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无条件的服从!
2022/9/19 8:00:00 哲学之路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托克维尔说,权力无论如何产生,归多少人掌控,只要不受制约,就必然作恶。激进革命很少带来自由,却时常带来新的专制。历史上,不受制约的权力造成的历史灾难不胜枚举,纳粹德国、苏俄、红色高棉,等等。 然而,这只是恶的一面,甚至说不是最可怖的,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警觉以及预防之道,早已有之。更重要的问题是,极权之恶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有另一种不容易被察觉、也不容易被追责的恶为它提供了沃土,它就是“平庸之恶”——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权利选择放弃。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
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几十万人之多,然而我们大家的做人境界却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当然,历史上有不少人物,他们都因做人有独到处,所以为后世人所记忆,而流传下来了。
图片
钱穆书法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世间决没有中了一张马票,成为百万富翁而能流传后世的。即使做大总统或皇帝,亦没有很多人能流传让人记忆,令人向往。中国历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吗?但其中大多数,全不为人所记忆,只是历史上有他一名字而已。哪里有读书专来记人姓名的呢?做皇帝亦尚无价值,其余可知。中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国留学、得学位,那又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呀?当知论做人,应别有其重要之所在。
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髙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各位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读哪些书?
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一是修养类的书。
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
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毎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在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图片
1949年,钱穆与同仁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得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我们不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
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偿,你始觉得仍然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我们试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确会有不快乐,但我们不能就此便罢,我们仍想寻求快乐。人生的真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只化三两块钱到书店中去,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有无上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要知:即是一大学者,他读书也会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轮渡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尽了,而且是谁也看不尽。
还有一部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化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爱读几条便几条。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我常劝国人能常读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将来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图片
其次便是欣赏类的书。
风景可以欣赏,电影也可以欣赏,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种欣赏。我们对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
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这并非要求大家都做一个文学家;只要能欣赏。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诗中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部分,不论是人生部分,中国诗里可谓无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时节令,一切气候景物,乃至飞潜动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条村狗或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都进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晕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进入人生所遇喜怒哀乐,全在诗家作品中。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趣味无穷。
图片
钱穆书法
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情趣。经陶诗一描写,却把一幅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活在我们眼前了。我们能读陶诗,尽在农村中过活,却可把我们带进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诗境中过活,那不好吗?
又如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诸位此刻住山中,或许也会接触到这种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青虫经着雨潜进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但这诗中有人。上面所引陶诗,背后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诸位多读诗,不论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唤起一种文学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诗中,这不好吗?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纵使我们也有不能亲历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于诗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画像吗?那不是画的人,却是画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在我想,欣赏一首诗,应比欣赏一张电影片有味,因其更可使我们长日神游,无尽玩味。不仅诗如此,即中国散文亦然。诸位纵使只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只读一本古文观止也好;当知我们学文学,并不为自己要做文学家。因此,不懂诗韵平仄,仍可读诗。读散文更自由。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髙自己人生之收获,那真是人生一秘诀。
第三是博闻类。
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第四是新知类。
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第五是消遣类。
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就狭义说之,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图片
上面已大致分类说了业余所当读的书。但诸位或说生活忙迫,能在什么时读呢?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在能利用空闲,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顺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车上读书,实比在马上更舒适。
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现在我们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块布,裁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另外,还有周末礼拜天,乃及节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师的还有寒暑假。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为业余读书时间的。
假如毎日能节约一小时,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个小时。又如一个人自三十岁就业算起,到七十岁,便可节余一万四千四百个小时,这不是一笔了不得的大数目吗?现在并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学问,只是以读书为娱乐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电影,哪会说没有时间的!如果我们读书也如打麻雀、看电影般有兴趣、有习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可读书。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这样,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娱乐,岂非人生一大佳事!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今日香港社会读书空气实在太不够,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职业,便不再想到要进修,也不再想到业余还可再读书。我希望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书不妨交换读,有意见可以互相倾谈。如此,更易培养出兴趣。只消一年时间,习惯也可养成。
我希望中年以上有职业的人能如此,在校的青年们他日离了学校亦当能如此,那真是无上大佳事。循此以往,自然人生境界都会高,人生情味都会厚。人人如此,社会也自成为一好社会。我今天所讲,并不是一番空泛的理论,只是我个人的实际经验。今天贡献给各位,愿与大家都分享这一份人生的无上宝贵乐趣。

▲纳粹党卫军官员和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度假胜地Solahütte游玩,这里距奥斯维辛集中营19英里。看起来他们生活开心幸福,与普通人并无不同,但他们却从事着恶魔一般的事业。
▌无思考的平庸之恶,往往造成惨重的人道灾难
平庸之恶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没有上帝,一切都被允许:在西方,当科学理性,取代了人对上帝的信仰后,人的意义感、道德判断,便只能寄生于现实,因而极易被丑恶的现实俘获,成为体制的顺从者、制定游戏规则者的帮凶。 比如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就是平庸之恶的最好注脚: ——当战争结束后,面对屠杀了几百万犹太人的罪行,在审判席上,纳粹士兵们竟然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罪恶,他们认为自己很好地服从了长官的命令,而这是军人的天职;高级军官甚至因为高效地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而感到荣耀。 纳粹分子既遵守军人的“职业伦理”,也重视道德与荣誉,但却在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时毫无罪恶感可言,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徐贲在《经典之外的阅读》一书中说,极权之所以能产生,并造成大屠杀这样的人道灾难,是因为它营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规范,并重新定义了道德:只要是为了种族利益,杀人也能成为一种“道德义务”。 如此一来,邪恶的行为,便被包装在了平凡寻常、平庸无奇、司空见惯的动机之下,而绝大多数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的“好公民”,很容易地就接受和适应了这个新法则,结果导致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灾难。 ——跟风从众、顺从体制、不愿思考,这是导致平庸之恶的三大特征。 然而,“平庸之恶”却并非专属于某个时代、某个区域。近来的俄乌战争,新冠病毒传播,人们多抱有侥幸心理,漠视亲历者的遭遇。结果,它只能让人更胆寒,让人失去对正道的信心。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再上演。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总之,无思考者不单是纵容权力的帮凶,更是群体冷漠的始作俑者。当社会的丑恶之事大行其道时,如果我们仅把责任归咎为权力的作恶者,而不是为我们的漠视买单,这样是否还合适?
毫无疑问,无知者缺乏理智、无独立思考以及无寻找真相的意愿,都只能加剧愚蠢在社会的蔓延,一些无知者甚至为愚蠢高唱赞歌,最后承担代价的却是自己。
▌内心的道德立法,需要求知说理与独立判断
平庸之恶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一味地遵守旧的习俗、习惯和规则,可能会出现依法、依规作恶的情形。 所以,道德的真正涵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自己独立做出关于是非对错的判断:抛弃对既定规则的服从,自己确立标准,自己给自己立法。 但是,心中之法的确立,却是一个异常艰辛且漫长的过程。
自五四以来,我们一直处在现代性与启蒙的挣扎当中,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尚未真正融入人的血液,此起彼伏的批斗运动又裹挟人们,削弱人们的理智。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进入互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暴力、随处可见的道德指责、甚嚣其上的阴谋论、随舆论不断反转的真相,以及知识生产、传播的过程中的扭曲、失真,都在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是非判断力,否则便会被轻易地洗脑、操纵,甚至作恶而不自知,这类问题尤其值得引起我们警惕。 而这也就要求我们具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求知精神、参与公共讨论的说理能力,以及对启蒙精神的继承:运用个人的理性,去求真求善。
徐贲老师的作品,就是为回应以上所提出的几个问题而诞生。国内的读者,可能不太熟悉徐贲老师,因为在当代华语界的作家学者中,徐贲教授算是一个“异类”。在这个普遍认为启蒙精神已逝的年代里,他依然坚持以文化批判的眼光去反思启蒙,探索时代的真问题,这种勇气和精神已经十分罕见。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徐贲老师关切时代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公共性,还关乎每一个人;他的思考,既有人文关怀,又没有脱离这个正在剧变的时代: ·《经典阅读》《经典之外的阅读》回应的是我们对求知、思考的渴望:
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比阅读经典更重要的,是如何阅读经典。徐贲老师的这两部作品,不仅用全新的视角重读了人类历史上的经典著作,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读书、思考、判断的全过程,读者能学到绝不仅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思考、判断信息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捍卫的是逻辑与良知:
如今,互联网最缺的一样东西,就是逻辑。强词夺理的网友随处可见,他们以情绪取代论证,用立场攻击逻辑、用屁股决定脑袋,而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良知的消减、说理精神的萎缩。
而徐贲老师的这本书,正是他开出的两剂药方。针对互联网上盛行的逻辑谬误、强词夺理的乱象,他以深度自省式的批判性逻辑,让我们一边有理有据地回应他人的逻辑谬误,一边对理性、对自我保持深刻的反思,捍卫当前的公共对话中,极其稀缺的逻辑与良知。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人文的互联网》重新思考互联网时代一系列重要的大问题:
互联网几乎将人类所有的愚蠢,重新“发明”了一遍,而徐贲老师的这两本书正是应对互联网时代之愚的首选:
他用人文学者的视角,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与知识、智慧与愚蠢、道德与审美、价值观与判断力,以及技术僭越的时代,人类的自由意志何以实现,全都思考了一遍,借助他的思考,我们得以获得一个超越的视角,反观当下互联网生存的现状,不至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蒙昧而不自知的“野蛮人”。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人文启蒙因改革开放,而稍有起色,但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的萎靡不振,导致如今盛行的是实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等思潮——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越来越沉溺于现实利益,关注精神世界、公共生活,愿意求知思考,且有正义感、同理心,活得有痛感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徐贲老师这套“人文思想启蒙”六书就显得更加重要。
无论是洞悉我们正在遭遇的危机,以及关乎每个人的重要问题,都不可不读徐贲。为此,哲学之路特别推荐徐贲“人文通识四书”——这套作品正是他几十年写作的集萃。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书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订购延伸阅读?这是疫情以来我读到的最好文字观念的奠基者:九位伟大思想家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秦晖赴港任教:时代巨轮调头的时刻文明是被设计出来,还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洞察与颠覆: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学效应曲解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只会堕入丛林社会
?
推荐关注
现在关注“哲学之路、思想潮流”公号:
回复“文学名著”,即可免费获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99部(珍藏版)。
回复“公开课”,即可免费获取清华北大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全球各大名校的文史哲艺术精品课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学之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