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友提问 | 与社长一起探讨
2022/4/21 14:53:12 智本社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社友提问」板块至今已推出22期

     受到了社友们的热切关注

     本期,我们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留言提问

     看看大家关心的问题都有哪些?

     社长与你一起来重温和思考

    

     往期全部问题和解答已整理成音频

     汇集在智本社课堂中(会员免费)文末有栏目入口

     问答精选(一)

     @Hong:

     想请社长帮忙看看我的思路是否正确。

     我个人认为长远看,一线城市房价还会走强。

     原因有二:原因一,短期看,房地产企业确实会因为融资困难抛售房产导致房价暂时下跌。但是正因为这种不景气导致大量房企倒闭,其他企业也放缓拿地和开发速度,导致未来几年供给减少,从而使得房价上涨;

     原因二,通胀导致房租快速增长,而快速增长的房租加上低利率会导致售租比很高(据个人观察,实际通胀最近几年每年都可能在10%以上,经济不景气加上大量债务,目前看,通胀可能是唯一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当然如果维持汇率不变,外贸会更加困难)。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正确。

    

     社长回答:(节选)

     房价走势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是一个比较充分的市场,它明显地受到信贷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各种调控政策的影响。比如,信贷政策限制房地产企业融资,一些房地产企业低价甩卖房子,但是地方政府可能会出台“限跌令”,约谈房地产企业。这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第一点,对房价走势的预测变成了对各种政策的预测,但政策的预期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第二点,我们还需要考察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点,每个城市房价走势都可能不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以及各种政策的影响...

     问答精选(二)

     @随遇而安:

     话说历次通胀都是怎么解决的?

    

     社长回答:(节选)

     历史上历次通胀是怎么解决的?

     一般有几种办法:一是新政府取代旧政府发行新货币;二是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用新的货币替代旧的货币。这两种办法能否成功取决于新货币是否被市场接受,也就是是否有信用。第三种常用的办法就是回收货币,就像70年代滞胀时期,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实施紧缩政策,减少货币发行量,通胀率最终下降…

     问答精选(三)

     @晓辉:

     现在关于生育率下降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生育率下降未来将引起人口危机,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另一种观点:生育率下降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一件好事,人口维持在10亿左右最好。请问,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社长回答:(节选)

     这两个观点都是很典型的。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重要问题:生育率低是不是一件纯粹的坏事?是不是一定是问题?

     ...

     现在我们面临的低生育的真正问题是,人为地增加了生育的成本,导致很多人想生而不敢生,想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无能为力。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生得少,教育还不好,数量没有增加,质量还提不起来。

     ...

     我们看第二个观点,生育率下降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一件好事,人口维持在10亿左右最好。这种观点还是过去的人口过度论。我们需要摆脱宏观总量思维,或者叫上帝思维...

     问答精选(四)

     @风声:

     社长,想请教两个问题,1.经济周期产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2.货币幻觉在低通胀环境下有没有可能存在?

    

     社长回答:(节选)

     我先解释一下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货币幻觉。这个概念是欧文·费雪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人们根据名义货币价值来决策。

     通常,只有通胀发生时,货币的名义价值才高于实际价值。这时,人们的决策会被货币的名义价值误导,这种被误导的感觉就是货币幻觉...

     解释完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更大的问题。这两位社友提出的共同问题是经济周期产生的真实原因。商业周期在经济学领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很多学派和分支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市场失灵导致了商业周期...

     但是,经济学家要从学术上论证这个事情,必须解决制度内生性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制度内生性,这就很好理解了。内生制度影响经济增长,不公平的制度扩大贫富差距,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萧条。

     好的,我们再顺着制度内生性来解释。不合理的制度会干预市场,那么不合理的货币政策也会扭曲市场。这就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这个理论是解释经济周期非常重要的理论。在法币时代,货币发行是人为控制的,如果货币超发,人为压低了市场利率,利率低于自然利率,这导致信贷扩张,流动性泛滥,扭曲了市场价格,误导了市场决策。

     比如,消费者可能产生货币幻觉扩张消费,企业家借着低利率盲目扩张,投资者大量借钱投资股票和房产。最后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债务危机和资产泡沫危机。当货币幻觉消失,市场需求量下降,市场清算开始,企业砍掉过度的投资;当杠杠到了极限,货币紧缩时,流动性枯竭,资产泡沫崩盘,债务危机爆发。这就是商业周期的写照。

     问答精选(五)

     @千百度:

     请教作者:大部分国家都在追随美国货币紧缩,为什么中国宽松没事而土耳其宽松就出事情了?

    

     社长回答:(节选)

     这就涉及到货币政策自主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容易上升到国家主义,如果我们要清晰理解这个问题,反而需要避免国家主义的干扰。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各国的货币政策基本都是自主的,没有被哪个国家逼迫,但是我们经常说货币政策跟着美联储走,这是怎么回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二是货币制度的设计...

     接下来,我讲一个理论叫不可能三角,是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提出来的。不可能三角说的是,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之间只能三选二。

     比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巴西等不少国家使用的组合是...

     社友提到中国,为什么土耳其宽松就崩盘,中国宽松就没事。这就是不同的组合和国内经济状况不同决定的。

     先说组合,中国采用的是有管理的汇率制度,追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对资本流通进行管理。这种组合的特点是,外汇市场的价格对货币政策不敏感,看起来波动不明显。第二个不同是,中国与土耳其的经济状况不同,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外债占比少。所以,中国与土耳其的外汇市场对比,土耳其的反应是实时的、激烈的,中国的反应没有那么明显。并且,土耳其的通胀是全面的,中国的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房价上。

     最后,土耳其的风险不断地在外汇市场上释放,中国的组合没有释放的渠道。其实,全球几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们是有影响的,这个影响是隐形的、不断积累的,只是汇率市场暂时未必能够反应出来。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果美联储走向紧缩,我们维持流动性充足,我们需要注意房地产资产泡沫持续膨胀构成的堰塞湖风险;二是在这种组合下,国际关系的变化...

     问答精选(六)

     @东方证券谢存悦 :

     一直以来有个疑问:为什么几乎所有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的经济现象或本质?——— 提出来具体情况,别盖个大帽子

    

     社长回答:(节选)

     这问题容易引起争论。

     有些人认为,所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解释不了中国经济。这种观点很普遍,有些经济学家也这么说。但是,其实真正的经济学家不会这么认为。

     为什么?

     经济学家的使命是追求一般性,一般性的理论是不分国家、民族、种族、性别的。首先,不存在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或者东方经济学,经济学是通用的,就像需求定律、价格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都是通用。其次,用理论去解释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具体解释什么?

     如果解释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持续增长,这个经济学很好解释。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几十年持续快速增长的历史进程,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都出现过,像阿根廷、智利、巴西等新兴国家也曾出现过,只是时间可能稍微短一些。

     经济持续增长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反过来说,我们看不到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它的经济能持续几十年快速增长。这里,经济学的解释是,自由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机制比人为调控具有更高的效率,它可以更好地调配供需两端的资源,激励创造者创新产品与技术。这是经济增长的根本。

     二战后,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融入全球化市场,国际资本与技术的转移。这符合古典主义的要素分析法。在进入全球化市场时,密集的劳动与密集的国际资本与技术转移相结合,促进了新兴国家的经济兴起。这种模式也被称为亚洲模式。这些新兴国家通过这种共同的模式在短短几十年内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但是极少国家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这里的原因正是密集的劳动、密集的国际资本与技术转移,没有形成技术与制度革新能力。当劳动力、国际资本与技术转移的红利消失,技术和制度革新的能力不足,便无法再更进一步。这是巴西、阿根廷、泰国这些新兴国家遇到的难题。

     中国经济有没有一些特殊性?当然有,我们需要总结中国经济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具有中国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也需要探索一般性的规律,坚持人类经济发展的共性,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制度...

     问答精选(七)

     @欧阳叶:

     社长怎么理解里根提出新自由主义之后,美国持续的收入分化呢?诚然,市场竞争有利于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高效率,但是人的资质禀赋差异以及精英的极端自利所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也需要一个有为政府去调配。

    

     社长回答:(节选)

     美国的数据显示,里根时代开始,也就是实施自由主义政策的80年代开始,美国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这是不是说明新自由主义扩大了贫富差距?

     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理解贫富差距,假如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公平的竞争造成的,这样有没有问题?我想多数人都不觉得这样有问题。这就是第二位社友“欧阳叶”提出的问题。不平等是什么含义?是不平均,还是不公平?如果是不公平,这是有问题的;如果是不平均,那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关注贫富差距重点不在结果,而在原因,在是不是不公平的规则导致了贫富差距...

     问答精选(八)

     @薛盼为:

     按照倒数第二段的逻辑。让企业发挥企业家精神,减少政府作用。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企业都在产业低端层次,例如泰国制造业,请问如何做大做强,在国际竞争中变强?

    

     社长回答:(节选)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厘清几个小问题:

     第一,让企业家发挥作用,并不等于减少政府的作用。企业家与政府其实是各施其职,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更具有效率,资源就更多地交给市场来配置,让企业家组织迂回生产。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效率不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政府具有垄断性;二是公共资源缺乏价格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明确产权,建立和保护公平的市场规则。

     基于此,过去经济学家一直强调小政府主义,让更多的资源由市场来配置。其实,最合理的主张应该是竞争性政府。促进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能够在全球自由流通,从而,政府的公权力垄断自然会被打破,各国政府将出台竞争性的政策,国际市场上竞争这些生产要素。在这种全球化竞争之下,各国政府自然会设法建立公平的规则,提高执政效率,吸引国际资本和人才。

     第二,如果是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企业最终在高端还是低端层次,都是自由竞争的结果。任何个人和政府想当然的美好意愿是无法改变的。反过来说,也只有开放市场,让企业自由竞争,企业才能获得更强的竞争力,逐渐提高技术水平。

     第三,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宏大的想法太多,很多人忘记了初心。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服务于某个宏大的目标,也不是服务于特殊群体,而是服务于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经济开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论发展什么产业,旅游业、贸易、航运、金融都没有关系,只要发展的好,家庭财富增长,家庭消费福利增长,就是我们想要的。很多人会以上帝思维、国家意志去思考经济问题,结果是本末倒置。

     有人会说,有人侵略我们怎么办?这个提问自带假设条件,那就是,一定会爆发战争,这是不对的。其次,只有开放经济体,各国发展深入的贸易与经济合作,才能抑制冲突和战争。如果封闭起来,或者以国家意志对外发展经济,反而容易导致冲突。真到了那时候,可能还有人会说,你看我说的对吧,他们要侵略我们。最后,国防当然很重要,但是这是政府的事情,是国防部门的事情。对外开放,经济增长,税收增长,可以建立国防。这就是上面说到的政府要做好政府的事情。

     欢迎各位社友在新的一年,继续将您关心的问题在留言板踊跃留言!

     「社友提问」栏目入口

    

     开通会员更划算!

     购买过599终身会员的社友们可以免费学习问答板块。

    

     (扫描二维码直接购买)

     - END -

     点击下方,成为智本社终身会员

     100门音频课程 + 100本经典解读

     苹果用户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智本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