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是本能,反思是本事
2023/4/18 16:57:15 正和岛

    

     作 者:竹西

     来 源:十点读书

     (ID:duhaoshu)

     作家王蒙曾写过一则微小说《雄辩症》。

     故事里,一位医生看到病人进来,对他说:“请坐。”病人却反驳道:“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不坐的权利吗?”

     医生很无语,他给病人倒了一杯水,说:“请喝水吧。”

     病人说:“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如果你在水里掺了毒药,这水就不能喝。”

     医生说:“我这里并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

     病人又说:“谁说你放了毒药呢?我没说你放毒药,而你却说我说你放了毒药,这才是比放了毒药还毒的毒药!”

     医生无可奈何,他几次想转移话题,但无论他说什么,病人都要和他抬杠。医生只能认输。

     放眼生活中,像病人一样的“杠精”,并不少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你不过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他都要和你唱反调,坚持自己是对的、你是错的。

     作家李小墨曾说:“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情商最低的行为。”

     习惯性反驳的人,总是固执己见,不仅惹人生厌,也暴露了自己愚昧的一面。

    

     愚者好辩,自以为是

     有位博主曾说过自己的故事。

     有次他在工作中,看到同事犯了一个明显错误。他好心提醒同事,同事却辩解道:“这个错误,领导之前也犯过,你怎么不说他?”“别人都不说,就你看到了,真这么能耐?”

     博主听了,如鲠在喉,以后这个同事再犯什么错误,他再也不会提醒。时间久了,他发现愿意与这位同事搭档的人,越来越少。

     心理学上,有一个“反驳型人格”的概念。这类人格的人,明明自己有错在先,却还要用强硬的姿态,打压别人,以获得优越感。长此以往,不仅会遭人厌弃,也会把自己困在狭隘的天地里。

     作家陈亦权,曾参加过一个朋友聚会。

     席间,有人说到现在过年不像话,连鞭炮都不许放。陈亦权说,国家这样规定也是有理由的,毕竟之前发生过很多由鞭炮引起的火灾。

     可那人却上纲上线,反问道:“谁说放鞭炮一定会引发火灾的?”“消防队是干什么用的?”“难道你就不可能理解错误?”

     一连串的质问,让陈亦权十分无奈,他干脆选择沉默。

     一场对话中,最让人感到无力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方已经脱离谈话本身,情绪化地和你打嘴仗。

     语欲胜人,或许能占一时上风,却无法得到长久的尊重。真正厉害的人,怎么会用压倒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呢?

     还是作家刘语丝说得好,有些人之所以习惯性反驳,还是因为内心太虚弱了。

     自我生发不出强大的力量,才会努力去显得比别人“聪明”,来获取虚假的力量感。这样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要反驳,以彰显自己的“智慧”。

     与其和他们没完没了地争辩下去,不如一开始,就躲得远远的。毕竟,你永远吵不过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也永远辩不赢一个油盐不进的人。

     放下与人争高下的念头,才不至于被情绪裹挟,拉低思维的水平线。

    

     智者寡言,心有自知

     《道德经》有言:辩者不善,善者不辩。那些喜欢强行狡辩的人,往往心术不正;而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屑于争辩。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有次在谷歌办公区,听到总监在批评员工。原来,这名员工喜欢大声说话,严重干扰了其他同事的办公效率。

     总监警告他:“你以后说话轻一点儿,不要影响别人。”可员工却反驳道:“明明你讲话嗓门也很高。”

     寻常人听到员工的挑衅,大多会火冒三丈。可总监却心平气和地说:“你提醒得很好,如果下次我讲话嗓门高了,请指出来。但是今天,你的嗓门确实高了,这件事和别人无关,请你注意。”员工听完,无话可说,只能接受了批评。

     真正智慧的人,知道和认知不同的人,多说也无益。与其浪费时间去争输赢,不如早早低头,让对方的气焰偃旗息鼓。

     有些人的脾气很奇怪,你越是和他针锋相对,他越是气势汹汹;但你越是认输认怂,他越觉得无聊没劲。

     身处于世,谁都有被质疑、被反驳的时候。言之有理的建议,大可虚心接受;强词夺理的反驳,也不必斤斤计较。

     真正智慧的人,不会需要通过说服别人,来获取自我认同感。他们知道,层次不同,不必强融;认知相悖,争辩无用。

     与其浪费唇舌,与小人争是非,不如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和心性打磨上。

     当你一天天变得星光璀璨,就是对别人的质疑最有力的回击。

    

     反驳是本能,

     反思是本事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的概念。这是一种为了防止自身想法被否定,而产生的一种排斥反应。

     简言之,就是当听到别人和自己意见相左时,人们就会本能地对抗。很多人之所以有反驳的行为,也是“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作祟。

     生活中,我们的底线被触犯时,提出抗议,是人之常情。可若事事较真,气量未免太过狭隘。

     这世上,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方能心平气和,化解冲突。

     董宇辉爆红后,引发过不少争议。

     有些人说他长得丑,有人说他太浅薄,有人还专门把这些骂人的话发给他。但董宇辉看到这些消息,却从未争论半句。

     有次他做直播,夹起桌上的一根烤肠,问大家:“各位朋友,从你们的角度,这是什么形状?”有人说,烤肠是长方形,也有人说,烤肠像个感叹号。而董宇辉却说,从自己的角度看,烤肠是个圆形。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你们知道我举这个例子什么意思吗?就是不要再跟人抬杠了,咱俩立场都不同,看到东西自然不一样,我为什么要说服你,你又何必要说服我。

     是啊,面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与其较真,不如放过。每个人都是有不同的经历塑造的。大家各自的人生轨迹不同,又怎会有相同的精神共鸣?

     还是TED演讲里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唯一能达成一致的事,就是无法在任何事上达成一致。”

     人生在世,必须懂得:不是所有的反驳,都能换来理解;也不是所有的对抗,都能让人服气。与其费尽口舌,在别人的嘴里沦陷,不如保持沉默,在自己的心中修行。

     克制住驳斥他人的欲望,不与小人争是非,不与傻瓜论短长。当你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他人的诋毁,便不能伤你分毫。

    

     《周易》里有一句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品行良好的人,说话通常不多;而脾性急躁的人,总爱动不动反驳。

     这是因为,视野开阔的人,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理解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他们知道,认知不同,再解释也无用;格局迥异,再强求也无益。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行走于世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和立场。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不妄下结论,不盲目较劲,才是对彼此最好的成就。

     愿我们能克制习惯性反驳的冲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上,不求每个人都认同自己,但求能在见过天地恢弘后,修出更包容、更平和的心境。

     共勉!

     好文推荐:

     《淄博有高人》

     《坐二等座的省委书记》

    

     排版 | 敲敲

     审校 | — — 执行主编 | 徐悦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和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