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史上最强星舰炸了,但我仍敬马斯克是条汉子
2023/4/21 18:19:10 正和岛
作 者:暴雨来 源:智谷趋势Pro (ID:zgtrendPlus)
坐不住了!
昨晚人类历史上最高、最强的火箭——SpaceX星舰发射了。
然而,又“毫无意外”地炸了!
它一旦发射成功,将彻底改写人类航天史:造火箭比造特斯拉汽车还容易,把仰望星空的价格变成了“白菜价”。不追求100%的成功,不断爆炸、不断改进、不断迭代……
一旦成功,如此大的载荷、如此低的成本,如此便利、频繁发射的能力,SpaceX的对手们估计只剩“绝望”了。
作为一家创业型民营企业,SpaceX凭什么这么牛?
昨晚,堪称是“改变人类历史的关键一刻”!
号称“人类历史上体积最大、推力最强运载火箭”的星舰发射。这一刻,所有仰望星空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全球重要媒体都把这一新闻放在网页关键位置。
图片来源:格隆汇
在两天前原定的首飞日,“星舰”因为压力阀被冻住了,马斯克的火星梦停在了发射前的40秒。
不过,精彩虽迟但到。
据悉,此次发射的星舰由运载火箭(B7)、飞船(S24)、超重型助推器构成,进行的科目是轨道级飞行测试(OFT),目标是低地轨道(LEO),尝试绕地球飞行一圈,推进器将落在墨西哥湾,而飞船将溅落太平洋、以待回收。之后,星舰将转入综合飞行测试阶段。
马斯克曾表示,星舰飞船首次发射成本约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6亿元)。
这是“火星计划”最关键的一步。
但如今,人类移民火星的计划……恐怕还得再等等。
“历史将沿着两个方向分叉,一条路是我们永远停留在地球上,等待着一些最终会发生的灭绝事件,还有一条路就是成为太空文明和多行星物种。”马斯克曾在2016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中表示。
好莱坞电影的套路就是大灾难来临前,一定会有一个超级英雄出现,力挽狂澜。马斯克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认为“地球很危险”,那就到2050年,送100万人去火星!完成人类的多行星“备份”。
他亲手打造了SpaceX,SpaceX计划在2024年将人类送往火星,并在2050年之前建立一个可以自我维护的人类“移民”城市。
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工具,就是星舰,也就是往返地球与火星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
马斯克希望使人类成为“星系”物种,生活在几个星球上。按照设想,星舰一次性将能够携带多达100人前往火星,每艘每天可以回收后循环发射3次,这可能需要大约1000艘星舰,堪称当代诺亚方舟。?
因此,马斯克早就表示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制造大量此类飞行器的工厂”。
可重复利用的星舰以甲烷为主要燃料,比起液氢,甲烷成本更低,更易处理。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火星大气中存在微量甲烷,便于未来星舰执行火星任务,且更便宜。
如果“星舰”最终可重复使用,每次发射的成本有望降低到几百万美元。也就是说,卖一套上海的房子,就能获得一张通往火星的“船票”。
马斯克甚至把上火星的人的生计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此前有人问到:“火星移民的挑人标准是啥?是在关键岗位全部预定之后、其他位置抽签决定,还是全部按技能招聘?有没有举家迁徙的额度?”
马斯克说:“基本上,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上火星。就算钱不够,贷点款就好了。”
甚至,当被问起“火星移民有无机会打工还贷款”时,马斯克再次豪气冲天:“当然有!以后火星上工作机会有得是!”
验证发射并重返地球,需要进行一次次的测试。两年前,SpaceX的星舰几次发射失败,星舰SN8、SN9、SN10以及SN11都出现了“计划外的快速拆解”。直到全新升级的星舰SN15登场,经历了点火发射,升上10公里的高度并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6分钟后稳稳落地,成了第一个在高空飞行实验中幸存的星舰原型机。
但就在前几天马斯克忽然“泼冷水”,他预测,此次发射就像抛硬币,成功率只有50%。
“前苏联最精英的团队,倾注全部精力投入到N1,结果4次飞行4次失败。它只有30台发动机,星舰有33台,而且我们的推力比它大得多。”马斯克这番话,透露出发动机可能是潜在的风险。
星舰爆炸是常态,马斯克其实没那么在乎,他最担心的还是,“别把发射台给炸了”。
虽然SpaceX在卡纳维拉尔角的LC-39A发射台旁兴建了另一座发射台,但是考虑到星舰爆炸的巨大威力,NASA仍要求首飞安排在得克萨斯州,所以首飞只能依赖仅有的这座发射台。
一旦这座唯一的发射台被炸了,重建发射台可能耗时数月之久。所幸,这次发射台还没炸。
普通人也许已经开始期待一天3趟的星舰“航班”,嗖一下就被发射到了火星。
但对于SpaceX的对手们来说,这次试验要是成了简直是“噩耗”。星舰如此大的载荷、如此低的成本,如此便利、频繁发射的能力,势必将对手卷到无路可走。这一点参考特斯拉降价引发的电动车血拼就可见端倪。
在美国,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些传统航天巨头已经被逼到了墙角。美国其他的私营航天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比如马斯克好友布兰森的维珍轨道已经宣布破产重组,火箭实验室刚刚因为硅谷银行倒闭损失了几千万美元,还有不少初创航天企业也在生死线上挣扎。“星舰”要是搞成了,它们就更活不下去了。
这样的事情,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几个“亲儿子们”可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在SpaceX之前,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才是“国家队”。但由于其表现拙劣,搞得NASA连前往国际空间站都不得不去蹭俄罗斯的“车”,每位乘客7600万美元的天价,让NASA肉疼。“亲儿子”更坑,每次发射都要坑走几亿美元。
在NASA被国会砍经费后,NASA觉得必须引进“鲶鱼”敲打敲打“亲儿子”了,于是推出了“商业运输服务”项目招标。SpaceX那时候作为年轻的初创公司,愣是靠着“PPT”就拿到一笔种子投资,约3.96亿美元的合同。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民间版本故事。
另一个版本是这样的,星海情报局《马斯克的靠山有多硬?》这篇文章提到:?老天爷对于马斯克是非常眷顾的,他遇到了贵人麦克·道格拉斯·格里芬。2005年,格里芬同学升官了。从IQT的CEO变成了NASA掌门人——直接成了美国航天系统的一把手。然后,格里芬同学构思出了COTS(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并果断地批给了SpaceX一笔高达2.78亿美元的奖励,随后还把SpaceX选定为计划执行方,又批了3.96亿美元的经费。……格里芬人家自己都说:SpaceX有85%的资金都来自于政府资助。NASA的那些经费奖励主要就是由他本人牵线搭桥。
拿到合同时,SpaceX的技术上并不成熟,发射“猎鹰”火箭三连炸,濒临破产,直到2008年第4次才成功。
很多人说SpaceX的技术都是NASA给的,马斯克不过是捡了个便宜。实际上,NASA深度参与了全过程,NASA给钱给SpaceX一定程度也是做技术研发,说白了,也算是一个风险投资机构。
2020年5月,NASA招募了SpaceX、蓝色起源和Dynetics这3家私营航天公司,让它们给“阿尔忒弥斯”新登月计划开发着陆器(Human Landing System,HLS)。结果出乎业界意料,SpaceX击败了由蓝色起源牵头的“国家队”和达因公司牵头25家分包商组成的“小企业队”,拿下了金额高达29亿美元的大订单。
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蓝色起源沦为陪跑,蓝色起源愤怒地把NASA告上了法庭,但NASA的报告显示,SpaceX的报价确实是更低的。安全可靠是NASA把宇航员交给SpaceX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另一个必要条件是,物美价廉。
物美价廉,这一点甚至让中国都不得不服。
比如航天材料的选择上,材料界的鄙视链是这样的:宇航级>军用级>工业级>消费级。
在过去,发射火箭都是国家工程,往往不计代价、不计成本,宇航级的材料是基本配置。但SpaceX总是喜欢用工业级的方式去做宇航级的事,在马斯克看来,五菱宏光和玛莎拉蒂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即可。
你敢相信吗?“用不锈钢造飞船”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居然会成为现实。
2018年11月,马斯克突然宣布“全不锈钢版”箭船组合概念,把箭体材料从碳纤维复合材料彻底改成不锈钢。
你可能会问,火箭不是最怕材料重么,星舰为什么从上到下都用密度这么大的不锈钢?
其实吧,不锈钢是很好的东西:耐高温、强度高、易加工,就是有点重,这对上天来说是个大麻烦。不锈钢很少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
但奈何人家便宜啊!碳纤维材料每公斤135美元,不锈钢只要几美元,零头都不到。而且碳纤维材料制造的外壳,报废率高达35%,相当于每公斤成本增加到了200美元。
至于重量怎么解决,SpaceX告诉你:只要推力大,板砖都能上天。多搞几台发动机,照样把你送上去。
SpaceX有大推力且疯狂并联的“猛禽”发动机。中型火箭就用9台,重型火箭就用27台,不够的话,就再加。这次发射的星舰一级助推器“超重”(Super Heavy)就配备了多达33台第二代猛禽发动机。
再比如最核心的芯片。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上的航天芯片,单片价格高达900万,而SpaceX则继续搞“大牌平替”。
我国民营卫星公司九天微星的九天粒波(笔名)曾撰文探讨SpaceX在主控系统的芯片组上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以现有载人飞船搭载的星载计算机和控制器举例,单个控制器价格为500万人民币左右,一共14个系统,为了追求高可靠性,每个系统1+1备份,一共28个控制器,成本总计约1.4亿人民币!
而SpaceX的龙飞船主控系统的芯片组仅用了2.6万人民币,成本相差5348倍!”
另外,人家操作系统用的是Linux,还有LabView和Matlab;软件工程用的是C++,有些时候也用Python。反正怎么低配怎么来,能用二锅头搞定的千万别用茅台。
减配到极致就算了,“重复使用”才是SpaceX星舰压缩成本的关键。
在马斯克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火箭发射出去爆炸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马斯克却认为,汽车可以重复利用,轮船也可以重复利用,那为什么火箭不能重复利用呢?
SpaceX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独家技术,在这次星舰上也安排上了。比如快速重复使用的超重助推器(Super Heavy)。这个助推器总推力是土星5号的两倍,可在发射后着陆快速重复使用:从开始返回地球计算,超重助推器能在6分钟内完成返回,30分钟内重新加注,并在第一次发射后约1小时准备好再次发射。
在SpaceX之前,火箭发射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比如航天飞机发射一公斤载荷的成本高达50000多美元,中国的长征3B火箭价格最低也在6000美元左右,而SpaceX最新的“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则已经可以把成本下探到3000美元以下,如果“Starship星舰”成熟还将降价到200美元/公斤。
正如52赫兹实验室有段特别形象的表述:这相当于你买了一辆5万的车,结果马力堪比F1,内饰档次超过奔驰,操控性比宝马还好,你说这玩意是不是个怪物?而且价格只卖你5万....
所以,NASA有什么理由不选SpaceX呢?
坊间有个说法——“马斯克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不怕炸。”
管它三七二十一,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比如星舰的原型机SN系列,计划从SN1到SN20,炸20次搞定。
2020年2月28日,SN1,地面压力测试,爆炸。
2020年3月9日,SN2,通过压力测试。
2020年4月3日,SN3,低温强度测试,解体。
2020年4月27日,SN4,通过低温耐压测试;5月30日,静态点火试验,爆炸。
2020年8月4日,SN5,完成150米跳跃飞行。
2020年9月3日,SN6,再次完成150米跳跃飞行。
2020年9月22日,SN7,破坏性测试。
2020年11月10日,SN8,完成12.5公里高空飞行,落地时爆炸。
2021年2月2日,SN9,再次高空飞行,落地时爆炸。
2021年3月3日,SN10,再次高空飞行,成功落地,但几分钟后爆炸。
2021年3月30日,SN11,浓雾中起飞,下降时爆炸。
一口气11个都未能成功,因此,马斯克觉得没必要飞SN12-SN14,直接上SN15。2021年5月5日,SN15完成10公里高空飞行,并成功着陆。
这次的发射,只要不把发射台给炸了,SpaceX也无所谓,同样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升空。
也就是马斯克。他完全不是在用传统的思维搞航天航空,而是用创投的思维。
有人曾说,马斯克是在用IT创投手法操作航天。因为IT创投圈的资金真的会在项目论证很弱的情况下,就开始大搞,冒险思维主导。风投成功率如果有5%都算是不错的了,业界其实对项目失败习以为常。而SpaceX正是如此,在前期多次发射失败。
如果按各国航天业的传统做法,SpaceX早就被断了经费、整顿队伍八百回了。但是按IT项目来评估,SpaceX不断尝试失败是司空见惯的正常节奏,成功了就是“里程碑”,进而估值提升,使得更多投资进来试更大的事。
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是商界的稀有物种,正如罗永浩感慨的,“今天在中国火热无比的全民创业,几乎也全都是互联网项目。互联网当然没什么不好(我们热爱互联网),但正如杰夫·汉默巴彻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人中最优秀的头脑,都在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太糟糕了。’”
颠覆者从来都不是在原有行业诞生,人们急切渴望划时代的硬科技诞生。但正如《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感叹的:“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但马斯克却是罕见把梦想变现实的“钢铁侠”,SpaceX改变了人们探索宇宙的方式,PayPal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Solar City改变了人们能源供给的方式,特斯拉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我觉得,几个中国商界大佬对马斯克的评价都挺有意思的。
比如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曾评价马斯克:只有“疯狂”两个字才能形容马斯克。凭借着兴趣和感觉就冲进一个陌生行业,如果是一个光脚的这样做,似乎还说得过去;但如果是一个已经成功的亿万富翁、一个享有成功荣誉的投资人这样做,敢把自己几乎全部的资产投入与以前成功的行业毫无关系的地方,而且还是两个陌生行业,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梦想驱动力。
这次,虽然星舰还是试飞失败,但我还是要致敬这个梦想家,或许二三十年后我们在火星,仍会感激今天还有人在拼命创新。
好文推荐:
《淄博有高人》
《中国“最土”公司:扎根四线小县城,极少KPI,却干出多个世界第一》
排版 | 米小白
审校 | — — 执行主编 | 徐悦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和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