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商场如战场,这本兵书说透了经商哲学!
2017/12/4 19:01:17 正和岛故事汇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推荐人: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商场如战场,这本书都说透了!

     1803年拿破仑战争爆发,法国军队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欧洲大陆,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出现了两部兵书。 一部是法国人 若米尼写的兵书《战争艺术》,他是拿破仑的追随者,大家觉得他的总结肯定特别管用,所以这本书很快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 而另一本书《战争论》的作者是德国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虽然今天克劳塞维茨被誉为“西方兵圣”,也被视为“现代战略理论”的创始人。 但因为当时德国在拿破仑的战争中几乎节节战败,这本书刚出来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与若米尼的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若米尼主要是讲拿破仑怎样用炮弹进攻,并把拿破仑获胜的原因归为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战争的游戏规则。

     但过了几年,新技术出来后,这本书就显得非常落后,如何使用大炮在核战争的时候一点用没有。

     而《战争论》不一样,它不是从术的层面来分析具体的某场战役,而是跳出个案,跳出时代,从哲学原理来总结失败的根本原因,书中的观点历久弥新。

     克劳塞维茨所持有的这样深刻的分析视角,使他在看待战争的每个环节中,不仅仅只看到了战胜的表象,也深刻地总结了双方差异的根本所在。

     克劳塞维茨认为拿破仑成功是因为 “三位一体”——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能在该用军事的时候用军事,该用政治的时候用政治和外交,还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期间,拿破仑已经将自由、平等、博爱的概念深深地渗透在所有法国士兵的心里,因此,在精神层面上,法国士兵们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要将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传遍欧洲大陆。这样的精神面貌决定了他们基本上会取得成功。

     时至今日,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的辩证分析思想,到了今天核战争时代仍然有用。

     同样,《战争论》对中国的历史也起到了间接的作用。

     在延安的窑洞中,毛泽东曾一直研读《战争论》,他后来写下的《论持久战》,也是受了该书的启发。

     为什么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红军将领在外,却始终可以和毛泽东保持战略和思想上的一致?因为毛泽东不仅自己学,还组织整个军委学习,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上下同心,也因此,毛泽东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大道至简。

     如果把克劳塞维茨总结拿破仑的经验用到的企业身上,也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

     军事思想类似于企业发展的技术,政治和外交就类比于企业管理,最最关键的还是,要在思想精神的层次上能够让将士和员工,和企业负责人保持一致。只有在精神层面上大家拥有共识,你的企业才能够真正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各位在做企业的过程中,也应时时提醒自己,成功者的经验是否真的那么重要,相比而言,来自失败者的经验分析可能更有价值。

     本文文字根据张首晟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整理而成,有删节。

    

     为什么毛泽东常看这本书?

     作者:克劳塞维茨(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编辑:黄钱钱(特留下微信号,求各位看官勾搭:huangqianqian0108

    

    

    )

     来源:钱眼儿专栏

     《战争论》经典言论:

     1、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民众战争的烈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起到大部队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这不就是发动人民的战争吗?)

     2、要取得战争的胜利,除了消灭敌国军队和占领国土外,还有第三种方法能够直接增大敌人的力量消耗。它包括入侵和想办法增大敌人的损失,适用于我们不能打垮敌人或是不能打垮敌人时,我们选择疲惫敌人。我们只能把自己目标缩小减少专家的消耗,不主动进攻作战,但这种消极的抵抗不能扩展为绝对的被动,通过持久的方法来疲惫敌人。如果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单纯抵抗的消极意图能够为战争带来有利的形势,并且这种优势形势比敌人获得的优势大的话,那么,持久战的方式就可以增加敌人的消耗,“疲惫”敌人的方法特别适合交战中处于弱势的一方。(这不就是论持久战吗?)

     3、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

     4、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同时,必然会取得优势。由于厌恶暴力而忽视其性质的做法毫无益处,甚至是错误的。

    

     在战争中屡见不鲜的错误

     战术是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而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战略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都极其简单,由于经常反复运用,已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如果具有一般常识的人太多地听到评论者过分地谈论它们,就只会觉得可笑。

     但是战略并不因此就非常容易。只要根据国家的各种情况确定了战争应该是怎么样的,确定了战争可以做些什么,就不难找出进行战争的道路了。

     但是,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把计划贯彻到底,不因一千个原因动摇一千次,那么除了要有十分坚强的性格外,还要有异常清醒和坚定的头脑。同战术相比,战略上定下重要的决心要有更加坚强得多的意志力。还需要清楚的一点是战争的目的是双重的,因为战斗的可能性总是有效果的,不管效果怎样,可能的战斗由于有效果因而应该看作是实际的战斗,如果不这样看问题,就会对其他活动做出错误的评价。

     如果我们不习惯把战争或者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是一条完全相互衔接的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链条,如果认为占领某些地点或未设防的地区本身就具有某种价值,那么人们就容易会把这种占领看作是唾手可得的成果。

     如果这样看问题,而不是把这样的占领看作是系列事件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就不会考虑:这样的占领以后是否会带来更大的不利。而这种错误在战史中真是屡见不鲜。

     关于战略的要素,分为一下几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主要的精神力量包括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武德这种精神力量只能产生于两个来源,并且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在一起形成这种精神力量。

    

     第一个来源是军队经历一系列战争才能取得很多胜利,另一个来源是军队经常遭遇极度的劳累和困苦,只有在劳累和困苦中军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同时对于军人来说,从辎重兵和鼓手直到统帅,胆量都是最可贵的品德,胆量在战争中甚至还占有特别优先的地位。

     当有了明确的思想,或者智力占优势时,一切情感力量就会大大失去威力。因此,指挥官的职位越高,胆量就越小,因为,即使见解和理智没有随着职位的上升而提高,客观事物、各种情况和各种考虑也仍然会对他们施加频繁而强大的压力,他们越是缺乏个人见解,就越感到压力的沉重。指挥官的职位越高,就越需要有深思熟虑的智力来指导胆量,是胆量不至于毫无目的,不至于成为盲目的激情冲动,因为地位越高,涉及个人牺牲的问题就越少,涉及他人生存和全体安慰的问题就愈多。

     暴力只是一种手段

     研究战争现象,首先要把复杂的战争整体的某一方面属性和性质等要素,从整体中抽出来,进行单独的简单抽象研究,其次研究各个部分或环节,最后就其内在联系研究整体。但是,在研究战争的每一个部分时必须经常考虑到战争整体。

     给战争下一个冗长的政论式定义实在没有必要,也很乏味。战争就是一种迫使敌方服从我方意志的暴力行为。暴力利用技术和科学的发明成果来对抗暴力。暴力只能是一种手段,迫使敌人屈服于自己的意志才是最终目的。

     在战争中,任何源于慈悲的错误思想都是最有害的。物质暴力的充分使用决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必然会取得优势。火药的发明、火器的不断改进已经充分地表明,文明程度的提高,丝毫没有妨碍或改变战争概念所固有的用暴力消灭敌人的倾向。

     要让敌人服从意志,就必须使敌人的处境比我们要求其付出的牺牲更为不利,并且是长期而非暂时的不利,否则,敌人就会苦撑待变伺机东山再起。因此,持续进行的战争行动都必须使敌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交战一方可能陷入的最不利处境是完全无力抵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解除敌人武装或打垮敌人,必须始终是战争行为的目标。

     战争总是两股敌对力量之间的冲突。所以,上述战争行为的最高目标,双方都必然要极力追求。在我们没有打垮敌人以前,不能不担心会被敌人打垮,所以我们就不再是自己的主宰,而必须像敌人那样行动,就像敌人不得不像我们这样行动一样。

    

     要想打垮敌人,就必须根据敌人的抵抗力来决定自己应该投入多少力量。敌人的抵抗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因数的乘积,这两个因数就是现有手段的多少和意志力的强弱。

     现有手段的多少可以确定,因为它有数量依据。意志力的强弱却很难确定,只能根据战争动机的强弱作近似估算。假如能用这种方法大体上估计出敌人的抵抗力,那就可以根据它来决定己方应该投入多大力量,或者增加投入形成压倒性优势,或者在力量有限时竭尽可能增强我方力量。但是,要记住:敌人也会这样做!

     任何一个统帅都能做到知己,但知彼很难,因此他在判断上可能产生错误,从而可能错过行动的时机。军事行动进展得越缓慢,间歇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战争中产生的错误就越容易得到纠正,统帅就越敢大胆设想,越不趋向极端,越会把一切建筑在概然性的计算上和推测上。

     (本文来源于正和岛内参《决策参考》,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最新一期内参)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和岛故事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