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心要静,什么都不想,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2018/4/20 22:00:00 中国好文字

     2014年末,我的眼睛手术后,住在父母身边,每天和他们在一起。

     每天早饭后,约有一个多小时,父母坐下来,静心喝茶。清洗一遍茶具,插上电煲烧开水,父亲看《参考消息》,我和母亲唠嗑。我家的双层茶具,是普通的白底小碎花的套装。父亲最烦喝茶时心不静,乱走动,有几次我起身的次数多,父亲就不高兴。他说:“喝茶心要静,什么都不想,还要喝透。”古人饮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是为了解渴。古人提出的六境,注重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所有的情感倾注在一个“品”字,深藏博大的精神。

    

     父亲一辈子喝茶,茶叶到他手上,捏一撮放到鼻子下,立刻就知道是陈茶还是新茶。长期喝茶,父亲对茶有特殊的感觉,喝一口以后,就能品尝出茶汤的滋味。泡一杯茶,茶香在空中飘荡。我原来喝茶是大众喝法,基本上为了解渴。每天上班,先洗净玻璃杯,放入茶叶,倒满热水,放到工作的台案上,想起来就喝一口。茶水随时间消耗热量,渐渐变温变凉,有时不等喝完,茶汤已成凉水。

    

     自从和父母在一起喝茶,才发现自己不会喝茶,这么多年,没有走进茶的灵魂。周作人说过:“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说茶喝好,可顶十年的“尘梦”,这是一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我喝了二十多年茶,到了五十多岁才入门。“尘梦”做了不少,却抵不上一杯清茶。《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喝好以后,人的一天精神充足,茶能去体内的杂物,也能让人处于清虚和睦的状态中。我喜欢绿茶的单纯,“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清气”。

    

     回到滨州的家后,我按照父母的教导,买了一套双层茶具,花纹和茶壶的形状,和父母使用的差不多。茶具的到来,改变了我很多生活习惯。我虽然不上班,但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清晨六点起床,打理洗漱,六点半吃早饭,出去散步半小时。七点半左右,坐在电脑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写到八点半,休息一会儿,将茶具端到洗手池里,一一清洗。洗的时候,绝对不用清洗剂之类的东西。我在单位向一个女同事学会一招清洗法,在布上挤出牙膏,然后在壶上反复擦动,很快茶垢被消除净。顶层的盘底有六个眼,中间一个,其余五个环绕,溢出的茶汤,顺着这些眼流入下面的盆。我每次都要精心地擦洗茶具。清洗的过程中,心沉静起来,有了一种渴望。好的茶叶,给人太多的想象,一片叶子在沸水中滚动,渐渐舒展开,它将山野的清香,激荡地送到嘴边。茶汤流入口中,满嘴都是山野的芬芳。

    

     洗净的茶具,我恭敬地请到桌上,在壶中投入茶叶,等待电煲烧开水。时间久了,每天喝茶成了一门功课。我要打开书,走进古典,去寻心的安静。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也是想用山野的天然之物,帮助燃烧体内的肠油,减掉肥硕身体的多余脂肪。茶叶变幻无穷,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每一种茶叶,都各自有不同的感觉记忆。

     喝茶是感受,在品茶中,有清心的状态。

     摘自《味觉谱》

     寻找的不是味道的记忆,而是记忆的味道。

     食物,把我们和脚下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也让我们从舌尖回到故里……

    

     《味觉谱》

     高维生

     译林出版社 凤凰壹力

     手工挂面,豌豆尖,幺麻子,竹筒饭…… ……

     蒜茄子,土豆饼,冻豆腐,大拉皮…… ……

     是南菜北吃

     还是南思北味

     作一个东北人身处四川的日常饮食的体验。

     切换异乡故乡两个视角,把文化和人生的思考混合进怀乡情和烟火气。

     母亲做的菜,构成童年最美好、最真实的部分。

     我们在成长中经历很多事情,回味心中那道菜的滋味,有更多的温暖。

     家常菜化作生命的符号,当我们触摸它们时,和记忆紧密相连。

     ——高维生

     【作者简介】

     高维生,吉林人,满族。1962 年12月出生于延边一个山区小镇。曾当过工人,现为报纸副刊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季节的心事》《俎豆》《东北家谱》《酒神的夜宴》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出生地东北和后来生活的四川这两个地方的日常起居饮食的体验所写。文字简洁,随和。切换异乡故乡两个视角,将怀乡情和烟火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

     即可购买《味觉谱》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