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那些无用的思想,塑造了人类文明?!
2022/9/11 8:30:00 哲学之路

人类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重大进展和重大发明都不是追求“有用”而产生的,而是在人类愈生俱来的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的。
这种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知识和思想等“无用”之物的执着追求,就是“爱智慧”。
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于星空的美丽深邃,并不是因为星空有用,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爱美之心和好奇之心。进而我们发现了美与智慧。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不假外求的宝贵品质。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推荐关注
哲学之路视频号已开通,欢迎关注。
01
1933年,希特勒全面执掌德国军政大权,正在欧洲局势风云变幻、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人类知识和思想领域也悄然无声地发生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大变革。希特勒在德国推行严苛的法律,残酷迫害犹太人,导致大批犹太裔科学家从德国逃离到美国。
这些科学家包括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冯·诺伊曼(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维尔纳·海森堡(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等人,这些人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欧洲知识界的精华。这次德国科学家的大规模逃离,可以说是一次科学中心的洲际大转移,这次欧洲知识精英的注入,彻底改变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均衡。从此,世界知识和思想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1933年,德国纳粹查抄了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寓所,并悬赏十万马克索取他的项上人头。当时,爱因斯坦正避难隐居在普林斯顿。
当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始人兼首任院长弗莱克斯纳得知消息后,立即登门拜访爱因斯坦,邀请他去刚刚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研院工作。爱因斯坦提出两条要求:第一,我要带着助手一起去;第二,年薪3000美元。
弗莱克斯纳说,第一条,没问题;第二条,不行!
爱因斯坦以为是自己要多了,改口说,要是普林斯顿一年的生活费花不了这么多,我也可以少要点。
“不,先生”,弗莱克斯纳正色回答道:“我不同意的原因,不是你要的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果一年只给你3000美元的薪水,那么全世界都会认为我在虐待爱因斯坦!”
结果,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年薪,定为16000美元。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02
弗莱克斯纳是美国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更大的功业,则是发展了跨学科高等研究的典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印章上,印着两个单词:“真理与美”(Truth and Beauty),这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或研究所,而是一个追求无用知识、致力于以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理想国。
在普林斯顿高研院,没有考核指标,没有各种例行公事的会议和行政委员会,甚至教授们都没有任何教学任务。据说,爱因斯坦和同事们——那其中包括20世纪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维布伦(O. Veblen)、亚历山大(J. Alexander)、冯·诺依曼(J. von Neumann)等等——每天经常做的事,就是端着咖啡到处找人海阔天空的“闲聊”。
花费巨资请一群科学家来清谈、喝咖啡,弗莱克斯纳这样的做法超出了一般人的认知范畴,因此招致了很多非议。
面对非难和质疑,弗莱克斯纳站出来为“无用”的知识和思想辩护。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弗莱克斯纳认为,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智力和精神生活表面上看似乎无用,人们沉迷其中是因为它能让人获得比其他方式更强的满足感。而且,这些“无用”的思想和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会衍生出意想不到的有用性。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先生们,在爱因斯坦诞生前100年,他的同乡高斯(Gauss)出生在普鲁士。高斯发明的非欧几何学,是整个19世纪最晦涩的数学研究,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高斯无法发表任何相关研究成果,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它们“没有用”。可是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如果没有高斯当年在哥廷根的研究,相对论及其丰富的实用价值恐怕全都是泡影。
“近一两百年间,全世界的专业学院在各自领域内做出的最大贡献,可能不在于培养出多少实用型的工程师、律师或医生,而在于进行了大量看似无用的科学活动。从这些无用的科学活动中,我们获得了许多发现,它们对人类思想和人类精神意义之重大,远远胜过这些学院建立之初力图达成的实用成就。”
“我希望爱因斯坦先生能做的,就是把咖啡转化成数学定理。未来会证明,这些定理将拓展着人类认知的疆界,促进着一代代人灵魂与精神的解放”。
弗莱克斯纳用他的一生证明了,当智识的壁垒舒服了真正的颠覆性观点和技术时,人类的好奇心佐以机缘巧合,是唯一强大到能够突破这壁垒的力量。
抛开“有用”这码事,解放人的精神。诚然,我们将为此浪费一些宝贵的钱财。但更为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将得以打破人类思维的枷锁,放它自由地去探险。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03
对“无用”知识的追求,是受人类与生俱来的高贵的好奇心的驱动,同时也会带来价值难以估量的有用性。
我们都知道iPhone很好用、很有用,而所有计算机背后的原理来自于冯·诺伊曼在一百年前的研究,则并非人人知道。20世纪30年代,冯·诺伊曼在普林斯顿高研院聚集了一批工程师,着手设计和制造电子数字计算机,并为其编写程序,也就是将图灵机的概念具体化。冯诺依曼曾说:“我正在思考比原子弹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计算机”。
今天,我们应该都会承认,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或者,去掉“之一”更为准确。但在一百年前,冯诺依曼在设计这样一台能够验证数学定理的笨重机器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认为它能有什么用。如果冯·诺依曼优先考虑计算机的有用性,可能计算机可能就会推迟很久参与人类文明加速的进程。
如果事事考虑有用性然后才做,那么人类的文明将何其悲哀地停滞不前啊!科学、艺术、文学、哲学,这些纯粹的知识和思想是看似“无用”的,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和思想,塑造了不断向前演进的人类文明。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弗莱克斯纳曾与人探讨过谁是当今最“有用”的科学家这一问题。对方认为是马可尼,因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并且于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弗莱克斯纳却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发明了无线电和广播技术的马可尼,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早在1865年,麦克斯韦对电磁学的深入研究和电磁学基础理论的提出,已经决定了无线电这种技术必然会产生,即使没有马可尼,也会有其他人在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学理论的基础发明无线电和广播。
但麦克斯韦终其一生也不曾关心自己的研究有何“用处”,从没有设定任何“实用性”方面的目标,也从来没有发明任何一样具体的东西,然而,他“无用”的理论工作一旦被某个聪明的技术人员加以利用,就立即能创造出全新的通讯、实用和娱乐用途。
弗莱克斯纳说:纵观整个科学史,绝大多数最终被证明对人类有益的真正伟大发现都源于像麦克斯韦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不被追求实用的欲望所驱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他们唯一的渴望。从伽利略、培根和牛顿的时代开始,好奇心就是现代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它也是不可阻碍的。越少偏向直接应用方面的考量,好奇心就越有可能为人类福祉做贡献。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04
不仅是麦克斯韦发现电磁学理论、冯·诺伊曼发明计算机、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人类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重大进展和重大发明都不是追求“有用”而产生的,而是在人类愈生俱来的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的。
这种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知识和思想等“无用”之物的执着追求,就是“爱智慧”。
当我们仰望星空,感叹于星空的美丽深邃,并不是因为星空有用,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爱美之心和好奇之心。进而我们发现了美与智慧。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不假外求的宝贵品质。
这种对于“无用“智慧的纯粹追求,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当时,哲学家们并不知道,也不曾考虑过,研究形而上学、数学、几何这些学问、思索何为万物起源、何为正以这些问题,对自己和城邦到底有什么用,他们甚至不屑于思考这类问题。(为防失联请同时关注微信公号@思想潮流)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数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几何原本》奠定了人类文明的逻辑基础。有一次,欧几里得的一个学生向欧几里得询问学习几何学的用处,欧几里得怫然大怒:“给他两个铜板,让他赶紧走,居然想跟我学有用之学,谁不知道我的学问是完全无用的。”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在人类所有的品质中,好奇心是最高贵的;在人类所有的能力中,想象力和逻辑思辨是最有价值的。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无用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对实用理性近乎偏执的追求。“这东西有什么用?”“这玩意儿能当饭吃吗?”“别净整些没用的”“来点儿实际的吧”,这些话语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追求有用好像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正确。即使是读书治学,也一定要追求“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么聪明又多么短视啊。
这恰恰是一种文明的缺憾,一味追求有用,或许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难以产生科学、逻辑学、思辨哲学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视这些“无用”的东西为毫无价值的可弃之物,那么人类文明将何其庸俗、琐碎和停滞啊!正是那些无用的思想,塑造了人类文明。


精品课程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哲学,也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也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需要一位专业、有趣的“摆渡人”来导航。
为此,哲学之路联合三联周刊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姜宇辉教授,带来了《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愿你可以从哲学思考中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04
大 咖 推 荐▽
扫描海报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学之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