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如果想更好地了解人性,最有望成功和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2022/12/9 22:27:21 中国好文字

当时的心理学家似乎同时遵循着这两种相互排斥的法则,或者出于不同的目的操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如果他们对研究动物或人的部分—过程感兴趣,他们就会成为“实验和科学心理学家”。但是,如果他们关注的是整体的人,那么这些法则和方法便用处不大了。
这两套法则在解决科学的新型人类和个人问题上各有成效,我认为,如果能对比两者的相对有效性,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哲学上的这些变化。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假设我想要更好地了解人性——例如了解你,或者其他特定的人——那么最有望成功和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传统科学的设想、方法和概念化有何用处?什么最有效,哪种方式,哪些技巧,哪种认识论,哪种交流方式,哪些测试和测量方法,知识本质的哪种前提条件?我们所说的“了解”又该作何解释?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了解某个人这一问题早就被很多科学家排除了,因为他们认为这一问题无关紧要或并不“科学”。几乎所有(客观的)科学家的研究都基于某种隐性或显性的假设,即研究不同类别或种群的事物,而不是单一事物。当然,实际上你每次是在观察一样东西:一只草履虫,一块石英,一个特定的肾脏,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当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某一物种或某一类别的样本,因此是可以互换的。(见第31本文献中关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如果一篇文章只是详细描述了特定白鼠或特定鱼类,一般的科学期刊都不会录用。传统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概括,比如抽象出所有白鼠或鱼类等的共性(畸形学主要研究例外事物和“神奇事物”,即研究怪物,并没有很大的科学价值,除非它能通过对比的方式告诉我们更多胚胎学的“正常”过程)。
任何样本都只是样本,并不是事物本身,只代表着某一事物。它无名无姓,可有可无,既无特色,也不神圣,而且也并非不可或缺,它没有自己的专有名称,作为个例自身也无可称道。它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不仅仅代表自身,还代表了其他事物。我说过,正统教科书式的科学通常集中研究某类事物或者可互换的对象,我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物理和化学课本中没有对个体的研究,更不用说数学了。以此为中心,天文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有时会把特殊个例当作典型和范例进行研究,例如研究特定的天体、地震、香豌豆或果蝇等,但他们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性,因为这才是被认可的更科学的方法。对大部分科学家来说,这是科学知识进步的唯一方向。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摆脱非人化、概括化以及追求共性的核心科学模式时,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人对那些独特、具体和个性化的事例怀有持之不懈的、全面的好奇心,这些事例往往不可互换,换言之,它们独具特色且绝无仅有。比如某些心理学家、民族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当然还有所有处于亲密个人关系中的人都是如此。(我相信,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苦苦琢磨他们的妻子费的功夫,和他们研究原子的功夫不分上下)
我最初的问题是:如果我想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什么?现在我可以更精准地重新表述这一问题。常规物理科学的一般程序(请记住,这是所有科学,甚至是一切知识所普遍认可的模式)对此有何用处?一般而言,我认为这些程序没什么用处。事实上,如果我不仅想要了解你,还想要真正理解你,那么这些程序几乎毫无用处。假如我想要了解一个人,了解其人格中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那些方面,我发现我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运用不同的技巧,运用截然不同的哲学范式,涉及超然性,客观性,主观性,知识的可靠性、价值和精确性,等等。下面,我将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摘自《科学心理学》

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美国〕亚伯拉罕·H. 马斯洛 著赵巍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凤凰壹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成名作《动机与人格》续篇
将人的本性和价值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 亚伯拉罕·H. 马斯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者,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心理学作品,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更是我们深入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经典读物。
※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不道德地利用科学技术会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马斯洛认为科学无法帮助人们在善恶之中做出选择,主张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
※ 本书属于“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中的一册,本系列丛书选取马斯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四部作品,全新译本,装帧精致。
传统科学具有局限性:
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
传统科学的后果: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科学的非道德技术化会给人类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
马斯洛的主张:
整合成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理论:科学研究不能排斥价值,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即科学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
最终结果:
增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改进科学),把内在世界的知识纳入科学范畴(拓展科学)。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H. 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代表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译者简介
赵巍,女,翻译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教授,《国际翻译与应用语言学期刊》主编。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马斯洛讨论了传统科学的局限性,即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而科学的非道德技术化会给人类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他主张科学不能排斥价值,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即科学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这一思想使得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扩展了科学研究的范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