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想要了解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自己表达、倾诉,我们只需安心倾听
2022/12/10 22:45:08 中国好文字

    

     首先,我必须把某人当作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人类中的唯一成员进行研究。当然,多年来我积累了大量的一般科学知识、抽象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这确实有助于我将他大体归入人类的分类体系中进行研究。我知道我应该寻找什么。现在我能大致评定他的性格、体质、精神疾病、人格和智力(IQ),而且比二十五年前做得更加得心应手。然而,所有这些常规化的知识(关于法则、概括化、平均数)只有在引导我研究这个特定个体的具体知识时才能发挥作用。所有临床心理医生都知道,要想了解他人,最好先排除思维的干扰,全神贯注地观察和倾听,保持开放接纳、虚心被动的状态,耐心地慢慢等待,而不能操之过急。一开始就测量、发问、计算或检验理论、分门别类的行为对此并无帮助。如果你的大脑过于繁忙,你便无法很好地倾听和观察。弗洛伊德提出的“自由漂浮注意”便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具有非干预性、全面性、接纳性、期待性的认识他人的方式。

     如果要寻求关于人的知识,那么抽象知识、科学法则和概括化、统计分析和预期都各有作用,只要这些技术能被人性化、个性化、个体化,并且聚焦于特定的人际关系。识人者,能从传统“科学”知识中得益;不识人者,世界上所有的抽象知识皆于他无益。正如一些智者所言,“任何笨蛋都有可能拥有高智商”。

     在此,我不想贸然地进行高度概括,尽管我已经掌握了高度概括的方法(作为一名治疗师和人格学家)。如果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你这个独立的个人,我就必须把你作为一个单元、一个个体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解剖的传统技术和还原分析在无机世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类人生物世界中也同样表现不俗,但这种技术对于我们了解具体个人却是一种妨碍,甚至对于研究一般人类也存在一定缺陷。心理学家尝试了各种原子论剖析,并将知识简化为基本结构单元,而整体很可能就是由这些单元构成——基本感觉模块、刺激—反应或关联纽带、反射或条件反射、行为反应、因素分析产物、各种测试数值表。上述所有尝试在抽象、常规化心理科学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没有人真的会把任何一种尝试作为有效的途径,去了解某一陌生文化中的成员或极右组织约翰·伯奇协会的成员,更不用说去了解初次约会的对象了。

     我不但必须对你进行整体观察,还必须进行整体分析,而不是简化分析(倘若尚有篇幅,我还想说明一下格式塔心理学对实验心理学和实验室心理学的影响,更详尽的论述请见第38本文献,第3章)。

     迄今为止,我们了解他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自己通过某种方式,比如直接问答或者自由联想来自我表白,这时我们只需安心倾听。或者让他们通过隐秘交流、绘画、梦、故事和手势等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间接地向我们倾诉。当然,所有人都深谙此道,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但事实上,这会造成某些真正的科学问题。例如,当某人跟我们讲述他的政治态度时,可以说他是自我报告的唯一见证人。只要他想,他便能轻而易举地愚弄我们。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信任、善意和诚实,而其他任何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存在这一问题。说话人和倾听者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地质学家等并不关心这些问题,至少最初并不关心。如果要他们关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科学心理学》

    

    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美国〕亚伯拉罕·H. 马斯洛 著赵巍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凤凰壹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成名作《动机与人格》续篇

     将人的本性和价值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亚伯拉罕·H. 马斯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者,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心理学作品,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更是我们深入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经典读物。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不道德地利用科学技术会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马斯洛认为科学无法帮助人们在善恶之中做出选择,主张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

     本书属于“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中的一册,本系列丛书选取马斯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四部作品,全新译本,装帧精致。

     传统科学具有局限性:

     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

     传统科学的后果: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科学的非道德技术化会给人类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

     马斯洛的主张:

     整合成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理论:科学研究不能排斥价值,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即科学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

     最终结果:

     增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改进科学),把内在世界的知识纳入科学范畴(拓展科学)。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H. 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代表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译者简介

     赵巍,女,翻译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教授,《国际翻译与应用语言学期刊》主编。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马斯洛讨论了传统科学的局限性,即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而科学的非道德技术化会给人类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他主张科学不能排斥价值,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即科学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这一思想使得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扩展了科学研究的范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