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发布
2023/4/1 18:00:00 消化界

    

     医疗政策和医疗资讯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充实完善医疗质控指标体系,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国家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围绕常见恶性肿瘤制定了《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相关专业质控组织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中使用。

     通知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相关信息收集、分析,通过年度《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等形式定期反馈医疗质量安全情况,并将医疗机构有关质量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临床专科评估等工作。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陆续制定印发了部分临床专业质控指标、国家限制类技术质控指标。质控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规范的医疗质控指标体系对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是针对性。根据我国肿瘤性疾病患病情况,首批选取了肺癌、乳腺癌等10个位居城乡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或死亡率前列的病种。

     二是科学性。根据肿瘤性疾病重点技术和诊疗过程关键环节遴选指标,充分考虑指标的监测价值、敏感度和导向作用。

     三是规范性。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意义进行了明确界定,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补充说明,防止出现误解误读。

     四是可操作性。充分考虑指标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并对指标进行了统一编码,便于行业交流和信息统计。

     官方解读中提及,后续将进一步扩充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覆盖的病种范围,不断健全和优化质控指标体系。《通知》强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各项质控指标和各种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并按要求做好相关指标信息的上报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要在国家发布的质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扩充相关质控指标,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强化指标应用。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2.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

     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地区、专业之间人才配置差距。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队伍建设。

     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发展社区医院,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传染病筛查、防治水平,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增强乡镇卫生院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医疗服务能力。

     健全家庭医生制度。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平台,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供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引导二级及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或加入基层家庭医生团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诊疗等服务。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将签约居民的医保门诊统筹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健全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的服务模式。

     加强防治结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人才流动、交叉培训、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等机制。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建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片区责任制,完善网格化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服务。

     促进医养结合。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推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积极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提升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和药事管理能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康复和护理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老年人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

     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建立高水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国家、省、市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完善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提升医疗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提升服务便捷性。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建设智慧医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整合打通相关线上服务终端。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完善授权调阅和开放服务渠道及交互方式。逐步拓展日间医疗服务,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积极推进新生儿相关证件多证联办。大力推动免疫规划等公共卫生服务便捷化。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增强服务舒适性。改善就诊环境,优化设施布局,加快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支持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重度残疾人等提供上门服务。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促进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落实优质护理要求,持续加强临床心理、麻醉镇痛、用药指导、营养指导等服务。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主渠道作用,健全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来源:央视网

     3.减肥药利拉鲁肽可能被世卫组织列为基本药物

     2023年3月29日,有国外媒体报道,世卫组织表示,减肥药可能首次被列入该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

     世卫组织表示,全球目前有超过6.5亿成年人肥胖,是1975年的三倍多,大约还有13亿人超重,其中7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世卫组织的专家小组将在下个月审查新的药物申请,对利拉鲁肽及其他更广泛的减肥疗法进行疗效评估,并于9月公布最新的基本药物清单。世卫组织的基本药物多为非专利药,此次可能被列入清单的只有利拉鲁肽,不涉及仍在专利期的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等。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清单来指导决策,根据证据和对健康的影响确定哪些药物的性价比最高。”中国有自己的基本药物目录,与世卫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不完全一致。

     以利拉鲁肽为代表的GLP-1类药物在减重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当前,国内已有17家开发利拉鲁肽的企业,不过仅有4家在开发肥胖适应症。其中,华东医药、复星医药旗下的万邦制药进度较快。

     来源:医学界

     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发布

     3月27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2.3万份,其中,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4.2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1.7%;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6.4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3.0%。

     总体来看,与2021年相比,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未出现显著变化,从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年龄看,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占比再次出现下降,总体安全性依然良好,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仍然保持升高趋势,提示临床应持续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安全用药管理。从化学药品类别上看,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于首位,占比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肿瘤用药占比持续升高,其严重报告构成比居首位,提示临床应始终关注该类药品的风险。

     按照报告来源统计,2022年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7.6%、来自经营企业的报告占8.1%、来自持有人的报告占4.2%、来自其他报告者的报告占0.1%。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性别比为0.87:1。从年龄分布看,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占7.8%,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32.3%。

     按照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品占82.3%、中药占12.8%、生物制品占2.6%、无法分类占2.3%。

     按照给药途径统计,注射给药占55.1%、口服给药占36.6%、其他给药途径占8.3%;注射给药中,静脉注射给药占90.6%、其他注射给药占9.4%。

     按照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品占82.3%、中药占12.8%、生物制品占2.6%、无法分类占2.3%。

     报告指出,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化学药品中,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依次为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镇痛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2022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化学药品中,报告数量最多的为肿瘤用药,占35.1%:其次是抗感染药,占27.8%。按严重报告占本类别报告比例计算,肿瘤用药的严重报告比例最高,为46.0%,其次是免疫系统用药,为19.1%。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5.医疗机构享有更多采购自主权!国家卫健委新规:3000万以下医疗设备购买不受限!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以下简称《2023版目录》),这是2018版之后,时隔5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内容发生重大调整。

     《2023版目录》对以下几条进行了更新:①管理品目由10个调整为6个,其中,甲类由4个调减为2个,乙类由6个调减为4个。②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由甲类调整为乙类。③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调出管理品目。④将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和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合并为重离子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将甲类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英文简称Tomo)HD和HDA两个型号、Edge和VersaHD等型号直线加速器和乙类直线加速器、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合并为常规放射治疗类设备。⑤将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系统纳入甲类高端放射治疗类设备。⑥规范部分设备品目名称。⑦将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底条款设置的单台(套)价格限额由3000万元调增为5000万元人民币。⑧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底条款设置的单台(套)价格限额由1000—3000万元调增为3000—5000万元人民币。

     近年来,药品和高值医疗器械集采之外,高端医疗设备的带量采购也成为大势所趋。此外,国家卫健委对医疗设备培训也在收紧,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今年3月6日,浙江省卫健委发布《关于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情况的通告》,对2022年第四季度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许可情况作出公布。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为更好落地分级诊疗政策,医疗设备配备许可或会向市级、县级医院进一步倾斜。

     来源:MedSci原创

     6.一地最新发布:三孩免费读公办高中!

     3月21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 根据潍坊发布微信公号报道,潍坊市委、市政府于2023年1月20日以潍发〔2023〕3号文印发了《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持续深化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提高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生育友好环境、保障计划生育家庭权益的重点措施。

     其中,方案指出,2021年5月31日后依法生育的三孩免费读公办高中。降低教育成本。科学布局普惠性幼儿园,大力发展公办园,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鼓励优先招收三孩入普惠幼儿园。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面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提档升级,打造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对2021年5月31日后依法生育的三孩就读公办普通高中期间免除学费。

     此外, 普惠托育机构二孩每月补贴300元,三孩每月补贴400元保育费。发展普惠托育,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政策。建立示范奖补制度,“十四五”期间每年遴选10个普惠托育机构市级示范点,每个给予10万元奖补。公办和普惠性民办托育机构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对托育机构按政府普惠指导价招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结合实际收托数分别给予二孩不低于每人每月300元、三孩不低于每人每月400元的保育费补助。用人单位参照职工子女幼儿园收费报销办法落实职工子女入托费报销制度。已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暖享受居民价格。为社区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对依法生育三孩家庭购买商品住宅的,给予缴纳契税50%的财政补贴,三孩0-3岁期间免费参加“潍坊惠民保”。降低养育成本。新生儿实行落地参保,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落实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对依法生育三孩家庭购买商品住宅的,给予缴纳契税50%的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已享受政府其他购房补贴政策的,不再重复享受,政策发布之日起三年内有效。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额度优惠政策。由政府投资筹集的公租房在进行配租时,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依法生育三孩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在户型选择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参照优先对象进行管理。依法生育三孩的家庭,对三孩0-3岁期间参加“潍坊惠民保”的,给予保费全额补贴。为1岁儿童免费接种水痘疫苗,为2岁儿童免费接种肺炎疫苗,降低儿童发病率。

     来源:梅斯医学

    

     医学前沿

     1.食用花生可能对年轻人和健康人的血管健康产生有益影响

     据news-medical2023年3月27日报道,发表在《抗氧化剂》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食用花生和花生酱可能对年轻健康人的血管健康产生有益影响。既往大多数营养研究的重点是分析患有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显著差异。在这个人口概况中,如果改变饮食模式或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引入健康食品,就更容易观察到有益的效果。

     这项研究包括63名年龄在18~33岁之间的健康年轻人的参与,他们在六个月的定期饮食中每天摄入花生制品。这项研究是第一次证实健康年轻人食用花生后与抗血栓和血管舒张作用相关的血管标志物改善的营养干预。

     研究结果表明,与食用不含纤维或多酚的奶油的对照组相比,每天食用花生和花生酱的年轻人尿液中酚类代谢物水平显著升高。同样,吃花生或花生酱的参与者的前列环素I2水平以及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I1之间的比率也有所提高,这两种脂质分子(类二十烷)被认为是血管健康的标志。且食用花生制品后,一些酚类代谢物显著增加,尤其是羟基肉桂酸,也与这两种标志物的改善有关。

     这项新研究强化了科学文献和该研究小组先前研究中捍卫的假设,即多酚(饮食中的主要抗氧化剂和抗炎化合物)对成人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以及其抗血栓和血管舒张作用。此外,食用坚果和花生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特别是因为这些食物中的多酚具有保护作用。

     来源:医学界

     2. WHO耐药结核病指南更新,提出2种新治疗方案

     耐药结核病(DR-TB)仍然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威胁,虽然全球耐药结核病治疗成功率从2012年的50%提高到了2019年的60%,但仍有15%的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死于该病。2022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发布了新的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治疗指南,本次更新主要提出了2项新的治疗建议,即6个月BPaLM方案和9个月全口服方案。

     6个月治疗方案

     BPaLM方案包括6个月的贝达喹啉、普瑞玛尼、利奈唑胺(600 mg)和莫西沙星,用于治疗MDR/RR-TB患者。强烈鼓励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但不应延迟BPaLM方案启动;在使用BPaLM方案后出现氟喹诺酮类耐药的情况下,应停止莫西沙星,并以BPaL(不含莫西沙星)的方式继续该治疗方案。BPaLM方案适用于:MDR/RR-TB或准广泛耐药肺结核(Pre-XDR-PTB) 患者;确诊的肺结核和所有形式的肺外结核(除外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结核、骨关节结核和播散性[粟粒性]结核)患者;14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和青少年;伴或不伴有HIV/AIDS;既往暴露于贝达喹啉、利奈唑胺、普瑞玛尼、德拉马尼少于1个月的患者。当暴露超过1个月时,如能排除上述药物的耐药,仍可使用此方案。BPaLM方案不适用于14岁以下患者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女性。

     9个月全口服方案

     对于MDR/RR-TB患者,不适用BPaLM方案且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无耐药的另一种治疗方案是9个月含贝达喹啉的全口服方案。

     强化治疗阶段:贝达喹啉联合氟喹诺酮(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乙硫异烟胺(或利奈唑胺,每日600mg)、乙胺丁醇、大剂量异烟肼、吡嗪酰胺和氯法齐明)。继续治疗阶段:氟喹诺酮类,氯法齐明,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强化治疗阶段为4个月(贝达喹啉除通常为6个月,利奈唑胺为2个月),但在治疗第4个月末未见细菌学转阴时,强化期可延长至6个月,而继续治疗阶段仍为5个月;因此,如果延长,整个疗程可能会持续11个月,而不是9个月。

     对于之前未接受过二线治疗(包括贝达喹啉)的患者,9个月的治疗方案是首选的方案,但广泛肺疾病、重度肺外、中枢神经系统、粟粒性和骨关节结核仍推荐更长时间的治疗。

     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均可使用9个月的全口服方案;建议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使用利奈唑胺9个月方案代替含乙硫异烟胺的方案;由于莫西沙星具有较高的心脏毒性,通常首选左氧氟沙星;对于不适合6个月BPaLM/BPaL方案的新诊断患者,9个月全口服方案可能是较长方案的首选。

     9个月全口服方案适用于:MDR/RR-TB 患者,且对氟喹诺酮无耐药;无广泛病灶性肺结核以及无严重肺外结核的患者;既往暴露于贝达喹啉、氟喹诺酮、利奈唑胺、乙硫异烟胺、氯法齐明少于1个月的患者。当暴露超过1个月时,如能排除上述药物的耐药,仍可使用此方案;伴或不伴HIV/AIDS;儿童和其他年龄组的患者。

     来源:医脉通

     3. 2019年,肥胖造成1.602亿年寿命损失,“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分析结果出炉!

     近日,一个由中国、新加坡及美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对“全球疾病负担(GBD)报告”近2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全球代谢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且将“代谢病相关死亡”作为重点评估指标。

     研究发现:近20年来,几乎所有代谢性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但肥胖带来的危害日益明显,就“过早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仅2019年,肥胖就造成了1.602亿年的寿命损失。

     国际研究小组比较了2000年至2019年的GBD报告,发现所有代谢性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都有所上升,并且这些代谢性疾病通常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增加残疾、癌症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研究发现,在平均收入、教育程度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疾病负担的增加更为明显。代谢性疾病相关死亡率最高的是东地中海地区,其次是收入、教育和生育率平均较低的国家。虽然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高胆固醇、高脂血症、高血压和肝病的死亡率却有所下降。

     肥胖相关死亡:虽然2000~2019年间,肥胖相关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但仍然是所有疾病中最高的——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每年增长0.48%,估计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仅2019年就造成1.602亿年的寿命损失。

     2型糖尿病相关死亡:2000~2019年间,全球范围2型糖尿病死亡率每年增长1.56%。2019年,有660万年的寿命损失与2型糖尿病有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死亡:2000~2019年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死亡每年下降0.63%,但疾病发病率每年上升0.83%,2019年,有440万年的寿命损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关。

     来源:生物通

     4.Nature子刊:每天吃这种食物,1个月减轻压力

     众所周知,饮食会塑造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数万亿细菌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影响着人的体重、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甚至还能控制人体对药物的反应等等。2022年10月27日,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发表的研究表明,特定的饮食是一种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在短短4周内,每天多吃发酵食品和纤维,可显著降低压力水平。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5名膳食纤维摄入相对较低的健康人,年龄在18-59岁之间。参与者被分成两组,并在为期四周的研究期间随机分配饮食,降压饮食和常规饮食。其中,降压饮食增加参与者吃益生元和发酵食品的数量。每天摄入6-8份富含益生元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洋葱、卷心菜、苹果和燕麦等;每天5-8份谷物;每周食用3-4份豆类;还包括每天2-3份发酵食品,如酸菜。对于发酵食品,一份为200ML。

     研究发现,与常规饮食相比,那些遵循降压饮食的人报告说,感到压力较小。重要的是,按照降压饮食标准执行的严格程度与压力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在4周内,那些严格按照降压饮食执行的参与者,报告感到压力水平的降低幅度最大。

     降压饮食减少了压力,并与更高的依从性相关

     更有趣的是,降压饮食组还报告了睡眠质量得到了更好的改善。早期研究也表明,肠道微生物与睡眠过程有关,这可以解释这种联系。进一步,研究人员分析了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发现,降压饮食只会引起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细微变化。然而,研究人员还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的一些化学物质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一些化学物质与心理健康有关,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降压饮食的参与者压力较小。

     压力的变化与菌群的波动性有关

     研究发现,每天多吃发酵食品和纤维,可以改变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进一步降低压力水平。从长远来看,这种饮食也可能有助于保护心理健康。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种改变会持续多长时间,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研究。

     来源:生物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消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