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重磅!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其专家委员会委员名单发布!空气污染致癌机制被解开,预防肺癌或许可以这么做...
2023/4/8 12:00:00 消化界

    

     医疗政策和医疗资讯

     1.重磅!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其专家委员会委员名单发布

     2023年4月4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发布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关于印发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其专家委员会委员名单的函。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根据《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规定》(国卫办医政发﹝2023﹞1号)。结合既往工作情况和2022年度国家级质控中心考核评估情况,我司对已成立的部分国家级质控中心的名称和质控工作范围进行了调整,并重新确定了各国家级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名单,现予以公布。本次公布的国家级质控中心及专家委员会任期自发文之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结束。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2.国家医保局: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实施分类管理,A类优先采购

    

     《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印发以来,多款新冠治疗药品首发报价受理工作顺利完成,推动新批准新冠治疗药品第一时间挂网销售,有效促进药品公平可及。为完善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协同优化新冠患者医疗费用保障相关政策,现将新冠治疗药品价格分类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价格分类管理

     医保药品目录外的新冠治疗药品实施价格风险分类提示,分为A、B、C三类。

     A类药品,是指按照《指引》进行首发报价或评估调整,疗程治疗费用与医保药品目录内同类药品差异较小的新冠治疗药品。

     B类药品,是指按《指引》进行首发报价或评估调整,疗程治疗费用与医保药品目录内同类药品差异较大的新冠治疗药品。

     C类药品,指未按照《指引》完整进行首发报价或评估调整,以及评估结果明显不公平不合理的新冠治疗药品,主要包括以下情形:未完整提交基础资料、价格构成特别说明、创新性和经济性特别说明等材料;报价高于临床专业意见书所提采购价格预期30%以上;报价的行业公允性未获行业协会推荐;公示期间被实名投诉且申报企业补充说明后仍有异议;存在给予回扣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情节严重且不及时纠正。

     二、A类药品疗程治疗费用参照基准

     综合疫情防治政策、市场供应状况以及医保药品目录内新冠治疗药品疗程治疗费用等因素,现阶段A类药品疗程治疗费用暂以医保支付范围内当期价格较低的小分子新冠治疗药品最大疗程治疗费用为参照基准(疗程天数以药品说明书为准),企业遵循《指引》进行首发报价或评价调整挂网价格后,疗程治疗费用不高于参照基准的1.8倍。新冠治疗药品供求形势、价格走势等出现重大变化的,医保部门适时研究调整参照基准和比价系数。

     三、分类配套政策

     自2023年4月1日起,对于A类药品,各省级医药采购平台将其名称字体或背景显示为绿色,引导采购单位优先采购;医保部门可结合疫情防治需要给予临时性医保支付政策,并在后续医保谈判中充分考虑首发报价公允性经济性优势、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积极贡献等因素。对于B类药品,各省级医药采购平台将其名称字体或背景显示为黄色。对于C类药品,各省级医药采购平台将其名称字体或背景显示为红色,并以弹窗等醒目方式向采购单位提示相应风险。

     四、做好政策引导

     新冠治疗药品首发价格受理单位要做好政策解读,引导企业积极做好首发报价、评价调整,进一步促进公开合理定价。已挂网新冠治疗药品于4月1日前进行首轮价格评估,企业按《指引》要求补充完善材料,提交价格调整承诺,调整后价格符合条件的纳入A类管理,其他按B类或C类管理。正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前,所有新冠治疗药品按《指引》持续开展评估调整。首轮价格评估调整后不符合A类要求的新冠治疗药品,后续企业申请将价格调整至A类当期水平的,受理单位根据供求形势变化等因素进行研判,按程序将价格类别上调至A类,由各省医药采购平台按流程调整挂网价格。

     来源: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

     3. 首个!FDA加速批准Nectin-4 ADC联合PD-1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UC)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癌症。据估计,2021年美国近8.4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其中UC占所有膀胱癌的90%。长期以来,晚期尿路上皮癌(mUC)的治疗以含铂化疗方案为主,患者在含铂化疗失败后,治疗选择有限。因此,探索高效、安全的新药物依然迫在眉睫。

     4月3日,默沙东和Seagen宣布,FDA加速批准Keytruda(PD-1抑制剂)联合Padcev(Nectin-4 ADC,enfortumab vedotin-ejfv)一线治疗不适合接受含顺铂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这是首款获批治疗该适应症的PD-1与ADC联合疗法。

     该批准主要基于Ib/II期KEYNOTE-869(EV-103)研究中剂量递增队列、队列A和队列K的结果。剂量递增队列+队列A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4.7个月(范围:0.7-52.4个月),队列K为14.8个月(范围:0.6-26.2个月)。

     在剂量递增队列、队列A和队列K(n=121)的合并疗效分析中,Keytruda联合Padcev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8%(95% CI:58.7-76.0),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12%和55%。剂量递增队列+队列A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2.1个月(范围:1.0+至46.3+个月),队列K尚未达到DOR(范围:1.2至24.1+个月)。

     来源:医药魔方Med

     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的通知

     2023年4月15-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癌症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高质量推动健康中国癌症防治专项行动,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控意识,营造全民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围,现就做好2023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旨在积极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贯彻癌症三级预防原则,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动参加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唤起全社会对癌症问题的关注,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整合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媒体等各项资源,全面认识癌症、全周期防控癌症、全民参与防癌抗癌;树立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大健康理念,形成居民与患者全人群覆盖,个体生命全周期获益,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癌症防治体系,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症早诊率和生存率,遏制癌症危害,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二、活动要求

     (一)各地要围绕活动主题,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参与度高、社会覆盖面广、传播效果好的宣传活动,广泛传播防癌抗癌健康知识,切实加强全社会对癌症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防控,为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行动的高质量推进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各地要因地制宜创新宣传方式。要注重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充分结合微博、微信、短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宣传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切实提升宣传效果。

     (三)各地要充分发挥相关领域学会协会和专家作用,围绕活动主题开展防癌科普宣教,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群团力量等参与,积极推进防癌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等,力求宣传活动落地见效。

     (四)各地要将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宣传活动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居民癌症防治行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推进等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提升群众积极参与防癌体检、癌症筛查和抗癌宣传的主动性。

     三、活动安排

     (一)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疾控中心、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等机构和组织,在宣传周期间将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并为各地宣传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请各地积极配合、精心策划,营造强大的癌症防控宣传声势。

     (二)国家癌症中心于4月在微博平台发起“癌症防治?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主话题和“认识癌症?全民防癌”“预防先行?全程管理”“科学防癌?全社会参与”等子话题,发布科普视频、文章等,请各地组织相关技术单位积极参与话题联动,提高社会宣传广度和效果。

     (三)为便于各地更好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我委组织设计了宣传海报,各地可自行下载使用。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5.新版“甲状腺结节诊疗指南”发布:不建议普通人超声筛查

     近日,《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以下简称《指南》)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

     关于甲状腺结节筛查,《指南》不建议在非高危的普通人群中进行超声筛查甲状腺结节,推荐在下述情况需要筛查甲状腺癌:童年时期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全身放射治疗史、一级亲属甲状腺癌家族史,以及有甲状腺癌相关的遗传综合征家族史或个人史。

     《指南》对于甲状腺结节的定性与治疗给出了规范性建议:超声筛查良性结节,基本不用进行特别治疗;超声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的结节,可通过穿刺进一步确诊,如果穿刺细胞学不能确诊,可以对穿刺标本进行分子标志物检测。

     来源:医学界

    

     医学前沿

     1. 上海六院最新研究:每天补充VD、叶酸、B族维生素等,患老年痴呆症风险降低约40%!

     近日,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维生素补充剂在预防认知能力下降方面的影响。研究者评估了892名50岁以上的成年人的认知状况,并依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C)185人、主观认知能力下降组(SCD)227人、轻度认知障碍组(MCI)296人和阿尔茨海默症组(AD)184人。结果显示(以下数据均来自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的模型,包括教育、年龄、性别、认知药物等):

     叶酸:与未服用叶酸补充剂的相比,每天服用叶酸补充剂的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参与者,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下降43.0%。

     B族维生素:与没有补充B族维生素的对比来看,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即使偶尔服用,认知障碍的风险都会降低36.1%;而在每天服用的情况下,该风险会显著降低60.9%。

     CoQ10:每天使用CoQ10补充剂的情况下,认知能力正常的参与者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会下降40.6%。

     VD:认知能力正常的人在每天使用VD的情况下,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显著降低46.8%。VD补充剂独特的地方在于,除了“预防作用”之外,在已经发生客观认知受损的人群中“具有延缓进程”的作用——在已经出现认知与未服用VD补充剂的相比,每天或偶尔服用VD能使MCI发展为AD的风险分别降低60.5%和42.8%。

     也就是说每天补充维生素,包括叶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D(VD)、辅酶Q10(CoQ10),能够有效延缓老年人认知衰退和神经退化的发生;而对于已经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来说,VD补充剂同样能对大脑健康产生益处。

     来源:梅斯医学

     2.最新研究发现工资低与死亡风险升高相关,涨工资或许就能缓解

     低工资(低工资指的是低于联邦贫困线的全职、全年工作时的小时工资;收入历史被分为从未获得过低工资、间歇性获得低工资和持续获得低工资)是一个越来越被认可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很少有关于持续低工资收入的长期健康后果的研究。

     近期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F=157)在线发表题为“History of Low Hourly Wag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Middle-aged Workers”的研究论文,这项纵向研究包括4002名50岁或以上的美国参与者,他们来自健康与退休研究(1992-2018)的2个亚队列,他们在中年时期(1992-2004年或1998-2010年)的12年期间从事有偿工作,并报告在3个或3个以上的时间点获得小时工资。采用Cox比例风险和加性风险回归模型对社会人口统计学进行了顺序调整,经济和健康协变量用于估计低工资历史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

     该研究发现持续的低工资收入与死亡率相关(风险比[HR], 1.35;95%可信区间,1.07-1.71)和超额死亡(66;95% CI,6.6-125);这些发现因对经济和健康协变量的额外调整而减弱。对于持续低工资暴露和就业波动的工人,观察到显著的超额死亡和较高的死亡风险。总之,该研究发现持续的低工资收入可能与死亡风险升高和死亡人数增加有关,特别是在就业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有因果关系,该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低薪工人财务状况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如最低工资法)可以改善死亡率结果。

     来源:iMedicines

     3.空气污染致癌机制被解开,预防肺癌或许可以这么做...

     长久以来人们知道空气污染与肺癌的发生相关,然而对于空气污染在机制上是如何导致肺癌的发生却不甚清楚,这也使得建立相对应的癌症预防与措施窒碍难行。4月6日,由来自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Charles Swanton博士所领导的团队,在科学顶尖杂志《自然》所发布的一篇论文将有望改变此一局面。《自然》杂志的相关评论指出,随着空气污染致癌机制的解开,大众在等待空气污染获得改善的同时,或许有望通过饮食、药物等介入来降低罹患肺癌的风险。

     研究人员首先对来自欧美与亚洲各国家与地区几组患者的空气污染流行病学及其与肺癌的联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同时检视空气污染相关肿瘤与吸烟相关肿瘤之间的差异。分析显示,生活在高污染地区的不吸烟者比生活在低污染地区的不吸烟者更容易罹患肺癌,但其罹患肺癌的风险仍低于吸烟者。

     在对居住在污染地区非吸烟肺癌患者的肿瘤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患者的肿瘤DNA带有点突变(point mutations)的遗传变异,这些点突变是由于细胞进行正常复制发生错误时所产生,可能会造成驱动癌症发生的基因活化。有趣的是,这些居住在污染地区非吸烟患者肿瘤的DNA突变特征与吸烟肺癌患者的肿瘤大不相同。后者肿瘤中的DNA突变是由于香烟中的致癌物质所引起。

     此篇论文还对来自3个临床队列的295例个体的正常肺组织进行突变分析,并发现18%和53%的健康组织样本中分别存在致癌EGFR和KRAS驱动突变。此发现连同小鼠实验的结果显示,许多正常人体肺部可能带有这些驱动突变,而空气中的PM2.5则可能促使肿瘤的产生。由于香烟中所含的致癌物质除了会造成突变外,也会引发肺部炎症,这也解释了为何相对于空气污染,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更高。

     来源:药明康德

     4.Nature:诺奖得主最新研究聚焦“脑肠轴”,发现内脏痛和焦虑的肠道驱动神经机制

     胃肠道(GI)不适是大多数肠道疾病的标志。肠道嗜铬细胞(EC)是一种与GI疾病相关的细胞类型。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其他炎症或炎症后GI疾病中,EC细胞和粘膜传入神经是内脏疼痛和焦虑的重要诱发因素。

     近日,Holly A. Ingraham,Stuart M. Beierley和David Julius(2021年诺奖得主)团队通过使用小鼠模型来评估EC细胞在内脏疼痛和随之而来的性别差异中的参与情况。他们的成果发表在最新一起的Nature杂志上,名为“Gut enterochromaffin cells drive visceral pain and anxiety”。

     作者发现,EC细胞在肠道超敏反应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且具有性别二态性。在雌性小鼠中,EC细胞的基础神经元活动明显更高,这表明神经元活动增强,但同时更少的细胞对刺激敏感。研究人员还发现,使用破伤风毒素(TeNT)抑制突触小泡融合和可兴奋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抑制EC细胞的功能。这项研究的发现对于深入了解内脏疼痛和焦虑的机制以及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brainnews

     5. 科学家发现,睡眠不足,连疫苗都“消极怠工”!

     近日,来自法国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Karine Spiegel团队,通过荟萃分析研究了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与睡眠之间的关系。此次荟萃分析共包括7项研究,评估了接种前后(1-7天)睡眠持续时间与接种后抗体滴度和保护状态之间的关系。睡眠限制分为完全睡眠剥夺或部分睡眠剥夺(4小时),正常睡眠持续时间为7.5或8小时,接种的疫苗种类为流感疫苗、甲型H1N1疫苗、甲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疫苗。研究人员在排除≥65岁老年人数据之后,探索性分析显示,较短的睡眠持续时间(<6小时)与疫苗反应降低显著相关(ES=0.59)。其中,男性睡眠不足与抗体反应之间的关系比女性更显著(ES=0.75 vs 0.55)。

     在使用客观睡眠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的研究中,短睡眠对疫苗反应有强烈的负面影响(ES=0.79)。男性睡眠不足与抗体滴度较低有关,总体ES[95%CI]=0.93;但是在女性中,这种关联不显著(ES=0.42)。此外,研究人员还收集了辉瑞-BioNTech(BNT162b2)COVID-19疫苗接种之后的抗体反应数据。假设睡眠限制对COVID-19疫苗抗体反应的影响与流感疫苗类似,那么据估算,低睡眠质量状态下接种的COVID-19疫苗,抗体反应更接近于正常睡眠时间接种2个月后的抗体反应。

     来源:奇点网

     6. 华西学者研究发现,糖或增加45种疾病风险,每一口都要命

     2023年4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柳良仁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umbrella review "的研究论文。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荟萃分析了73篇研究,包括67项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和6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共分析了涵盖成人和儿童的83项健康结果,评估了膳食糖摄入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在83项健康结果中,28项分析了糖摄入与内分泌、代谢疾病之间的关联,25项分析了糖摄入与癌症之间的关联,17项分析了糖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3项精神疾病,2项牙科疾病,以及8项其他疾病。对于糖的分类,包括含糖饮料、果糖、蔗糖、乳糖、添加糖、游离糖、和总糖。

     研究发现,高糖摄入与45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包括18种内分泌疾病、10种心血管疾病、7种癌症,以及10种其他疾病,研究强调了高糖摄入对健康的危害,建议每天摄入糖小于25克,每周含糖饮料摄入小于355毫升。

     来源:医诺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消化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