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我,重点大学工科女,进厂打工12年,很傻吗?”
2022/11/4 10:04:23 知否大叔

     点击卡片?关注知否大叔

     文 / 圆心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我是圆心,工科女,工作12年,一直在制造工厂里从事相关工作。

     其实,制造工厂不只有流水线工人,还有一群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生产管理等。

     在我看来,制造工厂和写字楼的光鲜亮丽不同,我们不用买漂亮衣服,进办公区有统一着装,进制造现场要穿工服工鞋,戴安全眼镜,还需要倒夜班。

     这12年,我有晋升,也有跳槽,也考虑过转行,但职业连续性一直推着我走到现在。

     这篇文章没有行业见解,没有逆袭经历,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得到领导赏识,全靠运气?”

     我本科就读于南方某重点大学,电气工程方向,整个学院女生都偏少,我们专业共80人,女生10个,相对算多的。2007年6月,通过校园招聘,我应聘到长三角一家日本半导体封装企业,职位是工艺工程师。

     当时长三角的大型制造业,日、韩、台资居多,像华硕、明基这种大厂基本都是上万人,用工成本低,人员流动性大。我们公司规模中等,这家分厂刚成立3年,2000人左右,一线工人占90%。

     我所在的PA技术部产线刚从日本引进一年,刚量产两个封装产品。我们老大,内部职称是“课长”,从其他公司跳槽过来刚1年,团队都是他亲手组建,我在校园招聘也是他面试的。

     入职后,我才知道这是公司第一次招应届生,而我,是毕业院校最好的那个。

     似乎是出于这个原因,我经常会受到一些“质疑”。

     同屋姑娘好奇地问我:“你那么好的学校为什么来这种公司?”一次公司组织新人见面会,我很自然地说:“我是XX大学电气工程毕业。”事后有些老员工很不忿,说:“X大很了不起嘛?还不是和我们一样做这种工作。”

     人心,是个奇怪的东西,总有人会嫉妒一直比他好的人,又拉踩和他一样差的人。所幸,我这个人比较看得开,只是变得更低调而已。

     办公区在二楼,制造现场在一楼,产线为全封闭式洁净室。公司有统一着装的工服,且进入产线需要另穿无尘服和无尘鞋,从头包裹到脚。

    

     洁净室过道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第一份职业没有什么清晰的认知,进公司前,我都不知道工艺工程师具体做什么。

     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这里没有专门的培训流程,我们得长时间去产线驻扎。其他同事会给我们讲述基本生产流程:贴片、焊线、超声波清洗等。我们需要记笔记,然后回办公室后梳理信息,然后自己理解学习。

     大概两个月时间,我们就能明白基本流程,但是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比如,机器频繁断线,影响产线生产效率。我们只能按老员工的经验:清洗、吹扫、增加检查频率,但有些问题依然不能被彻底解决,情况能否好转就跟撞大运似的。

     我唯一有成就感的一次经历,是在我入职1年左右的时候,碰到严重的焊点虚焊。

     当时我们的产品在一个月内有很高的不合格率。技术部一直如鲠在喉,我曾看到我们老大愁地坐在洁净室屋里直抓脑袋。

     在后续工序检测时,我所负责的工序焊接金线直接跳断,而且常规原因都被排除了,公司还请日本专家帮忙排异,也没发现问题。最后我拿着所有虚焊点,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终于发现虚焊点的焊盘上都只有半个圆痕,另外半个圆痕都在焊盘外,应该是机器识别的焊点位置有偏差。然后我又请来设备工程师,一起诊断机器识别偏差的原因。

     最后,我们发现材料供应商提供的焊接底板尺寸有偏差,每次机器都是按标准设定的基准点找固定程序坐标的焊盘,但实际焊盘的位置是偏的。

     解决焊点虚焊问题后,老大对我有些赏识,慢慢给我安排了一些培训。当时公司组织培训Excel数据处理,我对数据透视表、宏命令有了深入认识。后来ISO 9000内审员培训,我取得内审员资格后参与公司内审,也对流程管理有了一定认识。

     这件事也奠定了我对工程排异的认识,它就好比科学攻坚,实在太难,有时候还需要一点巧合和运气。

     所以,大学书本知识不一定对工作有用,关键时候还是考验人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工作快满2年时,公司有机会去日本培训,我们老大首先推荐了我。按规定,培训两个月回国后要再和公司续签3年,中途离职需要赔偿。我拒绝了老大的好意,明确表示我不喜欢日企,待不了3年。

     既然已经表态不打算在公司长久发展,很快我就提了离职。

    

     跳槽、北漂、升职,然后还是裸辞了

     因为有亲戚和同学在北京,我就想到首都北京看看。当时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两个方向,我都投递了简历。

     2009年,我入职一家美资电器组装公司,职位是生产主管。这家企业在北京的工厂大概有800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生产一线员工占60%,办公室员工的规模相对较大。

     面试我的领导是生产部经理,他也是工程师出生,后转向生产管理。他直言下属主管已有5个男性,最后的空缺名额计划招1个具备工程背景的女性,调节员工性别比例。

     我们6个人职业背景差别很大:2人具备资深管理经验,2人从一线员工成长起来,2人具备工程背景但无管理经验,我属于最后一种。

     事后想了想,我这次面试成功的关键点:

     一是逻辑表达清晰,问到我独立解决的工程问题,我提到了之前成功排查焊点虚焊的经历;

     二是具备Excel数据处理能力和ISO 9000内审员资格;

     三是工程背景的女性,正好和公司招聘需求适配。

     所以,我坚信职业是有连续性的,上份工作的经验不管好坏,总会影响下份工作,否则沉没成本太大。

     美资企业流程相对完善,有专门培训章程和进度表,分模块由专人负责,旨在让你快速了解公司运作模式。

     我从那种只需要单纯面对“事”的工程性工作,转向同时需要面对“人”和“事”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个跨度让我一时很难适应。

     幸好我的领导是一个较有耐心的人,给了我很多试错的机会。在我想放弃的时候,他对我说:“管理和年龄没有关系,和性别也没有关系,只需要心理更强大一些。”可能看我年纪轻,而且是个女性,同事都还比较照顾我。

     制造工厂基本都是7天24小时生产,人员分多班次上倒班。做生产管理,需要给员工做排班表,给产线调配物料,半夜产线出现故障,我们也是第一责任人。

     我的手机需要24小时开机,经常半夜接到电话,要么人员生病需要请假,要么机器故障需要停机。说实话,做生产管理很累,每天精神都很紧张。

     最初我们只上周一到周五白班,周末或夜班由一些产线小组长代管。后来,公司规模持续扩大,一线员工越来越多,周末或夜班出现很多明显的人为质量事故,工程部经常投诉我们监管不力。入职3年后,公司管理层出台新政策:出于对产线有效监管的考虑,生产管理岗位需要跟随产线倒班,甚至上夜班。

     倒白班,我没问题,但上夜班,我的确犹豫很久,是否要离职呢?当时我的领导给出建议:公司平台不错,放弃有点可惜,可以试试看能否适应倒班强度,或者看后期有无转岗可能。如果实在不行,再离职。

     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周六上班,周一倒休。两周白班,两周夜班,循环排班。

     记得第一个夜班,我熬到凌晨2点时,困得实在睁不开眼,胃里还恶心干呕。

     然后第二个夜班,症状就缓和许多。

     有时候就像温水煮青蛙,有了第一次,就能扛过第二次,慢慢地,我坚持了下来。那几年我也曾做出一些业绩,得到两次晋升机会,薪资直接翻了一倍,这也是我一直犹豫没有离职的原因。

     不同于之前的日企,我很认可这个公司的工作氛围,很开明,包括对一线员工。每层楼都有卫生间和茶水间,保洁会定时打扫,而且不区分产线还是办公区,采用同样标准。水果应季时节,公司举办西瓜节、苹果节等,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都是组织员工坐到食堂嘻嘻哈哈聊成一团。这些小福利,都比在日企时的感受好很多。

     但是,上夜班,是我最大的心结。很多大型制造业的管理模式都越来越精细化,不仅一线员工上夜班,管理岗位也需要上夜班。如果能够适应,就可以坚持;如果不能,就尽早离开。

     结婚后,我很快考虑要小孩,上了两年多夜班,生理期紊乱,我一直也比较压抑。

     2015年,我裸辞了。在这家公司工作6年,满30岁,已婚未育,这个时间点选得其实并不好。

    

     空窗3年重回职场,前路未知

     离开上家公司后,我很快怀孕生产,因为家庭原因,我做了3年全职妈妈。2018年孩子上幼儿园后,我重新投简历,再次走入职场。

     这个时期我想转行,因为制造工厂里无论工程师还是生产管理职位,都需要和生产一线捆绑,基本没有自由的工作时间。我考虑过做采购,工厂物料运作流程我大概都了解。可惜我投递的简历都没有回应,因为有3年职业空窗期,我内心很焦虑,担心和社会脱节太久,想尽快把职业空白连接起来。

     投了两个月简历,正式邀约面试只有一个,是一家传统的化工原料公司,规模很小,才70人,已经成立15年,员工很稳定。职位是生产调度,还是和生产一线捆绑,因为他们很看好我上份工作的职业背景,工资上浮20%。虽然上班单程通勤90分钟,我几乎没有犹豫,很快就答应入职。

     不能小觑职业连续性,越往后转行越难,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从零开始,当然包括我。

     我的办公桌挨着产线,主要负责做白、夜班排产计划,随时去产线协调销售员要求的产品发货时间。化工企业工作环境基本很差,需要穿着厚重的防砸鞋,大多是斑驳锈迹的管道,时不时发出废气排放声。

    

     产线管道

     因为是传统老企业,管理相对粗犷,电子化程度也很低。说实话,刚来这里我很不适应,但后来我发现,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企业规模不大,就没有大企业的条条框框,没有强制性量化指标,一切只看年底盈利。

     我入职时,公司正处于订单量飞涨、供不应求的阶段。熟悉业务流程后,为了快速匹配生产和发货需求,我搭建了相关数据模型,让信息传递更明确。前后大概花了4个月时间,公司逐渐消化了积压订单,而且后续订单量持续强劲。

     订单能够快速生产并发货,各方面反馈都很积极,特别是销售部,销售员拿个人绩效,多卖出一单他们就可以多拿钱。运营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因为前一年时间,运营部门一直被销售部向大老板投诉:生产进度慢导致丢失客户。

     工作满2年时,我被晋升为调度主管,顺带涨薪15%。公司上层认为业务量会持续向好,后来又招聘一个小姑娘,帮我做日常订单确认。而我的精力,更多花在数据整合和流程改善上,也算是发挥我的强项。

     晋升后,我换了办公室,办公环境有一定改善,不用时刻待在产线。但我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偶尔周末也需要在家办公。因为公司业务平稳上涨,年底奖金也很丰厚。我虽然感觉很累,但还是值得。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客观原因影响和核心资源限制,市场上买卖双方都受到冲击。2020年下半年,公司订单量跳崖式下滑,2020年底奖金系数只有0.5倍,2021年底就彻底没有奖金了。

     目前公司还没有裁员计划,但早已冻结招聘,公司一直压缩开支,电脑到了五年更换期也凑合用,空调吱吱嘎嘎作响也不更换。不知道公司长远走向会怎么样……我已经年逾35岁,加上对于女性不太友好的就业环境,焦虑是难免的。

     这一路走来,我有时候也会想:这几份制造工厂的职业选择是否有问题。好像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濒临中断,可持续性不高。但好像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因素,每个人都需要考虑自己的退路。

     有时候,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只能走走停停,一路向前吧。

    

     * 作者:圆心,文章首发于读者(ID:duzheweixin),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发送朋友、转发朋友圈请随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知否大叔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