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社交潜规则:只筛选,不教育
2023/3/30 20:34:04 正和岛

    

    作 者:那涟来 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 (ID:readingclub_btfx)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伴侣甘心当咸鱼,不思进取,该不该改变他?

     大家不约而同给出答案:不该!

     生活中,有太多人总是喜欢苦口婆心地给别人讲道理、说利弊,希望对方能心领神会、虔诚悔改,但往往事与愿违。

     说到底,除非人主动想要蜕变,不然任何外力都无法促使其改变。

     有句话说的很对:“世上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才教得会。

     经历半生才明白: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总想改变别人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指的是:

     人们总倾向认为别人的思维和习惯要和自己一致,如果不同,就想改造他人。

     但人的三观和认知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想要改变自己尚且不易,何况是改变别人?

     若执于一念,企图改造他人,无疑是自寻烦恼。

     最近,朋友向我诉苦。

     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负责人的他,年初招了位应届生小张。

     本来他想找个有经验的人,但看小张名校毕业,在校表现不错,想着自己带一带,不出半年就可以上手。

     可结果却啪啪打脸。

     朋友希望小张尽快提升业务能力,平时多学习积累,就建议他把房子租在公司附近,省下来的通勤时间可以利用起来。

     可他却说:“我不缺时间,再说公司附近的房租也贵一些”。

     朋友一听,虽然不悦,但也能理解,毕竟刚毕业,确实缺钱。

     后来,朋友发现小张总是干一些打字、复印的杂活,就提醒他多研究业内优秀案例,便于学习。

     对方却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刚入职,没啥工作经验,这些以后再干也不迟。”

     再后来,朋友带他一起见客户,事先吩咐他收集客户资料。

     可临到出发了他都没搞定,还振振有词:“网上查了没查到,等下当面问客户不就成了?”

     朋友满怀信心想要培养小张,可他总是听不进劝告,固执己见。

     半年过去了,小张的能力未见进步,朋友却被折腾得痛苦万分,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

     《人间值得》中写道:

     千万不要尝试去改变一个人,那样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会让自己处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我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念头去纠正身边人,不仅徒劳无功,反而让自己陷入失望和痛苦:

     孩子总是拖拉,你耐心指正,结果Ta毫无改进,自己却折腾得心力交瘁;

     伴侣熬夜成瘾,你好意督促,结果老公不仅不知悔改,还埋怨你横加干涉;

     父母喜欢吃剩菜,不管怎么规劝,他们总是充耳不闻,还数落你不知节俭。

     很认可一句话:我们发自己的光就好,别强行给他人点灯。

     一意孤行,想将对方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生活只会冲突不断,满目疮痍。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强行改变别人。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林语堂与妻子廖翠凤两人携手走过50多年,感情羡煞旁人。

     但其实,两人的生活习惯有诸多不同:

     廖翠凤做事井井有条,林语堂却不喜束缚,洒脱任性。

     廖翠凤每次出门前都会精心打扮,林语堂却厌烦这些繁文缛节。

     吃饭时,廖翠凤总拣切得周正的鸡胸、鸡腿吃,而林语堂专挑翅膀儿、脖子吃。

     有段时间,林语堂痴迷于发明一台中文打字机。

     有次他在国外出差时,用所有的盘缠换回一个打印机模型。

     廖翠凤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他太任性,不顾家庭责任,随意花钱。

     但林语堂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还得意地说:“我会写文章,花的钱会赚回来”。

     时隔数十年,林语堂已出版了多本畅销书,收入不菲。

     他重启打字机梦想,制作出一分钟可打50个字的“明快打字机”,但却花光积蓄、负债累累。

     廖翠凤终于明白,想要改变林语堂实在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接纳现实,继续过日子。

     此后,她不再提及此事,也不再干涉林语堂的生活。

     林语堂在床上吸烟,她非但不发脾气,反而会细心提醒:“你的牙齿熏黑了,要勤刷牙。”

     就这样,两个人宽容以待、相互扶持,携手走完一生。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思维不同、观念相左的人:

     也许是有坏毛病的家人、也许是观点不一致的朋友、也许是性格和办事风格截然不同的工作伙伴......

     改变别人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困难;改变自己看似很痛苦,实则更简单。

     就像作家黄桐说的:

     “费力去改变别人,不如先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

     自己变了,我们的思维、逻辑和习惯也会跟着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会截然不同。

     改变,往往就会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

     苏轼和谢景温曾是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论古道今,吟诗作赋。

     一次,他们一起到郊外散步,两人相谈甚欢。

     这时从树上掉下来一个黑影,打断了两人的谈话,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受伤的小百灵鸟。

     苏轼发现小鸟腿部有伤,欲捧起来为其治疗。

     可谢景温抬腿就把小鸟踩死了,还一脸不屑地说:“兄长何必为了一只扫我们兴致的鸟浪费心力!”

     苏轼内心五味杂陈,一言不发,全然没了郊游的兴趣。

     而谢景温继续侃侃而谈,兴致盎然,完全忘却了刚才发生的事。

     这次后,苏轼便不再与谢景温相交了。

     有朋友不解,苏轼答道:“一个轻践生命、欺凌弱小的人,将来必定损人利己,不可深交。”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见三观不同、磁场各异的人。

     与其费力改变,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筛选规则。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人曾问比尔·盖茨,“你们是怎么培养出这些优秀人才的?”

     比尔·盖茨回答:

     我们没有培养,人是由过去的环境和经历造就的,所以只能天成、只能筛选。

     我们能做的,只是把合适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培养好。

     每个人的发展时区和接受的考验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

     志同道合,实属偶然;三观不同,才是常态。

     你工作上精益求精,别人却敷衍塞责;

     你喜欢广交朋友,别人却嗤之以鼻;

     你希望质量为先,打造良好口碑,合作伙伴却认为利润第一,要降低生产成本。

     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改造他人的欲望,别把自己的手,在别人的生活里伸得太长。

     成年人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

     “你不要有试图改变别人的念头,你能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你的光和你的热。”

     我觉得苹果好吃,有一堆理由;你觉得香蕉好吃,也有道理。

     没关系,我们谁也不用说服谁,互不打扰,各自独立。

     改变别人是一种内耗,改变自己则是一种成长。

     余生,愿你放下改变别人的执念,自我成全,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好文推荐:

     《重磅!马云回来了》《魏杰对当前形势的一些深度思考》《一位经济学家35分钟的演讲,火爆全场!》

    

     排版 | 敲敲

     审校 | — — 执行主编 | 徐悦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和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