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国有大行,正在刷新我们的认知
2023/4/4 15:58:42 正和岛

    

     作 者:于启章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分水岭,到来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彼得·德鲁克其实早有提示,到今天仍然适用——“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疫情反复,国内经济运行遭遇“三重压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日子里,“不确定性”成为了一种确定性,可就像丘吉尔那句“永远不要浪费一个好危机”,危机与机会并存,最先做出转变和适应的,往往会脱颖而出。

     银行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银行业因为具备金融“活水”的属性,被人们寄予厚望,也同样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环境复杂,对于所有商业银行来说,这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挑战,更是机遇。在业内,这也意味着价值型银行和一般银行的分水岭,正式到来。

     我们能明显发觉,固守旧思维的组织在风险中难免捉襟见肘甚至无力招架,而时刻革新的组织正在蓬勃焕发新的生命力。

     但革新又谈何容易?魄力和实力,缺一不可。

     敢为人先,勇于当探路者是革新的应有之义,同时,具有前瞻意识和能力的组织才可以在无人区披荆斩棘。

     读完建行发布不久的年报,我发现,这个组织竟然做到了在两方面兼收并蓄。

     2017年,围绕着经济社会痛点、难点以及盲点,建行分别在战略推进和提质增效上“做加法”,开启了一场“新金融行动”。

     作为国有大行转型的先行者,建行很早就意识到银行传统优势增长潜力终将见顶,数字化转型浪潮正勇,于是提出了开启“第二发展曲线”的理念。

     凭借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稳步推进战略业务、全面主动管控风险,建行取得了良好业绩表现,这在年报中展露无遗。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突破了34万亿元,增幅14.37%,其中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负债总额31.72万亿元,增幅14.77%,其中存款突破25万亿元,增幅11.81%。

     另外,全年实现净利润3232亿元,增幅6.33%,净息差2.02%、ROA 1%、ROE 12.27%,均保持可比同业领先水平;不良贷款率1.38%,较年初下降4个基点;拨备覆盖率241.53%,资本充足率18.42%,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稳中有升。

     也就是说,在过去一年相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建行不仅服务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实属难得,值得一叙。

    

    

     服务实体,“三管齐下”

     首先,我想从金融和实体企业聊起。

     在建行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行行长张金良提到:“一年来,我们聚焦主责主业,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银行业跟宏观经济、实体经济血脉相连。而作为一家国有大行,建设银行在60多年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如果概括起来,就是“因建而生,因建而兴”。

     这也决定了,建行在助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有其独特、高远的视野。

     结合年报来看,建行思路非常清晰,有三条路径可循。

     1. 加大力度

     首先最明显的,建行在过去一年中持续加大着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建行全年贷款新增2.39万亿元,同比多增3700多亿元,债券投资新增9356亿元,政府债券承销量、认购比例均保持市场第一方阵,这为经济快速企稳向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因为是逆周期发挥支持作用,建行也充分考虑到了资产负债的协调发展,在资产增长的同时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升自己拓存降本的能力,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和风险控制意识。

     2.主动优化

     在资金上充分发力的同时,建行很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选择主动优化整个资源配置的结构。

     比如,他们通过调整战略布局、优化信贷政策、完善考核机制等方式,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为了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的贷款占比有所提升,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公司类贷款增速均超过20%,而中西部、东北地区贷款也都实现了同比多增。

     再来看看重点领域,每一个的贷款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71万亿元,增幅超过12%;

     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2.24万亿元,增幅超过32%;

     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47万亿元。

     当我们把镜头聚焦到具体的企业中,建行在服务实体企业方面的“精准滴灌”会给我们更直观的感受。

     前不久,作为大热电视剧《狂飙》的取景地,广东的“侨乡”江门成为备受人们的关注的旅游目的地。

     实际上,建行广东省分行的相关团队也曾在这里深入探访,但他们不是作为行旅,而是直奔坐落在江门市新会区的银洲湖纸业基地——这里是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和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走进这个园区,我们能看见一排排大货车正满载着各式各样的纸制品,等待着运向全国各地。

     亚太森博纸业也坐落于此,这家企业正拟投产1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研发更多新技术与新产品。

     换言之,正是急需资金的当口。

     知悉企业需求后,广东江门市分行为该项目投放了1.39亿元的固定资产贷款,助力该项目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及生产线投入运营。

     只是这么看,似乎跟我们普遍了解的企业申请贷款别无二致,但我发现远不止如此。

     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广东江门市分行竟然主动安排了金融服务团队走进企业,为企业经营发展“咨询把脉”,甚至“打钱”之前都在不断优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还开通了绿色授信审批通道。

     这其实只是广东省分行支持江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东省分行充分利用总行的制造业客户白名单,全面对接了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通过“一户一策”为江门市专精特新企业、200强企业、龙头骨干隐形冠军企业提供着综合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分行已经为当地专精特新企业授信21户,贷款余额4.2亿元,而龙头骨干及隐形冠军企业授信覆盖超过了5成,贷款余额近40亿元。

     精准滴灌,对效率和效果的双重追求,让助力落到了实处。

     3. 价值创造

     建行同步发展的第三条路径不论对于企业端还是市场端都显得相对隐性,但又无处不在——不断增强价值创造的能力。

     从建行近些年的理念和发展路径我们可见一斑:

     坚持轻资产轻资本发展方向,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运用数字化的理念和方法,加大中小客户和长尾客群的拓展和服务力度,提高金融产品覆盖度;

     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资产配置策略,提升资产综合收益率,努力拓展低成本结算性资金,以精细化管理挖掘收益潜力;……

     更新前沿理念、保持对市场的体感、重新整合配置……时至今日,“价值创造”已经成为一个时刻演变的活体,建行的实践对此作出的回应是,与时俱进。

    

     控风险,拓边界

     支持实体经济只是建行“对外做功”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要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还要稳定增长自身的能量。

     在这方面,建行做好了两件非常关键的事情:第一,控风险;第二,拓边界。

     先说风险把控。

     2021年下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严峻的调整和震荡,与地产不分家的金融行业也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2022年,在疫情冲击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按揭、消费贷、房地产开发贷等更是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甚至,前不久的美国硅谷银行闪崩事件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于风险和银行经营模式的思考。

     然而,到处波动频发的时候,才更能看出谁的路是扎实走过来的。

     对于风险管理,建行行长张金良说:“我们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持续把好新增入口,存量管控,以及不良处置‘三道闸口’,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坚决守住一张干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

     这样坚决的表态,于建行而言是底气,于投资者和用户而言是放心。

     年报显示,截至年底,建行不良贷款率1.38%,较年初下降4个基点。拨备覆盖率241.53%,资本充足率18.42%,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能力都稳中有升。逾期率低于不良率35个基点,逾期不良负剪刀差740亿元,显示出风险分类非常审慎扎实。

     就拿普惠金融这件很多商业银行不大愿意碰的难事来举例,建行的风险和收益是如何把控的?

     目前建行的普惠金融2.35万亿,不良率只有1%,低于全集团的不良率,更低于整个对公板块的不良率,而收益情况平均下来是在4%左右。

     甚至,4%还是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让利于普惠金融客户的结果。没有想着去进一步提高收益率,毕竟,大行有大行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我们发现建行的普惠金融业务还带来了大量私人银行客户的获取和供应链业务的快速壮大,建行副行长崔勇在业绩发布会现场提到:“现在建行一家的供应链业务相当于其他大行之和。”

     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

     崔勇说了几个核心:“第一你得有客户;第二是你得有‘数据+科技’;第三是内部风险的偏好,包括授信模型的改造,普惠金融系统的推出等。”

     比如建行现在普惠金融数据的应用体量非常之大,他们建立了一套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模型为主要工具的数字化线上普惠经营模式,内部大致有80%左右的业务完全是纯线上。

     很多人都用过建行“惠懂你”这个平台,其中就能很好在线上体现相关业务的授信模型。没有科技,没有数据,业务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风险的管控也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在管控风险的过程中,数据、科技、生态已经作为关键词出现,这其实体现了建行创造内生能量的一脉相承,因为这些元素,在建行“一二曲线相融并进”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什么是“一二曲线相融并进”?

     简单理解,就是在深挖原有业务,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选择“做加法”,围绕社会、经济、民生的痛点、难点以及盲点,持续推进战略转型,拓宽业务广度。

    

     如何深挖现有业务?举例来说。

     在过去一年里,建行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发展格局,通过“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连接G、B、C三端,构建起了数字化经营生态。

     与此同时,持续完善以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双子星”为核心的零售领域生态,加快构建以企业网银和企业手机银行为核心的对公领域生态。

    

     体现在数据上,建行手机银行用户数达4.4亿户,“建行生活”注册用户数达1亿规模,承接了220多个城市政府消费券发放,助力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

     那么,广度又如何拓展?

     以持续发力绿色金融为例,建行制定了“建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并提出成为全球领先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总体战略目标和15项重点任务。

     过去一年里,建行绿色贷款余额2.75万亿元,增幅超过40%,增量创历史新高,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绘就建行的生态底色。

     再比如大家都很关心的乡村振兴。建行去年的乡村振兴贷款余额突破了3万亿,增长速度达到了21.85%,在这个非常广阔的新兴市场中,目前的资产质量也很不错。

     还有大财富管理体系,建行明确将其列入全行“十四五”规划战略重点,这项业务能够吸引更多结算资金和低成本资金在建行的沉淀,把付息率降下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建设银行连续三年明晟ESG评级获评A级,位居同业领先水平,其中在融资环境影响议题上的表现取得了长足进步。

     可以看出,建行对业务的拓展绝非通过“拍脑袋”,每一个都回应着我们当前所关切或经历的难点、痛点,甚至是尚未察觉的盲点。

     素有银行创新教父之称的布雷特·金就曾在其《银行3.0:银行转型未来式》一书中预言,银行不再是一个场所,它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过去几年的疫情反复已经加速催化了金融行业的转型和变革,建行对于智慧政务、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养老健康、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科技金融等多种新业务领域的探索, 也正在让其进入一个“海纳百川”的新阶段。

    

     结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曾说,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业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如果金融只在“空转”或者服务“少数的有钱的大机构和人”,将注定不能走得长远。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依旧保持着较强的韧性。在整个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大象与蚂蚁”都能催生增长新动能,也都更需要金融的支持。

     因此,当我们看到建行不俗的业绩表现时,背后连接的其实是具体的企业困境被解决、具体的民生受惠、具体的活力被注入经济,以及在艰难环境下逆势而上摘取成果的不易。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后,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用了八个字来概括——“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令人感到十分振奋和鼓舞。

     而建行作为国有大行,在过去一年中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普惠金融和坚持“金融为民”理念表现出的担当,就像一只“头雁”,用付出和引领再次获得了广泛的信任。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一个精确的叙事都只能算是具体而微,可就是这其中流转的每一份心气、担当和诚意,构成了水面下托举冰山的根基。

     挂云帆、济沧海,有所期。

    

     排版 | 敲敲

     审校 | 正风 主编 | 孙允广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和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