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18世纪中国文人们的孤寂
2019/10/12 22:12:53 中国好文字

     18世纪处于“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两个方面的非常有趣的主题。

     一个是“妖怪文学”,它随着时代的潮流异军突起。诚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诸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一类的作品,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文人笔下。

     尽管妖怪们的影子,自古以来就持续不断地晃悠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但在短时期内如同繁花一般竞相争艳,还只有18世纪。其中缘由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考察。例如,文字狱的兴起,在最大程度上击垮了文人学者们祈求自由的灵魂,转而去向妖怪世界寻求无限广阔的自由空间。不过,这些问题不在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范围内,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18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主题。

    

     另一个主题就是抒情的自传体文学的兴起。如学者诗人洪亮吉的《外家纪闻》、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等作品大量面世。其中,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沈复的《浮生六记》。我按捺住喜悦的心情,对抒情自传体文学作品作了冷静的回顾。抛开其中所有的虚饰成分,仅就他们真心诚意纵情讴歌人类最本色的情感而言,便能够使读者从中读到自身心目中延绵无际的爱恋之情。

    

     由此可以得知,18世纪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那些在妖怪的世界里寻找自由的文人学者们,同时又在编织抒情自传体文学之“巢穴”。他们躲在这个“巢穴”里珍惜着自己的羽毛,试图尽情讴歌自己所喜欢的一切。如此看来,妖怪文学与自传体文学,虽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但由于它们盛行于同一个时代,不免都会刻上那个时代的苦痛的印记。

     所谓“时代的苦痛”,指的当然就是被剥夺了的自由。当这样的痛苦翱翔在幻想的天空时,便产生了妖怪文学;当人们忍受着这样的痛苦而落泪时,便产生了自传体文学。它们一则是发散式的“外攻”,一则是内敛式的“内攻”。

    

     《浮生六记》既可以称得上是小说,也可以算是散文。尽管每一次阅读的用意和理解不一样,但每当读到它,都会使我想起永井荷风的《雨潇潇》。

     荷风是否读过《浮生六记》,我不得而知。但如果他读过,那么,这一定是一本他爱不释卷的书。这是我的推测,也或许是我的偏见。

     荷风喜欢读明末清初的诗人王彦泓的《疑雨集》。这是一本诗集,并不是散文集。弥漫在《浮生六记》通篇之中的悲愁情绪,与《疑雨集》中的悲愁情绪相比较,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中国的文人若是提笔写小说的话,大致就如同《浮生六记》一样——既非小说的体裁,又非随笔的体裁。这可能就是他们能够达到的最好的形式了吧。如果采用的不是这种形式,那就只剩下写妖怪故事一条道了。

     说到底,在他们看来,小说只是雕虫小技,是士大夫们所不屑一顾的。这样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的思想之中根深蒂固。不过,小说原本就是评书讲谈的记录稿,也难怪他们会产生这些想法了。

    

     18世纪中国文人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浸润着娴雅的伤感,温存着清丽的抒情。一脉悲愁伴随着独自暗垂的泪珠,引起读者无言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作品与约翰·穆勒的《约翰·穆勒自传》、歌德的《歌德自传:诗与真》、卢梭的《忏悔录》和福泽谕吉的《福翁自传》这些充满生机的自叙体传记文学相比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8世纪中国文人们的那种孤寂的心态,被许多文学史遗漏了。我突然想到了这一点,就如实记录在这里吧。

     摘自《中国文学的魅力》

    

     〔日本〕奥野信太郎 著;王新民 姚佳秀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一部日本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的重磅巨著

     一部全新视角解读中国文学和文学名家的读本

     一部写给中国人的烂漫恢弘的文学画卷

     ★ 中国文人是如何躲在“人工乐园”里书写“山川气象”的?中国的滑稽戏和武打戏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的狐妖和日本的狐妖有什么不同?奥野先生带你领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文学。

     ★ 奥野信太郎的著作首次在国内结集出版,隆重面世

     ★ 绝妙的思维,新颖的角度,诙谐的笔致

     ★ 精美装帧,典藏之作。

     编辑推荐

     奥野信太郎穷其一生,对中国文学孜孜以求,炼就匠心之作

     《中国文学的魅力》主要选译自《奥野信太郎全集·文学路标》。奥野先生自幼研读汉籍经典,具备深厚的汉文学素养,又分别以学生、老师、访客的身份在中国生活过,熟悉近现代中国的世情文化和人文风物。该书从魏晋的文人写到盛唐的诗人,从明清时期的文学写到近代鲁迅的文章,从小说写到戏曲,为读者展现一个日本汉学家视角下中国文学的熠熠光辉。

     杂谈的行家里手,率性通达的学者

     不同于一般的研究之作,奥野信太郎以随笔的形式,将话题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他那种自在绝妙的遣词造句、雅俗兼容的讲述风格,结合非凡的文学功底与深厚的生活阅历,以及与生俱来的探求心与想象力,锐利的观察力、独特的嗅觉、流畅的笔致,这使得他的作品闪耀着斑斓的色彩。他又善于将他的想象力不时地穿插到随笔文章和谈话之中,就愈加突出了他的魅力特色。学识与诗情的融合,成就了趣味万千的随笔文章,这便是“奥野文学”最本质的特色。

     媒体推荐

     一到中国,奥野便在学习的同时,走街串巷,实地调研中国风俗与民间文化。他不满足于在学府里以整理账簿式的态度做学问,为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他更愿意多接触中国学者与作家,更愿意从他们的生活与作品中去体味中国文化。

     ——《今晚报·副刊》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中文系曾经有一位教授,随笔能手,文艺界里驰名的,叫奥野信太郎(1899—1968)。他从小受过中国古典的教育,对中国的了解很深,站在这个基础上写出硬软雅俗、纵横随意的文章,很有味道。非常懂戏,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也深。

     ——《北京晚报》

     名家推荐

     奥野信太郎一生著述颇丰……《中国文学的魅力》等都是隽永优雅的珠玉文章。他还参与翻译过《红楼梦》《水浒传》,翻译过老舍的作品,和佐藤春夫等人共同翻译了《新十八史略物语》。而国内目前似乎尚未见到奥野作品译本的面世。

     ——苏枕书(作家)

     作者简介奥野信太郎(1899—1968),日本人,著名汉学家、作家。1925年毕业于庆应大学文学部。1936—1938年赴中国留学。1942—1944年主持编译《西厢记》《琵琶记》《楚辞》等。1944年再赴中国北京,任辅仁大学教授。1947年起任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1949年起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并兼任茨城大学文艺学部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著有《奥野信太郎全集》(7卷)。主编《中国史谈》《中国名作全集》《中国古典文学》等。

     译者简介

     王新民:1982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与文学专业,现在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攻读日本文学专业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日语翻译、教学及研究工作。近年来,专题研究日本作家奥野信太郎。翻译出版有日本“直木文学奖”获奖作品《异国女刺客》、高桥敷的《丑陋的日本人》、日本著名漫画家长谷川町子的《长谷川町子自传》等。编写有《日语笔译》《日语商业文书》等教材。

     姚佳秀:女,1983年出生于大连市。国际文化学博士研究生。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曾出版专著《汉语“谁”和日语「誰」的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的对比研究》。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选译自《奥野信太郎随想全集》之《文学路标》,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文学经典,品评历代文学大家,并分析了日本文学家森鸥外、永井荷风等对汉文学的研习渊源。作者笔下的中国文学熠熠生辉,魏晋文坛,陶渊明、谢灵运展露风骨,倜傥洒脱;浪漫盛唐,薛涛、鱼玄机、李贺等诗人演绎跌宕传奇一生;有清一代,有为求仕途闻达六次“北漂”的洪北江,也有安于清平、在寻常生活中自得其乐的沈复……作者以极大的热忱深耕传扬汉学文化,感知中国文学的魅力。

     洋眼看中国系列丛书

     “洋眼看中国”系列丛书是一套开放性的外文译著,作者有外国社会学家、作家、媒体记者、外交官、传教士等,他们都曾经在中国考察、游历,亲身经历过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对中国有过深入了解和认识。书中内容所涉,从清末到民国,从宫廷到民间,既有上层社会的政治倾轧,又有下等阶层的民生细节,包括工业发展、农业状况、教育问题等,甚而细致到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民族性格、生存现状、女性地位等。文体风格多样,考察方向多维,或为游记随笔,或为回忆纪实,其考察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政治、文化、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是对中国社会的宏观讲述与微观思考的结合。“洋眼看中国”的奥野信太郎系列主要选译自《奥野信太郎随想全集》,包括《随笔北京》《文学路标》以及诸多散文、随笔等,记录了奥野先生在中国生活的点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并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的风物人情。系列书目有:

     ● 中国人的想法

     ● 中国文学的魅力

     ● 燕京食谱

     ● 古来长安一片月

     ● 女人的心思

     ● 趣谈中国文学经典

     ● 中国艳笑文学故事

     ● 北京那些事儿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