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志业,天生就是不合群的!
2022/9/27 8:00:00 哲学之路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推荐关注
哲学之路视频号已开通,欢迎关注。

▍有思想的人不会因异见而焦虑
真正有思想的人,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能竭尽全力地认真听取,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
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内心足够强大,他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不会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信念的内核是什么?就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你怎样认识人生,你怎样看待幸福与意义——这里不一定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但是,一定是自洽的。
在这里,你的思想信念与你的生命感受、生活经验,你的知识结构、理性认识,你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不会在逻辑上、生活经验与理性认识中产生冲突与分裂,你所做的事不会与你所说的话互相矛盾。
▍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
在这样的时代,就一个具有生命的“物自体”而言,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独善其身”(注:“物自体”由康德提出,他的哲学直接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各大流派。推荐阅读《世界哲学史》)。
其寓意在于,保全自己,免遭社会病态的毒害。使得灵魂自由、干净,人格独立、自强。
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是这样一个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个体。而由一个个社会良心所组成的群体,就是“具有思想的共同体”,也就是世俗所说的合群。
若想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需要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成型的,但这往往导致他们被社会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
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偏执的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今天却变成了常识。观念的种子有着无穷的力量,先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不同寻常的,他们的思想终将会影响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还会影响那些“正常人”群体的思想地位。
一个只为了工资和大米饭炒蒜薹而奔波的人,是无法理解和突破高尚情怀的,同理,一个总是被房贷和孩子教育补课费乃至巨额医疗开支所累的家庭,也是很难培养出大爱、博爱等观点的。殊不知,宏观来看,在富贵人眼里,这种小家庭很容易被人以蝼蚁之命所定位。
而那些努力追求合群的人,终其一生的结局,用所谓奋斗和血泪拼搏,有的甚至出卖自尊、良知等道德底线,才换来最基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而积累的财富和剩余价值,总是不知不觉被各种收割搜刮殆尽(诸如:通胀、房价、医疗,上学给老师的各类补课费、红包等)。几十年后的生命终结,基本上无人知晓,影响力可以看做为零。
我们发现,在历史长河中,所谓偏执的有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
那个率先抨击“赎罪券”的马丁·路德,至今被主流天主教视为异端,却将基督的精神重新高举,使新教精神广泛;
那个躲在滕尼斯堡的康德,生活乏味得令诗人们嗤之以鼻,却开创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哲学流派;
那个以“保守自由”为己任的英国人柏克,因为猛烈抨击法国大*革命成为“旧秩序的辩护人”,却精准预言了革*命的血腥和随之而来的专*制……
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者,都遭受过社会的偏见和不公正待遇。然而,正是这样一群不合群的人,用他们自己的模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走。
叔本华曾说,读者大众的愚蠢和反常往往超出想象,因为他们总是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保存下来的出类拔萃的、凤毛麟角的思想放着不读,却一门心思地去读那些庸俗不堪的劣质书、有毒的书。
他说出了一个事实:那些有思想的人必然面临社会大众对他们的排斥——思想者的志业,天生就是不合群的。
哈耶克的老师米塞斯,被誉为“价值五个诺贝尔奖的大脑”,在朝圣山学院,他大声斥责在座的经济学大师们:“你们都是国家主义者!”
而事实逐渐证明,他是那个时代唯一正确的人,他的思想在一个世纪之后仍然无人企及。
一些知识分子为了保持独立,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弗朗西斯·福山这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者,在发表《历史的终结》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之后,他又被视为“野心极大的哲学家”。
当国内媒体要他评价某大学的某教授时,他直言不讳地说:“他是一个白痴。”
▍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庸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
梁启超竭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注:推荐阅读《梁启超家书》《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与他的自改革》,读懂中国思想先驱;欲深入了解梁公,通读《梁启超全集》也是很有必要的);
林语堂先用英文写作《中国人》,然后译为中文去影响国人;
写作《中国人的精神》的辜鸿铭被认为是一个奇怪的老头,排斥西方价值却又不可思议地打着另外一种算盘;
朱学勤躲进书斋,硬是弄了本《书斋里的革命》;
北京通州宋庄很多艺术家,放弃家庭和社会给予的资本和财富,选择做一个自由画家和作家……
这些思想者用自己的意志、丰富、客观等元素表达着自己的存在,他们孤独却不寂寞,因为有着高远,足以让他们的时间变得生动不乏味。
只是他们的情怀不是稻梁之谋,而是面对“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的现实,把自己升华为另一种格局:“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因此,追求着诗和远方的他们,总是藐视着眼前的苟且,正因为如此,也容易被人误解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注: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陈藩,字仲举,后来成为汉朝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我们知道,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
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表达式”的绝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但他们因此注定被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永远只是极少数人。(为防失联请同时关注微信公号@思想潮流)
因此,在帕累托那里,精英领导“多数人的游戏”,就成了人类社会反复上演的剧本。
印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
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
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所有爱自由的人们,所有选择与思想为伴的人们,无论世人如何排挤,你们怎能茫然地屈服于他们,认为自己就是错误的呢?
精品课程
其实,哲学本就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它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复杂,哲学帮助我们拨开重重迷雾,回归事物本质去思考问题。
或许,你会感到遗憾,毕竟自己不是哲学专业出身,没有系统的学过哲学课程,缺乏基本的哲学基础,对于这样的思考会感到力不从心。可能你也已经踏入社会工作多年,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校园,聆听课堂。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没关系!这一次,哲学之路联合三联生活周刊想要给大家呈现的,就是那些早在100年前就照进如今现实的那些伟大思想。我们请到的主讲人,都是与思想家本人有着深刻联系的专家学者,他们能把思想家的观念,用最亲切的方式转述给我们听。
因为在主讲人当中,有的就是思想家本人的学生、徒弟,有的则是研究了几十年专卷、著作的渊博学者。放下仰望的姿态,与主讲人面对面聊天,像感知老朋友一样,认识思想家们更真实、生动的一面。

课程亮点

01
走进现代人类思想图谱 以个体“存在”为核心,从“我”与自己、他人、生活世界、未来世界等五个维度层层深入。带你深刻理解自身,完善自我,进而获得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02
名校教授讲课,权威阵容 每一课均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知名高校、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讲解,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20世纪思想。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03
百万字的经典思想原著,一次听完 20世纪著名思想家最重要理论解析,帮你从数百万字艰涩的大部头原著中汲取精华,迅速掌握核心要义。 
04
在动荡的时代质询人类的前路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未来会更好吗?我们能否获得自由?人与世界的关系何在?在知识与理论的学习之外不断发问,为你提供更广泛的视野与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扫描海报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哲学之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