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哈佛大学揭开西式饮食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原因
2022/7/2 18:00:00 消化界

    

     医疗政策和医疗资讯

     1.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 涉隔离期限和方式等多项调整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在认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印发后的防控工作实践,特别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织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第八版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一、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

     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措施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离前双采双检”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要求双采双检。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核酸检测。

     二、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

     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统一使用中高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高风险区旅居史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中风险区实行“足不出区、错峰取物”,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中风险区旅居史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措施。低风险区指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低风险区旅居史人员,要求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

     三、完善疫情监测要求

     加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1次,对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周2次。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可疑患者、疫情处置时对中高风险区人员等可增加抗原检测。

     四、优化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明确不同人口规模区域核酸检测方案,针对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农村地区,综合疫情发生后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进行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

     来源:央视新闻

     2. “层层加码”等问题,国家卫健委开通公众留言板!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6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健委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反“九不准”现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开通了公众留言板,设在国家卫健委官网首页,相关部门也公布了问题反映渠道。对于违反“九不准”的问题线索,国家卫健委将认真汇总整理,督促地方尽快整改,对典型案例将进行通报曝光。

     来源:新华社

     3. 中国科协发布2022年科技领域重大问题难题

     6月27日,中国科协隆重发布1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10个对工程技术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技术问题,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发布。

     据介绍,2022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征集发布,重点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等10大领域,征集到107家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8家领军企业和企业科协提交的649个问题难题。据了解,与往年相比较,今年学会和领军企业的参与度持续提升。今年推荐单位数量达到115家,比2021年同比增加29.2%,征集到的问题难题数同比增长37.5%。10家全国学会首次推荐,还吸引到华润集团等央企及腾讯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推荐。

     10个前沿科学问题涉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人工智能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可信可靠可解释、构建未来信息功能器件如何实现原子尺度精准制备和结构调控、新污染物治理问题和挑战等。

     10个工程技术包括如何突破深远海养殖设施关键技术、煤矿超大量三废(固、液、气)如何实现低成本地质封存及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如何创建心源性休克综合救治体系等。

     10个产业技术问题则提出如何建立细胞和基因疗法的临床转化治疗体系、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实现火电行业的低碳发展等问题。

     据了解,下一步,中国科协拟进一步做好重大问题难题发布和宣传,凝练重大问题难题的智库化、科普化成果,组织入选的全国学会召开高层次研讨会,提出推动解决重大问题难题的智库建议,并推动成果应用,包括编撰《面向未来的科技》科普图书等。

     来源:科技日报

     4.新研究发现中老年人平衡能力与健康状况存在关联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近日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与健康状况存在关联,应当将平衡测试增加到中老年人的常规健康检查项目中。

     研究团队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一项旨在评估身体锻炼情况、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同患病和死亡之间联系的长期健康研究。2009年2月~2020年12月间,这一健康研究对1702名51~75岁的参与者进行了身体健康状况评估,测量了他们的体重、腰围尺寸等身体数据,还记录了他们在无外力支撑下单腿站立10秒的能力。

     研究显示,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参与者未能通过平衡测试,而且通过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71~75岁年龄段的参与者无法通过平衡能力测试的可能性是51~55岁年龄段的11倍。随访期间,有123名参与者去世,多数人的死因是癌症或心血管疾病,而其中未通过平衡能力测试的参与者的死亡比例,明显高于通过测试的参与者。研究还发现,一般情况下,未能通过平衡能力测试的参与者也更容易患上肥胖症、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患Ⅱ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通过平衡能力测试参与者的3倍。

     考虑到样本数量和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这一研究的结果可能有一些局限性,但它也显示出平衡能力的重要性。那些身体平衡能力较差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加单腿站立的平衡训练,这种训练本身也有利于强健骨骼肌肉,预防跌倒。她还建议将这种平衡测试规范化、标准化,并将其增加到中老年人的常规健康检查项目中。

     来源:新华网

     5. 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022年6月28日,据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21版)显示,由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影响因子为46.297,在Clarivate Analysis(科睿唯安)全球收录的21430本期刊中排名44,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同时,Cell Research的姊妹刊——Cell Discovery,今年影响因子为38.079,排名68。双双进入2021年度全球影响因子Top 100期刊行列。

     此次影响因子的大幅上涨,一个重要因素是与新冠疫情相关的论文产生超高引用次数的贡献。国际顶级期刊《细胞》、《自然》、《科学》也有类似情况,比如《细胞》其影响因子从去年的41.584上升到今年的66.850,《自然》其影响因子亦从去年的49.962上升到今年的69.504。

     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网站

     6. 开灯睡觉的老年人易患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

     美国西北医院近日发表于《睡眠》的一项研究称,年龄在63~84岁的老年男性和女性中,与夜间不暴露于任何光线下的人相比,那些在夜间睡觉时暴露于光线下的人明显更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该真实的非实验性研究表明,夜间任何光线照射都与老年人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

     无论是智能手机、通宵开着的电视还是大城市的光污染,都说明我们一天24小时生活在有大量人造光源的环境中。老年人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所以研究团队想知道这些疾病的发生频率是否与夜间光照有关。研究的参与者最初加入了于1967~1973年进行的芝加哥心脏协会工业检测项目(CHA)。这是一个公共卫生项目和流行病学研究,对已知心脏病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检查。大约40年后(2007~2010年),西北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单独的“芝加哥健康衰老研究”。一些原CHA的参与者被纳入了新项目。他们接受了详细的检查,填写每日睡眠日记。该研究用戴在手腕上的装置测量光照,并跟踪了7天。

     研究发现,在552名研究参与者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每天持续5小时处于完全的黑暗中,其余参与者即使在一天最黑暗的5个小时中也会暴露于一定的光线下,而这通常是在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研究人员并不知道是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导致人们开灯睡觉,还是开灯导致了这些疾病的发生。有这些症状的人更倾向于在半夜(开灯)上厕所,或者可能有其他原因需要开灯。一些因为糖尿病而脚麻木的人可能想开着夜灯以减少摔倒的风险。

     研究提供了一些在睡眠中减少光线的建议。例如,不要开灯,如果需要开灯(老年人可能出于安全考虑),那就开一盏离地面近的昏暗的灯。灯颜色很重要,琥珀色或红色/橙色的光对大脑的刺激较小,不要使用白色或蓝色的光。如果不能控制光线,可以选择遮光罩或眼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医学前沿

     1. 植入脑机接口操控机械臂,让瘫患者实现独立进食

     2022年6月28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Frontiers in Neurobotics 中发表研究,对一名因脊髓损伤导致上半身几乎瘫痪的男性的大脑植入了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让他能够通过脑机接口操纵机械臂使用刀叉独立完成进食,整个过程用时不到90秒。这名49岁的男性已经长达30年双手无法运动,而现在在脑机接口的帮助下,能够操纵机械臂完成精细动作,这对于帮助那些患有感觉运动障碍的人恢复复杂运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脑机接口(BCI)系统可提供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链接,通过解码大脑神经信号并“翻译”这些信号以执行各种外部功能,在这项研究中,患者大脑的运动和体感皮层中植入了六个 NeuroPort 电极阵列(由 Blackrock 公司开发)。

     这名上半身几乎瘫痪的患者的左右手做出微小的动作,通过脑机接口控制两只机械手臂使用刀叉切下甜点中的一小块,并用叉子送到嘴边进食。完成整个过程耗时不到90秒,实验成功率为85%(20次实验成功了17次)。尽管这项结果是初步的,但依然很高兴能够为运动能力受限的患者提供帮助,真正操控日益智能的辅助机器。这项研究展现的机器人技术的最大进步之一是将机器人的自主性和人类有限的输入信息相结合,由机器人完成大部分工作,同时用户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喜好自定义机器人的行为。

     研究团队还表示,接下来将整合之前研究成果,帮助截肢患者通过大脑来控制假肢的运动并通过假肢执行任务。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2. 哈佛大学揭开西式饮食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原因

     西式饮食(Western-style diet)富含红肉和加工肉类,以及糖和精制谷物/碳水化合物等,有研究显示,西式饮食与结直肠癌发病有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Gastroenterology 期刊发表的研究表明,西式饮食通过致癌性的 pks+大肠杆菌来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这也是首个将西式饮食与癌症中特定致病菌联系起来的研究。

     之前的研究表明,携带 pks 岛的大肠杆菌具有致癌作用,通过表达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诱导人体细胞的 DNA 双链断裂,从而发挥致癌作用。研究团队对美国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134775名参与者进行的随访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随访期间共有3200人患上了结直肠癌,通过 PCR 检测证实,其中1175人携带 pks 阳性大肠杆菌(pks+ E.coli)。

     研究团队发现,西式饮食与含有高水平的 pks+大肠杆菌的结直肠癌有关(西式饮食评分最高的人群是西式饮食评分最低的人群结直肠癌风险的3.45倍),而与含有低水平的或没有 pks+大肠杆菌的结直肠癌无关。

     研究表明,西式饮食通过对 pks+大肠杆菌的影响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这也是第一个将西式饮食与癌症中特定致病菌联系起来的研究。但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研究团队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具体是西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哪一部分具体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来源:生物世界

     3. 感觉越年轻,康复越快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感觉年轻可以增加从疾病中成功康复的机会,即使是在老年。相关研究最近发表在Gerontology杂志上。研究跟踪了194名年龄在73~84岁之间的成年患者,他们在以色列的几个康复机构接受骨质疏松性骨折或中风的康复治疗。骨折(主要是由于跌倒)和中风是导致一个人丧失功能独立性的常见健康事件,被认为是老年人最大的恐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多次接受采访。他们被问及自己的主观年龄(他们觉得自己有多年轻)感受和经历。由护理人员使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测试评估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功能独立性水平。

     对那些从骨质疏松性骨折和中风中康复的患者来说,感觉更年轻是有益的。研究人员发现,入院时感觉自己更年轻(主观年龄更年轻)的患者在大约一个月后出院时表现出更好的功能独立性。另外,那些感觉自己更年轻的人康复得更好,因为他们对自己恢复功能能力的机会更乐观。“入院时的主观年龄对出院时功能独立性的影响得到了证实。”巴伊兰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系老年学项目专家Amit Shrira说,他与该系另一位教授Ehud Bodner一起领导了这项研究。“然而,相反的影响(入院时功能独立性对出院时主观年龄的影响)并没有得到证实。这支持了一个结论,即年轻的年龄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构建,有助于更成功的康复。”Shrira补充说。

     令人惊讶的是,主观年龄是康复结果的最强预测因子,甚至比入院时患者的实际年龄和同时发生多种慢性健康状况的影响更强。卫生保健从业者在判断预后时经常会参照实际年龄和身体多病情况,而不太关注主观年龄。鉴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建议临床医生在设计康复方案时考虑评估患者的主观年龄。较年轻的主观年龄可能激励老年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和中风后坚持康复方案。未来的研究可以帮助设计干预措施,以诱导患者更年轻的主观年龄,这可能有助于他们更成功地康复。这些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纠正对衰老的错误信念,包括帮助改变关于衰老的消极无意识想法的认知技术。

     来源:中国科学报

     4. 更年期女性为何爱打鼾

     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较低的中年女性更容易打鼾、呼吸不规律、睡觉时喘息,这些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这些化学物质的参与意味着靶向激素疗法可能对更年期后的女性有用。相关研究6月22日发表于PLOS ONE。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在晚年,女性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这与她们雌激素水平低有内在联系。打鼾和睡眠相关的呼吸问题加重了。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怀疑睡眠呼吸暂停与更年期(荷尔蒙水平下降、绝经)有关。一些小规模的研究已经指出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特殊作用,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这些理论。

     研究采访了774名年龄在40~67岁之间的女性,了解她们的呼吸系统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她们大多是白人,生活在7个欧洲国家。该团队还进行了临床检查和血样采集。受访者完成了关于睡眠习惯和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些人还没有到更年期。近一半的女性报告称她们有“令人不安的鼾声”。此外,14%的人呼吸不规律,13%的人睡觉时喘息。血液分析显示,参与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女性每升只有几个单位,有的则高达数万单位。这些变化与睡眠呼吸暂停有明显联系。随着雌酮(一种雌激素)水平增加,女性打鼾概率降低了19%。随着孕激素水平翻倍,女性打鼾可能性降低了9%。

     在打鼾的女性中,由于雌激素水平翻番,呼吸不规律的概率降低了20%。而随着孕激素水平翻番,醒来感觉窒息的可能性降低了12%。研究结果都根据女性的更年期、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吸烟习惯和教育背景(其中一些因素会影响激素水平)进行了调整。

     结果显示,更年期和睡眠呼吸暂停之间存在联系。考虑到某些类型的雌激素参与了呼吸肌的形成,而孕激素有助于刺激呼吸,这种联系是有意义的。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潜在的严重疾病,与心脏病和中风有关。打鼾还会导致伴侣关系出现问题。更年期后的个体化激素治疗有很大潜力改善女性的生活质量,而且很可能极大改善睡眠呼吸障碍。即便如此,进一步的研究是必要的。

     来源:医脉通

     5. 维生素和膳食补充剂是在“浪费钱”

     受复合维生素和膳食补充剂的吸引,美国人2021年在维生素和膳食补充剂上花费了近500亿美元。但科学家表示,对于未怀孕的健康人来说,服用维生素是一种浪费,因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维生素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一些患者认为一定有神奇的药丸能让自己保持健康,但实际上,我们都应该遵循循证的健康饮食和锻炼方法。6月21日,Linder等撰写的一篇支持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新建议的社论,发表于JAMA。

     USPSTF是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经常就临床预防服务提出循证建议。基于对84项研究的系统回顾,USPSTF新指南指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服用复合维生素、配对补充剂或单一补充剂可以帮助健康的、未怀孕的成年人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USPSTF特别建议不要服用β-胡萝卜素补充剂,因为它可能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也不建议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因为它在降低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方面没有净效益。“不幸的是,在医生、患者见面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谈论补充剂,往往会错过如何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咨询,比如通过锻炼或戒烟。”Linder说。

     Linder和同事在JAMA的社论中写道,超过一半的美国成年人服用膳食补充剂,预计补充剂的使用量将会增加。吃水果和蔬菜与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有关,因此有理由认为,可以从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关键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包装成药片,从而为人们省去保持均衡饮食带来的麻烦和花销。但科学家解释说,水果和蔬菜含有维生素、植物化学物质、纤维和其他营养素的混合物,这些营养物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对健康有益。单独的微量营养素在体内的作用可能不同于与许多其他饮食成分自然组合时的作用。Linder指出,维生素缺乏的人仍然可以从膳食补充剂中获益,比如钙和维生素D,它们已被证明可以预防老年人骨折和跌倒。

     新的USPSTF指南不适用于怀孕或试图怀孕的人。“孕妇应该记住,这些指南不适用于她们。”社论合著者之一、西北大学医学院的Natalie Cameron说,“某些维生素、叶酸对胎儿健康发育至关重要。满足这些需求最常见的方法是服用产前维生素。我们还需要更多数据,以了解特定维生素补充剂如何改变不良妊娠结局和患妊娠期间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西北大学最近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女性在怀孕前心脏健康状况不佳。Cameron说,除了讨论补充维生素外,医生与患者合作优化怀孕前的心血管健康是产前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科学报

     6. 以色列究表明,朋友真的要“对味”

     人们常说,一见如故的人会产生“化学反应”。根据日前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这种说法的字面意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该研究发现,体味相似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非人类陆生哺乳动物不断地嗅闻自己和对方,并据此判断谁是朋友或敌人。研究假设,由于人们会寻找和自己相似的朋友,人类可能会通过闻自己和他人的气味,下意识地估计体味的相似性,并判断他们是否合得来。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开始从性别相同、没有恋爱关系的朋友中收集气味样本。这些人自称一见如故,也就是在广泛交流生平信息之前,就已形成做朋友的感觉。经过大量招募,他们找到20对受试者,其中一半是男性,另一半是女性,年龄在22~39岁之间。为了防止样本污染或受外部因素影响,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遵守严格协议,包括避免食用辛辣食物,穿着研究人员提供给他们的干净棉质T恤,不能与伴侣和宠物共寝。这些T恤被收集在密封袋中,用“电子鼻”进行检测。研究发现,“一见如故的朋友”之间的气味特征比非好友之间的气味特征更接近。

     这些结果似乎证实了相似气味可能促进友谊的假设。但另一种解释是,朋友之间经常在一起,所以有相似的体味形成经历,比如他们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为了搞清这两种可能性,研究小组设计了另一项测试,看看气味能否成功预测两个从未谋面的人是否会合得来。

     研究招募了17名陌生人,让他们彼此分开半米站立,这样就能下意识地闻到对方的气味。他们被要求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模仿彼此的手部动作两分钟。通过电子鼻检测,气味的化学相似性成功预测了77%的一见如故,以及68%的不合拍情况。更重要的是,人们气味越接近,就越喜欢对方,理解对方,感觉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越强烈。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非恋爱关系的同性朋友之间的气味比随机配对更相似”。研究小组写道,与其他陆地哺乳动物不同,人类使用复杂的语言进行互动,因此,与气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相比,气味在实验室环境中的影响可能被放大了。尽管如此,他们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可能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像其他陆地哺乳动物”。

     来源:环球网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消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