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国家卫健委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最新国考A++医院结果公布
2022/7/9 18:00:00 消化界

    

     医疗政策和医疗资讯

     1. 国家卫健委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猴痘疫情防控工作,规范猴痘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判定和管理、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2022年5月初以来,已有20多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传播。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指南指出,疾病控制旨在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调查、早处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

     指南提示,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指南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进行网络直报。疑似和确诊病例应由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派的专用交通工具,运送到指定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和治疗。

     针对院内感染控制,指南明确,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确诊病例需隔离至结痂完全脱落。此外,指南中对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也做了相应明确。

     来源:新华社

     2. 最新国考A++医院结果公布

     7月7日,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2020年“国考”成绩单。据悉,本次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标涵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四个维度,是检验医疗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金标准”和“风向标”,是对医院最权威、最官方、最综合的考核评价,充分彰显各家医院的“硬核实力”!而第一方阵无疑广受关注,全国仅有13家医院荣获A++,位居全国2508家三级医院前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荣获A++的数量为13家,要比去年多一家。

     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风向标,第一方阵名单是中国顶级医院激烈交锋的战场。而与2019年相比,2020年“国考”第一梯队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其中出现了3张新面孔,也有2家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跌出第一梯队。2020年国考第一方阵分别由中山医院、瑞金医院、协和医院包揽状元、榜眼、探花,其中中山医院由原先第9的成绩,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跃摘得桂冠,尤为难得。而华西医院首次跌出前三甲,名列第5,中山一院依旧位居第4,没有变化。湘雅医院挺进2名,而邵逸夫医院则首次闯入TOP10,浙江另外两家医院——浙大一院、浙大二院虽然分别都滑落1名,但仍然稳居前列。浙江总体表现依旧出色。在第一方阵中,有3家医院首次上榜,分别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及青岛大学人民医院。三家医院中,江苏省人民医院进步最大,前进12名。2家北京医院在此次榜单中下滑明显。疫情对北京的成绩影响很大。

    

     来源:医学界

     3. 21省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计划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8项具体行动,到2025年,形成国家级医学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高水平市级和县级医院为支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在疑难疾病、重大疾病、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多中心研究、大数据集成、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带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公立医院实现医防融合,并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完善智慧医院分级评估顶层设计。

     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到2022年,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分别达到3级和4级,智慧服务平均级别力争达到2级和3级,智慧管理平均级别力争达到1级和2级,能够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包括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先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再上新台阶。

     来源:健康促进网

     4. 国家卫健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阶段性目标总体如期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建立健全会议调度、工作督办、监测考核、地方试点、典型案例培育推广等机制,实现省、市、县联动推进。

     二是健康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健康环境促进等,全方位控制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

     三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围绕重点人群,健全完善健康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妇女儿童“两纲”、“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覆盖率达到91.7%,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年均下降幅度基本接近预期目标,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持续下降。

     四是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以及各类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持续强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发病率上升趋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五是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新媒体传统媒体多种渠道,广泛深入普及健康知识。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专网建设,举办“健康中国医者先行”、知行大赛、“健康达人”等活动。

     来源:央视新闻

     5. 柳叶刀子刊:英国猴痘患者症状与以往不同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英国本轮猴痘疫情患者的症状与以往猴痘流行国家患者的症状不同,发烧症状的比例相对较低、皮疹范围较小、症状更加轻微。研究人员因而呼吁英国政府修改相关表述,更精确地描述猴痘症状。

     研究以5月26日前确诊的54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占当时英国确诊人数的60%左右。这些患者居住在伦敦,均有过男男性行为。猴痘病毒目前还没有被定义为性传播感染,但可通过性行为中的亲密接触传播。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中,只有57%出现发烧症状,而以往疫情中85%~100%的患者会发烧;以往疫情中,患者四肢、脸部和颈部有大量皮疹,而这些英国患者大多仅有一两处皮疹,范围较小。此外,这些英国患者大多数症状较轻、持续不到3天,仅有5人住院接受治疗。按照英国现阶段对猴痘症状的定义,至少六分之一患者不会被视为“疑似病例”。

     研究还发现,这些患者中,四分之一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另有四分之一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研究认为,应该重新审视猴痘的定义,以避免漏诊。因为猴痘症状与其他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类似。

     这是英国暴发猴痘疫情以来的首项相关研究,研究发表在1日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英国卫生安全局6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英国猴痘确诊病例累计达1076例。

     来源:生物网

     6. . 复旦大学公布肾癌患者随访结果总体五年生存率77.1%国际领先

     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达到77.1%!近日召开的2022年浦江肾脏肿瘤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肾癌患者随访结果。这一治疗水平已比肩欧美发达国家顶尖癌症中心。

     肾癌是一种‘沉默的肿瘤’,发病隐匿,早期无典型症状,仅有6%~7%的肾癌患者出现‘血尿、腹痛、腹块’这样的肾癌‘三联征’明显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感到身体不适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虽然随着体检普及率大大提升,早期肾癌检出率大大增加,但仍有20%~30%的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肾癌对人民生命健康危害依旧不小,大量中晚期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生存。

     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多学科(MDT)团队在首席专家叶定伟带领下,总结了近万例肾肿瘤的临床病理随访资料,摸索出国人肾脏肿瘤区别于欧美人群的特点,探索出更适用于国人肾癌的“三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即通过“精准评估+精准手术+精准多学科”的三精准模式,对不同阶段、分期的患者提供综合管理模式,在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复旦肿瘤团队肾癌手术量连续7年名列上海前茅,2021年全年超1000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Ⅱ、Ⅲ期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高达93%、82%、64%;Ⅳ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也接近30%,各分期总5年生存率达77.1%,均处国际领先水平,比肩全美肾癌手术量最大、治疗效果最好的癌症中心——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同期数据(74%)。

     目前我国肾癌治疗水平仍存在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探索适合国人的肾脏肿瘤治疗区域合作模式,对提升国内整体肾癌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文汇报

     7. 北京:7月11日起进入聚集场所的人员须接种疫苗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昂通报,北京市将实施系列疫情防控措施。进入线下培训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美术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健身场所、演出娱乐场所、网吧等人群聚集场所的人员须接种疫苗(不适宜接种人员除外),其他限流、预约场所优先安排已接种疫苗人员。主要有:

     一是出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站(室)和老年人健身娱乐活动场所的老年人要尽快实现应接尽接。

     二是进入线下培训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美术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健身场所、演出娱乐场所、网吧等人群聚集场所的人员须接种疫苗(不适宜接种人员除外),其他限流、预约场所优先安排已接种疫苗人员。

     上述措施将于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起正式实施。

     2022年6月5日发布实施的疫苗接种防控措施继续从严执行,具体为:

     一是一线疫情防控、医疗卫生、社区、志愿者、交通、家政、家装、外卖快递等公共服务和城市运行保障人员以及参加重要会议活动的人员,原则上应完成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接种;

     二是参加本市团队旅游人员,应完成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接种;

     三是入住军休所、疗养院、养老院、养老驿站等场所内的老年人应实现应接尽接,探视人员和服务人员应完成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接种。

     来源:人民日报

    

     医学前沿

     1. 挪威研究:要想延长寿命,就从改变饮食开始

     2022年2月8日,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PLOS Medicine 期刊发表研究,通过建模评估食物选择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年轻人将饮食从典型的西式饮食转换为包括更多豆类、全谷物和坚果,以及更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优化饮食,能够延长预期寿命超过10年。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饮食改变对预期寿命好处有所减少,但仍然很可观。研究团队利用现有的Meta分析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能够即时评估一系列饮食变化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团队还将该模型做成了一个可以在线计算工具——Food4HealthyLife。

     通过该计算工具,选择之前的饮食模式和转换后的饮食模式(包括全谷物、鱼类、加工肉类、坚果、红肉、豆类、牛奶、蔬菜、水果、含糖饮料、精制谷物、鸡蛋、白肉和油的摄入量)、所处的地区(目前分为中国、欧洲、挪威、美国)、开始的年龄、性别,就能得出转换饮食模式对预期寿命的改变。

     对增加预期寿命帮助最大的是吃更多豆类、更多全谷物、更多坚果,以及吃更少的红肉和更少的加工肉类。

     对于美国年轻人来说,该计算模型估计,从20岁开始从典型西式饮食持续转变为优化饮食,将使女性的预期寿命增加10.7年,将使男性预期寿命增加13.0年。从40岁开始转换饮食,则女性预期寿命增加10.0年,男性预期寿命增加11.7年。对于美国老年人来说,从60岁开始转换饮食,仍能大幅延长预期寿命,具体来说,可使女性预期寿命增加8.0年,使男性逾期寿命增加8.8年。即使从80岁才开始转换饮食,仍可延长预期寿命3.4年。

     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该计算模型估计,从20岁开始从典型西式饮食持续转变为优化饮食,将使女性的预期寿命增加10.6年,将使男性预期寿命增加12.9年。从40岁开始转换饮食,女性预期寿命增加10.2年,男性预期寿命增加12.0年。从60岁开始转换饮食,女性预期寿命增加8.6年,男性逾期寿命增加9.3年,从80岁开始转换饮食,女性预期寿命增加3.4年,男性逾期寿命增加3.1年。

     了解不同食物组合的相对健康潜力可以使人们获得可行的且显著健康收益,而 Food4HealthyLife 计算器能够帮助计算改变饮食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可能是临床医生、政策制定者和非专业人士了解饮食选择对健康影响的有用工具。

     之前的许多研究已经表明特定的饮食模式对健康有益,但饮食方式的改变对健康和寿命的整体影响仍然知之甚少,而这项研究所建立的计算模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差距。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2. 高福院士顶刊最新研究: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效果大大降低!

     2022年7月6日,顶刊N Engl J Med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通讯文章,系统评估了目前国内接种的新冠疫苗以及接种加强针后对新冠病毒及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中和效果。研究人员使用假病毒中和来评估接种疫苗志愿者的血清样品中针对SARS-CoV-2原始株及其各种变体BA.1,BA.1.1,BA.2,BA.2.12.1,BA.3,BA.4和BA.5的中和抗体滴度。疫苗接种者接受了三剂灭活病毒疫苗(CoronaVac和BBIBP-CorV)中的一种,三剂蛋白质亚单位疫苗ZF2001(使用二聚体RBD作为抗原),或接种两剂CoronaVac灭活疫苗后加强ZF2001。

     研究发现,中和抗体滴度随着第二剂和第三剂之间间隔的增加而增加,特别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第二剂和第三剂之间间隔为4-6个月的疫苗志愿者中,与剂量间隔为1个月的疫苗组相比,中和抗体滴度比原始株高出近10倍,对所有变体高出约30倍。长间隔组中的疫苗对所有测试的奥密克戎呈100%血清阳性。在长间隔亚组最后一剂疫苗6个月后获得的样品中,针对所有奥密克戎变种的中和抗体滴度和血清反应阳性率高于短间隔亚组最后一剂1个月后获得的样品。

     异源增强组对原始株和所有组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接受三剂相同灭活疫苗的组。然而,与对原始株的反应相比,异源增强组对BA.2,BA.2.12.1,BA.4和BA.5的反应降低大于灭活疫苗组。这一发现表明,这些亚变种在RBD中具有更多的突变,从而导致免疫逃逸。

     新变种的迅速出现使得特定变种疫苗的开发变得困难。研究结果表明,对当前疫苗采取更好的免疫策略可能有助于提高奥密克戎变种的中和水平。由于ZF2001疫苗由一个蛋白质亚基组成,其抗原聚焦于RBD,因此其使用可以通过施用多个加强剂量和免疫成熟方法诱导针对亚微米亚变体的中和抗体滴度增加。然而,需要开发更新的疫苗作为加强剂,以更好地防止当前亚变种(特别是BA.4和BA.5)和未来可能的流行亚变种的免疫逃逸。

     来源:生命科学前沿

     3. 柳叶刀子刊:2008-2020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地点趋势和影响因素

     2022年02月0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教授团队等在Lancet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上发表了基于中国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系统(NMSS)的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纳入2008?2020共计7101871例心血管疾病(CVD)死亡数据,分析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地点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证实居家是中国心血管疾病首要死亡地点。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态、教育、职业、潜在死因均是医院CVD死亡的显着影响因素。个体水平因素能够解释33.88%的省级水平空间变异性。

     基于中国NMSS数据,2008-2020,中国NMSS共收集了7101871例CVD死亡数据,其中居家是首位死亡地点(POD)(77.13%),其次是医院(18.49%)和养老院(1.69%)。2020年,全国范围居家死亡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并在100岁及以上人群达到峰值(83.68%)。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达到最高居家死亡比例(85.67%),而主动脉瘤(AA)达最高医院死亡比例(71.57%)。上海(59.40%)和北京(50.32%)是医院死亡比例最高的2个省,相反,福建(93.14%)和海南(90.97%)居家死亡比例最高。除此之外,相比于男性CVD患者和住在乡村,女性CVD和住在城镇患者每一个指标都有更高的医院死亡比例。

     现有CVD死亡POD分布特点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作为世界最大人口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中国文化中根植于心的儒家思想,又提倡对亲人孝顺,对兄弟和朋友忠诚,居家死亡情况在短期内可能持续不变,个体水平因素仍是影响变异性的最大因素。

     因此,建议首先,把扩张医疗保健服务容量,提高临床干预效率和效果放在首位,尤其是针对急性和重度CVD患者。其次,POD分布显着省间差异表明医疗卫生保健资源配置存在差异,需要区域特异性策略,填补省间差异和城乡差异。第三,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应该提供与其文化信仰相一致的个体化人文关怀,对于低SES水平的弱势群体应该提供多种选择和额外支持,使得医疗保健服务可及和可负担支付。最后,激发子女孝顺的观念,建立一个临床护理和社区或家庭护理结合的整体护理模式,从而形成长期护理系统,支持非正式护理。这些经验也应当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评估和推广。

     总之,在中国,居家是CVD患者首要POD,人口统计学和个体SES(非社会经济因素)是医院CVD死亡的重要相关因素。提供可及、可用的医疗保健服务是改善CVD死亡临终关怀质量的首要工作。

     来源: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

     4. 《自然》最新论文提出低成本干预方法缓解青少年压力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少年的应激相关想法和生理反应能在一节30分钟的在线训练课程后得到缓解。研究结果为调节青少年压力提出了一个简短而低成本的干预方法,或能大范围推广。如今,青少年的应激相关焦虑和抑郁症状达到历史之最,已经严重威胁到他们的精神健康。青少年面临的应激源包括繁重的功课、疫情封锁导致的社交隔离,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帮助青少年找到接纳和应对这些应激源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到成年期的关键。

     有人提出一种应激优化法,主要是教会青少年主动应对社交和学习应激源,而不是想办法把这些应激源减到最少或对其回避,从而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这种压力有益思维基于的看法是,生理应激反应如心跳加速、深呼吸、感到焦虑,能激发一个人的最佳表现;另一种思维是成长型思维,认为努力、策略以及来自他人的支持具有促进智力发育的作用。

     论文研究人员与同事和科研同行合作,开发出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协同融合了成长型思维和压力有益思维的概念,并在从学龄儿童到本科生组成的6组学生(共4291人)中进行测试。这一干预包括一个30分钟的自管理在线培训模块,该训练基于同时针对成长型思维和压力有益思维的协同策略。

     研究检测了这些学生的应激水平,包括心理幸福感、焦虑症状、学习成绩和应激相关认知、激素、心血管反应。研究发现,通过同时针对两种思维,单次的干预课程可以避免脆弱的青少年对正常应激产生不健康的应对方式,防止对相关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其中,一项研究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封锁期间开展,提示这种对应激的缓解可外推至不同的压力源和情景。这种可推广的干预措施或能提供青少年所需的资源和指导,帮助激发他们潜力和创造力,这对于人类应对未来挑战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新闻网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消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