成工作的人,他的解决方法是这样出来的:

     1. 分析问题;

     2. 忽然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3. 把这个思路变成一个方案。

     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处理的都是简单问题,以至于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也会不自觉地使用简单思路的方法。即使是那些想要更好地完成工作的人,他们的解决方法也只是简单方法的叠加:

     1. 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

     2. 写下所有能想到的想法;

     3. 把这些想法变成方案的1、2、3、4。

     重点不在于你能想到1、2、3、4,这些多找一些以前的方案就可以了,重要的是,针对项目的特点,找到1、2、3、4的内在联系。

     全景思考是这样的:

     1. 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

     2. 在一页PPT(或思维导图)上,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的想法;

     3. 观察这些想法的内在联系,不断调整这个想法的结构;

     4. 最后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还是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

    

     我在复盘2008年金融危机时,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特别有名气的投资大师或基金公司在2008年的收益普遍低于平均水平。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今年上半年的市场中,A股的明星基金经理总体收益水平同样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我打算写一篇文章,分析一下这个现象,看看能不能得到什么规律性的结论,但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大量角度各异、结论对立的想法:

     黑天鹅事件,超越常规认知;

     常规的风险控制手段失效;

     股债商品多杀,对冲失效;

     过去的成功使之过于自信,过早出手抄底;

     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都是“乐观多头型”;

     明星基金经理总是下注于大的“国家红利”;

     投资大师们长期而言,仍然跑赢市场;

     一个大的周期长达几十年,明星基金经理只是幸存者偏见;

     任何风险投资都缺乏“遍历性”,无法逃脱破产的结果。

    

     此时,需要用一台较大的电脑,把这些想法放在同一页,仔细观察它们的内在联系,不断移动它们的位置,使之成为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的结构,比如,逻辑线性推进结构、屋架结构、双层螺旋结构、分层并行结构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上述想法实际上是建立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思考,那么,这个结构就应该用时间来进行分层:

     1. 单次投资的得失

     股债商品多杀,对冲失效。

     过去的成功使之过于自信,过早出手抄底。

     黑天鹅事件,超越常规认知。

     常规的风险控制手段失效。

     2. 一个十年以上的典型的市场周期

     过去的成功使之过于自信,过早出手抄底(共同节点)。

     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都是“乐观多头型”。

     投资大师们长期而言,仍然跑赢市场。

     明星基金经理总是下注于大的“国家红利”。

     3. 更长的时间考验

     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都是“乐观多头型”(共同节点)。

     遍历性的破产在风险投资中非常常见。

     一个大的周期长达几十年,成功的投资大师只是“幸存者效应”。

     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几千几万年),任何投资方法都无法逃脱破产的结果。

    

     周期视角变化后,随之而来的,是从投资方法的思考到行业发展规律,最后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里还有一些使用经验:

     答案永远不会轻易出现在你眼前,为了激活大脑,可以从任何一个想法开始写,并时刻思考它与另外一块内容的联系。

     使之系统化,还需要添加一些新想法,比如最后一条。

     最好让某一条想法,成为两个层次共有的因素,即“共同节点”(右上角的那两块),让这个体系内部关联更强。

     无论它们有多复杂,最好还是用最常见的结构进行关联,否则,就算你自己明白,别人也无法理解。

    

     人的大脑虽然很精妙,但严格地说,它只进化到线性阅读、即时反应这一步,就被社会的进化速度远远抛在脑后——证据就是,我们的大脑更喜欢那种前后紧密关联的信息——最好是抖音十几秒短视频的那种碎片化信息。

     所以,在复杂问题面前,我们需要用眼睛来帮忙,让各种信息同时呈现在眼前,进行全景思考,并不停摆弄它们的位置,以便让那些内在信息一一显现出来。好文推荐:

     《人生若觉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常州,第三次大爆发!》

     《稻盛和夫:我人生巨大的财富,就一句话》

    

     排版 | 米小白

     审校 | 余心丰 轮值主编 | 徐悦邦

     正和岛新媒体(ID:zhenghedao)

     面向中国商界决策者的新媒体,解析商界大势,聚焦商业价值,助力企业家持续成功,让新商业文明的曙光温暖世界。

     关注正和岛,和280万企业家、管理者一起,看透商界大势与大事。

     《任正非:面子是给狗吃的》

     《马化腾凌晨4点看产品,马云一年飞行1000小时:成年人的牛逼谈何容易》

     《王林:此次疫情,对所有企业都是一场倒逼》

     《张瑞敏,自以为非》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正和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