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两百年》 第一集 理性之光/第二集 手术基石/第三集 长驱直入/第四集 攻入颅腔
2019/6/30 23:13:59 妇幼健康服务

    

     疾病和死亡或许是人类最难以摆脱的噩梦之一,而手术则是摆脱噩梦最直接的方式。有数据统计,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将会经历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

     由中央新影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历时3年,历经12国拍摄,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于6月22日-29日,每晚20:05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

     第一集《理性之光》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从原始巫术开始,人们经历了无数尝试、挫折、探索、幸运地走上以人体解剖为基础的实证医学之路。

    

     第二集《手术基石》中世纪的欧洲,手术是剃头匠兼任的工作。在对人体构造精确认识的基础上,随着麻醉、消毒、止血和缝合等技术细节的突破,手术最终成为了现代意义的手术,外科医生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第三集《长驱直入》随着麻醉、消毒、缝合等手术基本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外科医生首先将目光聚焦于人体腹腔,这是手术第一次长驱直入,进入人体。

    

     第四集《攻入颅腔》当外科医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腹腔中进行手术后,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灵魂的居所——大脑。大脑是人体最为脆弱、最为隐蔽的器官之一,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精准地为病人实施脑部手术?摆在神经外科医生面前,是一条漫漫长路。

    

     第五集《打开心脏》心脏是现代外科领域内最晚才被打开的器官。作为人体的发动机,不停的跳动和充沛的血液让外科医生无法打开心脏做手术。为了安全地打开心脏做手术,人类贡献出超凡的智慧和勇气。

    

     第六集《生死“器”约》移植手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奇迹之一,更是人类生命最为特殊的延续。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现实世界的医学突破,器官移植手术,在技术与伦理的重压下,曲折前行。

    

     第七集《众病之王》今天,在大多数疾病面前,手术刀几乎已经无所不能,但对于癌症的治疗,外科医生们依然感到力不从心。与癌共生,也许是这个难题目前的注解。

    

     第八集《未来手术》医学与最新科技的结合,不断丰富并刷新着人类想象的极限。技术日新月异,但医生的角色却一如既往——治愈、安慰、陪伴,守卫着人类的生死之门。

    

     《手术两百年》总共8集,每集50分钟。对医学科学的演变和外科技术的发展,进行展示和探讨。(观看视频,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第一集《理性之光》

     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从原始巫术开始,人们经历了无数尝试、挫折、探索、幸运地走上以人体解剖为基础的实证医学之路。

     节目简介

     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从原始巫术发展到现代医学,人类是如何幸运地走上医学的科学之路,开启现代外科时代?

    

     在这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巫术的现代文化痕迹,鄂伦春最后的萨满、1700年前的疑似剖宫产手术、古罗马名医盖伦的行医神庙、意大利帕多瓦最早的解剖剧院、维萨里《人体的结构》现存最早的原版书,18世纪爱丁堡偷尸杀人案的故事以及现代航空救援、医学生的第一堂解剖课等。

    

    

     医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从原始巫术发展到现代医学,人类是如何幸运地走上医学的科学之路,开启现代外科时代?

     在这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巫术的现代文化痕迹,鄂伦春最后的萨满、1700年前的疑似剖宫产手术、古罗马名医盖伦的行医神庙、意大利帕多瓦最早的解剖剧院、维萨里《人体的结构》现存最早的原版书,18世纪爱丁堡偷尸杀人案的故事以及现代航空救援、医学生的第一堂解剖课等。

     《理性之光》宣传片

     “有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女人来到神庙,当她进入梦境里,神祇出现了,割开了她的眼睛,并揉进了一些药物,当她次日醒来时,那只瞎眼被治好了”;“一个胸部中箭伤口溃烂的患者,当他在神庙醒来时,伤处已复原,箭头却握在他手里。”

     古时希腊治疗圣地,埃皮道鲁斯古迹的碑文上刻着最早的外科治疗故事。里面提到的神庙就是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当人们无法对自然现象和人体变化做出合理解释时,产生了疾病神赐的观念。神庙,还有因此诞生的世界各地的巫术,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与神沟通,减缓身体的痛苦。

    

     土耳其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遗址

     鄂伦春人关扣妮,15岁时成为族里的萨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萨满成为民族文化被保留传承。从古老的吟唱和低沉的鼓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命莫测的向天之问。

    

     鄂伦春萨满文化传承人 关扣妮

     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治伤养病的经验,用蜂蜜和松木治疗骨折,熬煮草药止血消炎,这些医学实践不仅帮助人们减缓病痛,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传统医学理论。这个理论中,流传最广,传承最久的,就是身体平衡说。

     克劳蒂亚斯?盖伦,古罗马医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认为人的所有疾病都是由于体内四种液体,黏液、黄胆汁、黒胆汁、血液的不平衡造成的,放血疗法因此在欧洲延续1000多年。在中国,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也一直传承至今。

    

     盖伦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的人。只不过,囿于时代的限制,盖伦的解剖只限于动物,而真正了解人体结构的人体解剖,其实始于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据记载,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总共解剖和观察了30多具人类尸体,18份手稿包含了240幅图和超过13000字的笔记,达·芬奇笔下的小腿,比起CT显示的图像更易于理解。

    

     达芬奇解剖手稿

     1537年,23岁的安德烈·维萨里担任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解剖课教师。

     当时,解剖学课堂上使用的教材,依然是盖伦1500年前的著作,维萨里发现,盖伦某些对于人体的描述无法在真实解剖过程中获得。

     维萨里决定编写一套全新的解剖学教科书。

     1543年,七卷本《人体的构造》一书正式出版。被认为是现代医学诞生的标志。

    

     《人体的结构》书中插图

     同一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推翻了统治1300年的地心说,人类同时迈出了向外部世界和自我身体探索的第一步。

     帕多瓦大学这座现存最早的解剖剧院,就是依据维萨里的解剖教学理念而建。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剧院

     虽然医学科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但医学伦理却并未同步前进。没有人愿意死后躺上解剖台。

     1828年, 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威廉·伯克和威廉·黑尔,在他们自己开设的廉价旅馆中,先后杀死了15人,并将这些人的尸体卖给了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解剖教授。罪行被发现后,威廉·伯克被当众绞死,据说有超过25000名愤怒的观众观看了他的受刑过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尸体同样在爱丁堡大学接受解剖,被留下骨架,警示世人。

    

     英国爱丁堡大学解剖博物馆保存的威廉·伯克的骸骨

     爱丁堡偷尸杀人案,既是解剖历史上最黑暗的顶点,却也直接导致英国在1832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剖法案》,规定了医学解剖的尸体来源。

    

     “管理解剖学校的法案”,1832年的小册子

     在这之后,遗体捐赠用于医学解剖被大力提倡,人体解剖的医学伦理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

     从17世纪到19世纪,医学从边缘学科向主流不断发展,走上科学之路的理性轨道,幸运的人类距离真正的医学越来越近。

    

    

     第二集《手术基石》

     中世纪的欧洲,手术是剃头匠兼任的工作。在对人体构造精确认识的基础上,随着麻醉、消毒、止血和缝合等技术细节的突破,手术最终成为了现代意义的手术,外科医生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节目简介

     中世纪的欧洲,手术是剃头匠兼任的工作。在对人体构造精确认识的基础上,随着几个技术细节的突破,麻醉、消毒、止血和缝合,手术最终成为了现代意义的手术,医生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这也构成了现代手术的基石。虽然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200年前,这却是令人无法想象的重大进步。而手术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进步,都会为承受手术之痛的患者带来巨大的福音。

    

     本集围绕手术成为现代手术的几个关键细节—止血、消毒、麻醉展开叙述,呈现科学家、医生和患者为完成这些技术突破所付出的努力。

    

    

     中世纪的欧洲,手术是剃头匠兼任的工作。在对人体构造精确认识的基础上,随着几个技术细节的突破,麻醉、消毒、止血和缝合,手术最终成为了现代意义的手术,医生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这也构成了现代手术的基石。虽然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200年前,这却是令人无法想象的重大进步。而手术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进步,都会为承受手术之痛的患者带来巨大的福音。

     本集围绕手术成为现代手术的几个关键细节—止血、消毒、麻醉展开叙述,呈现科学家、医生和患者为完成这些技术突破所付出的努力。

     《手术基石》宣传片

     手术曾经是野蛮的代名词,被打开的身体与死亡如影随形,除非万不得已,人们并不乐意去登门求救,因为大家都知道,做手术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今天,外科医生可以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做手术,除了医生高超的技术,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更需要依赖手术的三大基石——止血、麻醉、消毒的安全保障。也正是从逐一攻克这三个基本难关开始,外科的故事逐渐变得精彩起来。

    

     理查德·巴奈特在剑桥大学教授医学史,同时也是一名作家,他出版过《致命的干预》一书,收载了17世纪~19世纪外科教科书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手术图片,让我们得以对那个时代的手术“眼见为实”。从理发师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手术度过了漫长的蛮荒器,流血、疼痛与死亡,一直都伴随着接受手术的病人。

     在法国巴黎医药历史博物馆,保留着16世纪的军医在战场上使用的手术器具。截肢是16世纪战场上是最常见的手术治疗,形状各异的烙铁,正是军医用来止血的常用工具。烧灼止血是痛感最剧烈的手术之一,士兵们经常会疼得晕厥过去,在手术过程中因疼痛过度而导致死亡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为此年轻的法国军医帕雷不断探索,发明了特殊的“鸦喙钳”。通过拉出伤员的动脉,用缝线扎住血管末端,就可以彻底封死血管。此后,钳子配合针线的钳夹止血法,被不断改良,并沿用至今。

     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曾被摒弃的烧灼止血,又重新出现在今天的手术中。

     在上海某临床培训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对新款智能止血钳进行动物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测试在闭合直径7毫米左右的大血管时,智能止血钳的可靠性如何。实验进行得很顺利。通过将电能迅速转化为热能,智能止血钳对出血点进行了可控而精准地灼烧,大血管瞬间被安全地切割与闭合。

    

     在英国爱丁堡的外科博物馆,收藏着一套由三把手术刀组成的手术工具,它们的使用者罗伯特·李斯顿,曾被公认为“伦敦第一快刀医生”。他不仅创造了28秒的截肢手术记录,更创造了医学史上最高的手术死亡率,300%。一场手术,死了三人。

     由于没有麻醉,对19世纪中期以前的医生来说,手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速度,快是唯一的要求。但缩短手术时间,显然不是解决疼痛问题的方法。

     美国波士顿城市公园,一座12米高的纪念塔,塔身上刻着这样的墓志铭:“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因为他,手术的疼痛被攻克;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他便是威廉.莫顿,乙醚麻醉最早的发现与使用者之一。

    

     1846年10月16日,莫顿来到哈佛大学,向全世界展示乙醚麻醉的实验效果。

     68岁的外科主任约翰·沃伦亲自主刀,切除一名20岁病人的颈部血管瘤。莫顿则在一旁手持乙醚方便病人吸入。手术结束时,病人开心说道:尽管我知道在做手术,但一点都不疼。这无疑宣示了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一名在场医生按捺不住激动,甚至现学现卖,第二天就应用乙醚麻醉,完成了一台上肢肿块切除的手术。之后的十年间,麻醉几乎被应用到了所有当时的外科治疗中。

     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有一座环绕着妇女与孩子的纪念雕像。这是为了纪念匈牙利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他曾经以一己之力,开启了人类与病毒感染对抗的先河,拯救了千千万万个妇女的生命。

     1846年28岁的塞麦尔维斯成为维也纳总医院第一产科门诊的主任助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科门诊,但产妇的死亡率高13%~30%,然而同是这家医院,第二产科门诊的死亡率就低得多。一次同事解剖尸体意外死亡的事件,让塞麦尔维斯觉察到可能是医生的双手将“致命物质”传入到产妇体内。

    

     为了验证推论,塞麦尔维斯要求一病区所有的医生在解剖操作后都必须用漂白水洗手,还要用氯化钙消毒器械。在此举实施的很短时间内,一病区的产妇产褥热死亡率从近20%急剧下降到1%左右。但是塞麦尔维斯的成功没有得到同事们的认可,由于当时还没有微生物的概念,大部分医师对他的举措不屑一顾。

     洗手方法得不到推广的情况下,塞麦尔维斯的精神状况开始出现问题。1865年,塞麦尔维斯在维也纳精神病院中去世,年仅47岁。

     1881年,一种串珠状的细菌在产妇的恶露中被首次发现,这种细菌被命名为链球菌。正是这些大量存在于尸体与自然界的病菌进入产妇的身体,导致了产妇死亡。直到此时,终其一生都在呼吁洗手和消毒的塞麦尔维斯,才重新赢得了瞩目。

    

     今天洗手已经成为医生手术前最重要的消毒步骤,而控制感染也成了新世纪医院管理的重要功课。

     供应室是每家医院管理最为森严的地方,手术结束后,所有器械都被送到这里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一把普通的手术钳,从手术台下来,需要经过分类、浸泡、刷洗、烘干、上油、包装、灭菌、存储、发放等30多道程序的消毒处理,才能再次使用。其中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类监测,每一步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记录。

     随着止血、消毒和麻醉被一一攻克,外科学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质疑声中,医学先驱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尝试的智慧、必胜的决心将外科学从黑暗带进光明。

    

    

     第三集《长驱直入》

     随着麻醉、消毒、缝合等手术基本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外科医生首先将目光聚焦于人体腹腔,这是手术第一次长驱直入,进入人体。

     节目简介

     1874年,一位英国外科医生曾经断言说:“一位明智的、人道的外科医生决不会去打开腹腔、胸腔和颅腔做手术。”然而,随着麻醉、消毒、缝合等手术基本手段逐渐发展起来,挑战这一信条,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外科医生首先将目光聚焦于人体腹腔,这是手术第一次长驱直入,进入人体。

    

     在这一集中,我们将展示X射线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一台充满凶险的妇产科手术,医生如何保证母子平安、一名医学院毕业的博士是如何被培养成为合格的医生,以及不走寻常路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的故事。

    

     1874年,一位英国外科医生曾经断言说:“一位明智的、人道的外科医生决不会去打开腹腔、胸腔和颅腔做手术。”然而,随着麻醉、消毒、缝合等手术基本手段逐渐发展起来,挑战这一信条,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外科医生首先将目光聚焦于人体腹腔,这是手术第一次长驱直入,进入人体。

     在这一集中,我们将展示X射线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一台充满凶险的妇产科手术,医生如何保证母子平安、一名医学院毕业的博士是如何被培养成为合格的医生,以及不走寻常路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的故事。

     《长驱直入》宣传片

     1874年,一位英国外科医生曾经断言说:“一位明智的、人道的外科医生决不会去打开腹腔、胸腔和颅腔做手术。”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医生们的共识。但当麻醉、消毒、缝合等手术基础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可以保证病人在术中无痛,当预防感染也已成为可能,挑战这一信条,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X光是现代外科手术的重要手段,然而关于它还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在伦琴第一次发现x射线时,他并没有料到,这种可以穿透一切生物的射线,很快引起了全民的娱乐狂欢。用X光讨论鞋子的合适度成为鞋店黑科技。人们一窝蜂地涌入X光的照相馆,只为“刻骨铭心“。

    

     在娱乐的另一面,因为长期暴露在无色无味的X射线下,一批最早研究x射线的研究者都遭受重创。经过100多年研究和发展,医用X射线逐渐走上了正轨。

     在看见人体、输血等科技的力量的辅助下,医生开始长驱直入,进入人体,他们首先将目光聚焦于人体腹腔,人类第一次进入人体进行手术。

    

    

     一台充满凶险的妇产科手术,产妇患有产科最凶险的重症,面临随时出现的大出血,在输血技术的保障下,母子死里逃生。然而,早在17世纪,医生发现有些病人输入别人的血液后安然无恙,而有的人离奇死亡,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血液混合后出现的病理变化,经过实验,他得出了人类血型分型系统,让输血变得安全可靠。

    

     就是在科学技术为医学发展保驾护航的时代,医生这个职业却谈不上专业,当时的医生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加拿大医生——奥斯勒立志改变这种局面,建立了举世瞩目的住院医制度。住院医师被要求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的监护病人。在奥斯勒看来,正是“无敌的、彻底的医学考试”的磨练,才能成为对得起病人的合格的医生。

    

    

     200年后的今天,新的工具、技术和手段让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提高到前人所不敢想象的地步, 在保证病人生存的前提下,医生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减轻病人痛苦,如何保证生存质量,如何不断向手术极限发起挑战...... 微创腹腔镜、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方式应运而生,它让外科朝着更精准、更微创的方向发展。

    

    

     第四集《攻入颅腔》

     当外科医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腹腔中进行手术后,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灵魂的居所——大脑。大脑是人体最为脆弱、最为隐蔽的器官之一,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精准地为病人实施脑部手术?摆在神经外科医生面前,是一条漫漫长路。

     节目简介

    

     在这一集中,我们将展示远古时代的开颅手术、杀人者大脑的奇特之处、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欣创造的脑外科奇迹、神经外科技术的惊人进展——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微镜等技术、显微神经外科之父---亚萨基尔奠定的手术显微镜的划时代功勋,以及新的治疗理念----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故事。

    

    

     当外科医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腹腔中进行手术后,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灵魂的居所——大脑。大脑是人体最为脆弱、最为隐蔽的器官之一,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精准地为病人实施脑部手术?摆在神经外科医生面前,是一条漫漫长路。

     在这一集中,将展示远古时代的开颅手术、杀人者大脑的奇特之处、神经外科之父——哈维·库欣创造的脑外科奇迹、神经外科技术的惊人进展——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微镜等技术、显微神经外科之父——亚萨·基尔奠定的手术显微镜的划时代功勋,以及新的治疗理念——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故事。

     大脑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器官,负责支配我们身体的各项活动,尽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是一知半解。

     詹姆斯· 法隆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他正在做一项关于人脑的特殊研究。多年来,他着迷于心理变态者的脑部结构研究,法隆发现这些心理变态者的大脑边缘皮质都存在相同的变异,这或许解释了杀人犯为什么成为杀人犯。法隆认为,人类对于自己是谁,自己的行为几乎无法掌控,一直以来,他就是这样看待大脑和行为的。

    

     在山东省博物馆,一个5000年前的古代头骨引起了人们无限遐想,因为这具人骨标本的颅骨右侧顶骨靠后的位置有一个圆洞。摄制组利用CT扫描发现,头骨的内板和外板在手术后已经很好的融合了,说明这个开颅手术当时做的是非常成功的,手术后这个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几年。这是人类早期的脑外科手术。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哈维·库欣研究中心是所有神经外科医生向往的地方,这里700多个人脑标本和10000张照片正在慢慢地向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照片里的患者大多是在1900-1930年间接受库欣医生的治疗,拍摄照片也是诊断过程的一部分。最有名的脑部照片要数Leonard Wood少将的了,他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朋友和医生。1904年,在他40多岁的时候,发现脑部长有肿瘤,库欣依据脑部肿瘤的位置与身体部位有——对应的关系,为他成功摘取了脑部的良性瘤。这个手术在医学史上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30年前,医学界认为,血管畸形是无法手术的。手术常常是在看不见、摸不到的情况下完成的,稍有不慎,病变除了,人也瘫了,可谓“玉石俱焚”。如果脑血管畸形患者——赖敏丽的病发生在彼此,可能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CT的出现对于许多神经医生来说是梦想成真,从它发明的那天起,一系列惊艳的研究成果引发了CT热,没有干扰的切面图像,且能够得到三维精确图像,从最初2小时扫描一个断层,到现在0.4秒,扫描5000层切面,故事中的赖敏丽,在现代CT技术、术中导航等一系列医学影像的帮助下,精确找到手术部位,成功完成手术、继续生活下去。

    

     80年前,一种简单而粗暴的手术,额叶切除术,开始流行起来。对于一些神经疾病的患者,医生采用的办法是使用一种冰锥一样的工具,通过眼窝底部插入患者大脑,他们可以挪动锥子切除主管精神活动的额叶。许多人在做了额叶切除手术之后变成植物人。最终,这种残忍的手术被叫停。

     医学的发展并不是总是鲜花和掌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由血泪铺就的历史。为了每一个进步,无数人付出高昂代价,不管怎样,这段历史仍然值得铭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最好的神经外科医院之一。神经外科医生——张力伟看过梁浩的片子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肿瘤长在脑干正中,属于手术禁区。但是,如果不做手术,随时有生命危险。在高倍显微镜下,3个小时纹丝不动,在高倍显微镜的帮助下,张力伟医生三个小时纹丝不动,如精心雕琢稀世之宝般,成功完成了手术!

     大脑,方寸之地,生死攸关。“刀尖上跳舞,悬崖上散步”,有人这样描述脑干手术的风险。由于脑干手术对手术思想、方法和器械都有极高的要求,一向被认为是医学领域里一座很难攀登的高峰。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一代巨匠——亚萨·吉尔教授将显微镜运用到神经外科的手术中,并且利用大脑沟壑,发现许多手术的安全通路,使得神经外科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

    

    

     不是所有手术都需要开刀,一种可以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手术,就是利用了大脑可以放电的这一特性。每个正常人的大脑无时无刻都在放电,清醒时,大脑产生的电量在10到23瓦之间,足以点亮一个灯泡。如果这些神经元发射的信号紊乱,就会产生各种神经疾病。不过不必担心,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大脑中插入微小的电机,通过电刺激改变异常放电的情况。

     神经外科是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发展最快,同时也是未知性最大的一门学科,用古人的话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从海报发现不一样的

     《手术两百年》

     【解剖学开启现代医学】

    

     手术刀触及的图案是达芬奇的名作维特鲁威人,这个完美的人体比例,是达芬奇解剖了30多具人体后的灵感。在医学发展的时间轮盘中,解剖学的出现并最终应用于医学研究,促使医学走上科学之路,为现代手术奠定基础。

     【手术的历史长河】

    

     手术往往会成为生死两岸的最后关卡,手术也在时间长河中日臻完善。在切割、缝合身体的同时,手术不断破译生命密码。

     【瞬间与永恒】

    

     佩戴手套,是整台手术标准流程中的一个瞬间,却是影响手术的重要因素。本片撷取医学历史中最动人瞬间,展示人类对生命探索永不停息的热情、智慧。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医学界偶像

     世界最顶尖医学人士作为讲述者

     展现手术两百年的创新突破

     医疗科学的进步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摄制组前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十二个国家拍摄,以全球化认知视角,寻访现代医学的成长之路,呈现全球最先进的手术技术、手术器械和手术理念。

     为了保证医学讲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剧组采访到15位中国院士,郎景和、戴尅戎、钟世镇、周良辅、董家鸿、胡盛寿、葛均波、汤钊猷、吴孟超、赵继宗、孙颖浩、郑树森、郭应禄、夏照帆、邱蔚六。

     采访到国际顶级专家拉斯克奖获得者、器官移植先驱罗伊·约克·卡恩爵士,显微外科之父马哈茂德·加齐·亚萨基尔,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毕晓普,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温伯格,合成生物学之父乔治·丘其,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名誉主席大卫·内森,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获得者戈登·弗里曼等在内五十余位与此相关的国际重要专家。

     纪录片国家队制作阵容

     以创新的纪录片形态

     展示手术两百年来的发展历史

     中央新影集团为国内最大的、历史最为悠久的纪实类影视节目制作机构之一,曾囊获国内所有纪录片制作大奖。制片人池建新,总导演陈子隽,主创团队包括陈瑶、柯敏、沈华、陈东、石岚、刘稳、褚金萍等。

     《手术两百年》采用“历史+现实”的回环结构作为整体的剧构方式。在每一集里,梳理3-4个医学历史发展的关键点,在历史部分通过全球范围内拍摄当事人、受益者,以及相关的医学院、博物馆、档案馆,展现医学历史的纬度、厚度;在现实部分则通过选取顶级医院的典型手术案例,让观众能够领会外科历史上的每一步的进步,对今天普通人的影响。

     在整体影像上,采用全本现实纪实拍摄,对于一些历史点、科学点难以视觉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类似“剧场舞台表演”、三维医学动画、科学实验演示的方式。剪辑节奏辅助音乐节奏,整体呈现明快的现代感,摆脱了传统历史类的纪录片,较为板正的气质。

     明星团队使医学史不再高冷

     手术的故事,温暖又残酷,情感与理性天人交战,喜悦与悲怆无处遁逃。在以科学和历史为硬核的影像阐述中,主创团队希望以更加丰富的声音元素去表现主题的多层意味。这个想法也意外与影视剧配音界的“男神”姜广涛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碰撞出火花。

    

     姜广涛,电影《泰坦尼克号》(DVD版)男主角杰克的配音者,在配音界拥有极高的地位,常常以配音导演的身份参与当红影视作品的创作,他的声音被业界称为“帅哥音”、“男神音”。除了担纲“杰克”的配音,2007至2011年,还在系列科幻电影《变形金刚》中为希安·拉博夫扮演的山姆配音。2015年担任《琅琊榜》《伪装者》等电视剧的配音导演。2016年担任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配音导演。

     纪录片原创主题音乐特别邀请到国家级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倾情演奏。格莱美获奖专辑录音师卢楠、多部优秀获奖纪录片作曲陈颖,为纪录片精心设计了声音、音效。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手术两百年》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

    

     信息来源:发现纪实传媒、健康中国公众号。转载为了分享,分享积淀美德。觉得好,就快快转载吧!转载请注明来源。点击“写留言”可参与讨论交流。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转载旨在向广大妇幼健康工作者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并不意味着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请读者认真鉴别。如转载稿涉及版权或内容不实等问题,烦请通知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本公众号与今日头条号“妇幼健康服务”同步推送相关信息资讯,欢迎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妇幼健康服务”微信公众号!

     欢迎投稿或提供信息线索!

     投稿邮箱:fuyoujkfw@126.com

     联系合作,版权争议。

     小编微信:y7453976

     喜欢就点”在看”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妇幼健康服务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