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达·芬奇发现了空气这一元素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透视共有三种自然透视法
2023/1/17 22:00:00 中国好文字

    

     《圣哲罗姆》,莱昂纳多·达·芬奇,1480—1481,梵蒂冈城,梵蒂冈博物馆

     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圣哲罗姆》是达·芬奇笔下一幅未完成的画作,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这幅画的创作时间为1480年至1481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才根据画中体现出的解剖学、骨学原理和对光线的运用技巧推测出作品的创作时间应稍晚一些。此外,在温莎城堡皇家图书馆收藏的编号12560r的达·芬奇手稿中,除了为参加米兰大教堂拱顶的设计比赛(乔瓦尼·安东尼奥·阿马代奥最终获胜)而创作的建筑草图之外,还可以找到与圣哲罗姆姿势相关的图案。这说明达·芬奇创作米兰大教堂拱顶草图的时间(约1485—1487)应早于《圣哲罗姆》。

     另一方面,圣母跪倒在地、伸开双臂的造型和《圣哲罗姆》中圣人的姿势相同,可以确定这两幅作品属于达·芬奇同一时期的创作。此外,在经过红外光谱对《岩间圣母》(伦敦)进行检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最初的草图上,圣母的姿势也是如此。根据红外光谱对《岩间圣母》(伦敦)的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这幅作品的草图和《岩间圣母》(巴黎)的草图不尽相同,目前位于伦敦的藏品是在巴黎藏品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

     达·芬奇开始创作《岩间圣母》的时间大约为15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圣母无原罪修会成员要求达·芬奇仿照第一幅《岩间圣母》重新创作一幅祭坛画,并打算于1489年12月23日付清这幅画的酬劳。亚历山大·巴拉林认为,根据达·芬奇作品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力,现存于伦敦的《岩间圣母》的创作时间大约为1490年,因为其中展现出了一些米兰画派的特点,所以这幅画标志着达·芬奇艺术生涯的一个关键时间点。第二幅《岩间圣母》中的光线如月光般冷清,似乎可以消散在空气中,但是却又浮于表面,使画作看上去更加光滑细腻。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没有使用线性透视的手法,因为他发现了空气这一元素在绘画中的重要性。空气存在并弥漫于每一幅作品,它普遍存在于主体和主体周围的环境中,物体越远,空气的颜色便越浓厚,同时使远处的物体蒙上一层蓝色。

     达·芬奇称这一发现为“空气透视”或“色彩透视”。根据达·芬奇对透视的解释,一共有三种自然透视法。第一种为“线性透视”,物体距离越远,其体积越小;第二种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物体距离越远,物体的光泽越模糊;第三种为“隐没透视”(隐形透视),物体距离越远,外形的清晰程度越低。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作品中的另外一个细节,即天使的姿势并不是静态的,翻领上的褶皱赋予天使的姿态一种动态美。空气透视法和简单的服装饰品等细腻的细节使第二幅《岩间圣母》中的天使形象越发靠近《费隆妮叶夫人》,后者也许是达·芬奇笔下最美丽的一幅肖像画了,画中人物的衣饰是达·芬奇绘画中最精致的服饰之一,绘画技巧具有佛罗伦萨画派的特点,这幅画也许为第二幅《岩间圣母》中的天使形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费隆妮叶夫人》代表了达·芬奇15世纪80年代肖像画的成就。这幅画是卢多维科·斯福尔扎于1489年至1490年委托达·芬奇创作的肖像画,诗人贝林奇奥尼曾写下一首十四行诗来赞美这幅肖像画。肖像画中人物的上半身微微扭转,与《抱银鼠的女人》中的人物形象相比,处理方式更加成熟。达·芬奇并没有强调人物转身的姿势,而是运用3/4正面胸像的构图,使画中的人物看似庄重又不失柔和。洁白的光线照亮了女子的眼瞳,一个高贵富有的女子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论古今,许多学者都错误地认为《费隆妮叶夫人》是达·芬奇艺术生涯中的一次倒退,画中出现的栏杆十分不合时宜。这极有可能是达·芬奇从安东内洛·达·梅西纳的作品《戴荆冠耶稣像》中借鉴的灵感。安东内洛为这一主题创作了多个版本的肖像画,他并不是一位无名画家,曾拒绝成为宫廷画师。

     布拉曼蒂诺的作品《圣母怜子》中也出现了同样的情景,这幅作品原本位于米兰圣塞波尔克罗墓园教堂中,不过损坏严重,目前收藏于安布罗西亚纳画廊。

     如果说达·芬奇这样做是为了使画面看起来更广阔深邃,同时运用不同的阴影渐变体现《费隆妮叶夫人》中女子脖颈和胸部的层次感,运用刀一般利落的光线使女子下颚也粘上一抹红色(正如其所穿着的红色服饰),从而让女子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迷人感,那么布拉曼蒂诺则是用这样的方式将安东内洛作品中矫揉造作的痛苦转化为哀婉动人的悲伤。

     摘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

    

    辉煌的艺术

     〔意大利〕斯特凡诺·祖菲 主编

     〔意大利〕朱塞佩·卡普廖蒂 等 著

     王越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研究深刻,涉猎广泛,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印象派到先锋派、从摄影到电影、从启蒙开化到宗教改革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艺术变迁。各册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通过权威的评论与解说,详述引人入胜的艺术瑰宝,勾勒出相应时期与流派的艺术发展过程。丛书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西方艺术史概览,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艺术。

     ★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为“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通过精美插图展示和权威评论与解说,使读者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的发展和概况有所了解。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发展盛况,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及艺术作品有所了解,并能够同时了解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涉及大量文学、历史、艺术知识,内容丰富,适合有一定知识积累的读者和文史爱好者。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结构清晰,穿插有佳作赏析、人物简介、技法与材料、概述等板块。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一书双封设计,裸脊锁线装订,人性化的装帧设计,提升阅读舒适感。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一书从细节入手,全面深入解读艺术作品,200余幅高清大图,展示艺术之美,欣赏引人入胜的艺术瑰宝。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斯特凡诺·祖菲(Stefano Zuffi),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者,曾任编辑与学术顾问等职,同时参与文化杂志、电台节目与纪录片的制作。先后出版著作六十余本,参与编写包括“天才艺术家系列”“西方美术家辞典”系列以及《古罗马艺术》等多部著作。尤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有大量畅销作品。

     本册作者朱塞佩·卡普廖蒂等皆为意大利艺术及艺术史类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曾参与出版多部艺术类著作。

     译者简介

     王越,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意大利语专业,曾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欧洲语言文学专业,期间曾赴意大利帕维亚大学交流学习。曾参与意大利驻广州总领馆“意大利建筑金奖”系列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本书属于“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发展盛况,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及艺术作品有所了解,并能够同时了解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