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亲故事】他养过鱼,卖过饲料,现在掌管百亿资产,立志成为雾霾终结者
2017/12/14 18:54:08 正和岛故事汇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霾已经成为人类公敌,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防霾、抗霾、治霾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话题。
12月初,一场大会在成都召开,吸引了来自美、德、法、日等国上百重工企业的目光,他们的决定影响着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而这一切都是由一家中国企业所主导的。

“持续的雾霾困扰,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必须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而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过10年时间,中国光伏产业实现了从一路追赶、齐头并进到全面超越的华丽转身。”
“中国已牢牢执住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牛耳,且未来十年,光伏装机成本还将降低50%以上,成为全球最经济、最清洁的发电方式。”
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声音从大会上传出,他们即将成为雾霾的终结者,而这背后的推手便是刘汉元。

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1
生活中的发明家,
十里八村的小能手
刘汉元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处简陋的小青瓦茅屋,这处地方至今仍然保存着,家很大,却也很破旧。

刘汉元小时候的住宅
农家的孩子早当家,刘汉元也是这样,很小的时候,他就在村子里一边玩耍,一边带着铁锹到处铲树叶,拿回家烧火做饭。
种地、照看弟弟妹妹、生火烧饭,业余时间再倒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刘汉元从小就懂得责任和义务,有着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普通而充实的童年。
爱鼓捣、爱折腾,总是用一些最简单的物件做出最实用的东西。
“爸爸,夏天这么热,我帮你整一个电风扇。”有一天刘汉元对父亲说。家里没东西拆,他自己就到外面找小木材做成风叶绕线,一个简易的风扇诞生了。
对无线电的热衷也让他动手做起了电唱机,“中间一个转盘、上面放一个唱针,其余的唱背、落地式音箱,这些都是我自己找废弃木头做出来的。”刘汉元曾说,当时附近谁家的录音机坏了,都会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请他修。
1978年,高考刚刚恢复,14岁的刘汉元就想想着先找工作、为家里分担。
他选择了有无线电及电子的中专学校作为志愿,却突然接到了四川水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当时就懵圈了,从来没报过这个志愿啊。”
后来他才得知,体重33公斤、身高1.41米的小孩儿是无法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就随着同一批“儿童”被拉到了四川水产学校就学,也就是当时的“少年班”。

2
结缘水产,
养鱼、卖饲料均是能手
从水产学校毕业,那就开始做水产吧。
1982年,国家鼓励“科技兴农”,刘汉元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也发现了四川水产养殖并不发达的这一状况。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吃鱼太难了,1年中,人均能吃上半条鱼就不错了。我那时就开始研究国外的网箱养鱼技术,发现德国的科技很不错,产量很高,我们该如何把这个技术引入呢?”
20岁出头的他,有一天走到一处溪水前,忽然想要在这里试试看网箱养鱼的效果。
家人听说他的想法之后,拿出仅有的200元存款和本来预备置办年货的2头猪,总共凑齐了500元,给他购买废弃钢管、焊接设备,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50多平方米的网箱制成了。

刘汉元上“致富经”
当年的眉山也因此事炸开了锅,刘汉元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30元。很快,刘汉元毫无保留地把网箱养鱼技术教给了周边村民,眉山当地迅速遍布了100多个网箱。
“有一天我突然不想继续养鱼了,打算研究下鱼饲料。”他说,网箱技术不难,管理也方便,大家都可以尝试地做起来,自己做的话成本不一定比同乡人低。
但鱼饲料还不太一样,不可能所有人都要做、都做得好,“我不如把这些业务做好,大家各自发挥优势。”
决定了就很快行动。在老家旁边的一个空地上,刘汉元和几个伙伴终于建起了一个渔用饲料厂,300平方米的工地上引入一整套饲料机组,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饲料厂拔地而起,通威集团的雏形就此搭成。
经过多年的奋战,通威的水产饲料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占有率已属龙头。其中鱼饲料更是家喻户晓,国内每三条鱼中有一条就食用通威饲料。
3
跨行入光伏,
亏损也坚持不放弃
成名之后的刘汉元不甘寂寞,歪打正着地进入了光伏行业,并确定了主攻多晶硅的业务脉络。
“我清楚地记得,进入多晶硅行业的时间点是2006年12月19日。当时我在北京,感觉PVC产业已落在了人后,但新能源还没有真正开启,我们认为社会需求、环境压力等各方面因素对这一产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如果我们动手更早,也就更有先机。”

2007年,隶属于永祥股份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计划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2008年9月,首期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
天有不测风云,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欧债危机爆发之后,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链全面受挫,上游多晶硅也被卷入其中,大量产品积压、巨额投资也打了水漂,产品售价大幅跳水。
刘汉元的永祥硅晶也被牵连其中,就这样亏损持续了六年。
“企业只有安全地活下去才能迎来新的一天,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了。所以我当时就跟同事们说,我们还是以自己的判断为准,我的要求是多晶硅不允许干太大,工厂要控制住产能和产量。”
直到2014年多晶硅行业才慢慢恢复元气。刘汉元瞅准时机,再度启动了四氯化硅冷氢化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第二年即顺利投产,产能突破15000吨/年,跃居全国前三。

2017年12月1日,以“共进·共享·共赢”为主题的2017通威太阳能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成都通威国际中心举行。
刘汉元骄傲地表示,几年来,通威打造了产能规模全国前三、西南最大,成本行业最低的晶硅生产企业;打造了全球出货量最大、成本最低、盈利能力最强的电池片生产企业,实现了从规模、管理、技术、成本、品质等多个领先,已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量,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技术进步使光伏产业快速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化,而这种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很有可能成为雾霾的终结者,刘汉元期许着!
本文来源:道道找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和岛故事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