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对19世纪的艺术家来说,自画像在艺术表达、职业宣传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022/12/19 22:21:59 中国好文字

弗朗西斯科·戈雅,《自画像》,1815,普拉多国家博物馆
自画像从18世纪开始广泛流行——当时几乎所有画家都觉得有必要代表自己记录下自己的品质、风格和气质——到了19世纪,自画像也因为艺术家致力于宣传自己而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尽管摄影技术已经出现,但除了那些已经熟悉这项新媒体技术的人之外,这种自画像作品对其他人来说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艺术家自己的肖像画实际上是一种见证,是一份赞美的文件,19世纪的艺术家认为,它还有表现艺术家取得的职业独立,介绍和宣传艺术家审美理念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自画像通过一种熟悉的技术(绘画手段),将人眼所捕捉到的现实有意识地复原,它也是脑海中的图像在画布上的间接反转,是画家自身形象的镜面反射。出于种种原因,这种具有内省能力的艺术品吸引了具有明确需求的收藏者和购买者的注意力。像乌菲齐美术馆这样的历史机构,延续了红衣主教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在1664年开创的传统,它们索要19世纪著名的艺术家的自画像,以此来丰富绘画的历史,并给艺术家的功绩留下记录。19世纪上半叶,在艺术家之间经常出现一种以友谊和相互尊重为前提的肖像画的互换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由托马斯·劳伦斯在1815年到1819年间绘制的《安东尼奥·卡诺瓦画像》(波萨尼奥,卡诺瓦雕塑博物馆),可能会发生同一个主题被制作成多个不同版本(20个)的情况,以此证实了主题肖像画的重要性,以及其原始绘画图像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通常情况下,画像艺术的表达方式在自画像中可以反映出多种不同的类型:表达方式可以归因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和所具备的社会形象,艺术家通过这种形象来展示自己的职业。比如当他在绘画或进行雕刻时,他模仿的是16世纪中期诞生于佛兰德斯的模型;(表达方式)或者归因于艺术家心理上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绘画的表达方式会更多地受到理性分析的影响,但缺乏一定的环境背景与进一步的识别元素。在这两种情况下,艺术家可以在一个团体的内部创作自画像,比如弗朗西斯科·海耶兹的《与乔瓦尼·米利亚拉、佩拉希奥·帕拉吉、朱塞佩·莫尔泰尼、托马索·格罗西一起的自画像》(约1824—1827,米兰,私人收藏),以及库尔贝的《工作室》;艺术家抑或以“孤立”的姿态在面貌、服装和姿势方面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就像在拿撒勒人弗朗茨·普福尔的《自画像》和著名的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画像》中所表现的那样。
托马索·米纳尔迪的《阁楼上的自画像》和《卧室里的青年自画像》——早在艺术家与奥弗贝克和泰内拉尼签署《艺术纯洁主义宣言》(1842)前就已经完成了——从19世纪初被众多半身画像充斥的艺术领域中脱颖而出,因为他以波希米亚艺术家的方式,在一个简陋而杂乱的环境中描绘了自己:他当时居住在位于罗马教皇路的简陋阁楼中。
弗朗西斯科·戈雅——西班牙王室可怜的肖像画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几幅肖像画的绘制,它们真实记录了画家因脑病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的缓慢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铅中毒(由画家使用的颜料导致)造成的耳聋情况。特别是在收藏于普拉多博物馆的《自画像》中,这位西班牙画家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老人,为自己塑造了一个绝不是兴高采烈的形象。通过一种快速下笔的绘画技术,戈雅表达出一种情绪,就好像他在恳求画外的观众。人们可以感受到其因听力障碍而导致的面部表情呆滞,以及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
相反,通过大约绘制于1839年的《自画像》,欧仁·德拉克洛瓦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他将目光转向观众,展现出作为浪漫主义艺术家身上所具有的所有朝气蓬勃的骄傲。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创作自由,这位法国画家首先为那些以才华而著称的当代人物保留了这种自由(例如《肖邦的画像》,1838,巴黎,卢浮宫)。
德拉克洛瓦也是《工作室里的米开朗琪罗》这幅肖像画的创作者。米开朗琪罗,这位托斯卡纳的艺术家,以一种深邃的、沉思的和忧郁的姿态坐在其两部雕塑作品之间:《摩西像》和他左侧的《美第奇圣母像》。
这幅画人物形象的选择将画本身置于19世纪历史创作的特殊脉络中,尤其在19世纪上半叶广为流行:这种对过去艺术家的表达不拘泥于语言的形式,并且创作的主题偏爱乔托、莱奥纳尔多、拉斐尔,同样还有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家,并且经常自由地从瓦萨里的《名人传》中获得灵感。此外,米开朗琪罗被浪漫主义者视为艺术天才和创作的典范。德拉克洛瓦在画中表现米开朗琪罗的方式——他被包裹在一条红色的大围巾中,就像他自己喜欢穿戴的那样——似乎证实了这一观点,但部分同时代人无法理解这一创作方式。
摘自《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艺术》

辉煌的艺术〔意大利〕斯特凡诺·祖菲 主编〔意大利〕西蒙娜·巴托勒纳 等 著梁琦 译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研究深刻,涉猎广泛,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印象派到先锋派、从摄影到电影、从启蒙开化到宗教改革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艺术变迁。各册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通过权威的评论与解说,详述引人入胜的艺术瑰宝,勾勒出相应时期与流派的艺术发展过程。丛书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西方艺术史概览,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艺术。
★ 本书聚焦19世纪上半叶欧洲地区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艺术发展。在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为各国艺术发展带来新的面貌,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
★ 本书以艺术家肖像画开篇,揭示了这一时期肖像画新的艺术特点;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著名博物馆在此时诞生;同时受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战争、政变等,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注入了新的创作风格,也赋予了这些作品记录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责任;受浪漫主义影响,在这一时期艺术与文学、音乐剧结合紧密,并碰撞出了新的艺术火花;讽刺漫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获得了新的发展;彼德麦风格和维多利亚时代大批佳作涌现;现实主义在浪漫主义中逐渐形成。
★ 作者结合19世纪上半叶代表艺术家,如欧仁·德拉克洛瓦、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居斯塔夫·库尔贝、弗朗索瓦-约瑟夫·海姆、威廉·透纳、弗朗西斯科·戈雅等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作品等,加以阐述分析,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思想带来的影响。
★ 本书含有200余幅高清插图,排版美观,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特设“人物简介”“佳作赏析”“技法与材料”三大专栏介绍特殊的艺术家背景、艺术作品和艺术技法等,供读者欣赏并深入了解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艺术的发展,末尾还附有大事年表,帮助读者梳理历史脉络,便于阅读。
★ 平装裸脊,四色印刷,内文采用铜版纸,装帧精美。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斯特凡诺·祖菲(Stefano Zuffi),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者,曾任编辑与学术顾问等职,同时参与文化杂志、电台节目与纪录片的制作。先后出版著作六十余本,参与编写包括“天才艺术家”系列、“西方美术家辞典”系列以及《古罗马艺术》等多部著作。尤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有大量畅销作品。
本册作者西蒙娜·巴托勒纳等皆为意大利艺术及艺术史类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曾参与出版多部艺术类著作。
译者简介
梁琦,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从事意大利语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十四世纪的欧洲艺术》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艺术进行全景式考察,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通过佳作赏析、人物简介及技术与材料等板块,让读者对艺术家和艺术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为这一时期的艺术领域带来新面貌。本书通过11个章节探讨了欧洲各国艺术家的创作,博物馆的建立与发展,艺术与历史、文学、音乐剧等碰撞出的火花,展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艺术发展的大致脉络和各自的特色。此外,本书有200余幅精心选编的高清图片,值得读者研究和收藏。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