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
2023/1/21 22:00:00 中国好文字

    

     “廿七、廿八活急杀,廿九、三十勿有拉(作者家乡话,意即不在这儿,不在家),初一、初二扮睹客,你没铜钱我有拉(作者家乡话,意即我这儿有)。”这是石门湾人形容某些债户的歌。年中拖欠的债,年底要来讨,所以到了廿七、廿八,便活急杀。到了廿九、三十,有的人逃往别处去避债,故曰勿有拉。但是有些人有钱不肯还债,要留着新年里自用。一到元旦,照例不准讨债,他便好公然地扮睹客,而且慷慨得很了。我家没有这种情形,但是总有人来借掇,也很受累。况且家事也忙得很:要掸灰尘,要祭祖宗,要送年礼。倘是月小,更加忙迫了。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这叫作“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巴是屁股,你过去一年中所说的不祥的话,例如“要死”之类,都等于放屁。但是人都不愿被揩,尽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调皮,出其不意,突如其来,哪怕你极小心的人,也总会被揩。有时其人出前门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岂知他绕个圈子,悄悄地从后门进来,终于被揩了去。此时笑声、喊声充满了一堂。过年的欢乐空气更加浓重了。

     于是陈妈妈烧起火来放“泼留”。把糯米谷放进热镬子里,一只手用铲刀(指锅铲)搅拌,一只手用箬帽遮盖。那些糯谷受到热度,爆裂开来,若非用箬帽遮盖,势必纷纷落地,所以必须遮盖。放好之后,拿出来堆在桌子上,叫大家拣泼留。“泼留”两字应该怎样写,我实在想不出,这里不过照声音记录罢了。拣泼留,就是把砻糠拣出,剩下纯粹的泼留,新年里客人来拜年,请他吃糖汤,放些泼留。我们小孩子也参加拣泼留,但是一面拣,一面吃。一粒糯米放成蚕豆来大,像朵梅花,又香又热,滋味实在好极了。

     黄昏,渐渐有人提了灯笼来收账了。我们就忙着“吃串”。听来好像是“吃菜”。其实是把每一百铜钱的串头绳解下来,取出其中三四文,只剩九十六七文,或甚至九十二三文,当作一百文去还账。吃下来的“串”,归我们姐弟们作零用。我们用这些钱还账,但我们收来的账,也是吃过“串”的钱。店员经验丰富,一看就知道这是“九五串”,那是“九二串”的。你以伪来,我以伪去,大家不计较了。这里还得表明:那时没有钞票,只有银洋、铜板和铜钱。银洋一元等于三百个铜板,一个铜板等于十文铜钱。我那时母亲给我的零用钱,是每天一个铜板即十文铜钱。我用五文买一包花生,两文买两块油沸豆腐干,还有三文随意花用。

     街上提着灯笼讨账的,络绎不绝。直到天色将晓,还有人提着灯笼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这只灯笼是千万少不得的。提灯笼,表示还是大年夜,可以讨债;如果不提灯笼,那就是新年元旦,欠债的可以打你几记耳光,要你保他三年顺境。因为大年初一讨债是禁忌的。但这时候我家早已结账,关店,正在点起了香烛迎接灶君菩萨。此时通行吃接灶圆子。管账先生一面吃圆子,一面向我母亲报告账务。说到赢余,笑容满面。母亲照例额外送他十只银角子,给他“新年里吃青果茶”。他告别回去,我们也收拾,睡觉。但是睡不到二个钟头,又得起来,拜年的乡下客人已经来了。

     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而最热闹的是赌摊。原来从初一到初四,这四天是不禁赌的。掷骰子,推牌九,还有打宝,一堆一堆的人,个个兴致勃勃,连警察也参加在内。下午,农民大都回去了,街上较清,但赌摊还是闹热,有的通夜不收。

     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我父亲戴着红缨帽子,穿着外套,带着跟班出门。同时也有穿礼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留下一张红片子。父亲死后,母亲叫我也穿着礼服去拜年。我实在很不高兴。因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穿大礼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讥笑的,也有叹羡的,叫我非常难受。现在回想,母亲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举已废,还希望我将来也中个举人,重振家声,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个节日,因为这天晚上接财神。别的行事,如送灶、过年等,排场大小不定,有简单的,有丰盛的,都按家之有无。独有接财神,家家郑重其事,而且越是贫寒之家,排场越是体面。大约他们想:敬神丰盛,可以邀得神的恩宠,今后让他们发财。

     接财神的形式,大致和过年相似,两张桌子接长来,供设“六神牌”,外加财神像,点起大红烛。但不先行礼,先由父亲穿了大礼服,拿了一股香,到下西弄的财神堂前行礼,三跪九叩,然后拿了香回来,插在香炉中,算是接得财神回来了。于是大家行礼。这晚上金吾放夜,市中各店通夜开门,大家接财神。所以要买东西,哪怕后半夜,也可以买得。父亲这晚上兴致特别好,饮酒过半,叫把谭三姑娘送的大万花筒放起来。这万花筒果然很大,每个共有三套。一枝火树银花低了,就有另一枝继续升起来,凡三次。谭福山做得真巧。……我们放大万花筒时,为要尽量增大它的利用率,邀请所有的邻居都出来看。作者谭福山也被邀在内。大家闻得这大万花筒是他做的,都向他看。……

     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年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话:“拜年拜到正月半,烂溏鸡屎炒青菜。”我的父亲不爱吃肉,喜欢吃素,我们都看他样。所以我们家里,大年夜就烧好一大缸萝卜丝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来,放在锅子里一热,便是最好的饭菜。我至今还是忘不了这种好滋味。但叫家里人照烧起来,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

     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按作者家乡一带习惯,从浙东来到浙西,称为“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过年的笔记也就全部结束。

     摘自《丰子恺·我们一家》

    

    丰子恺 著/绘

     杨朝婴 宋雪君 杨子耘 编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再耀眼的星也有回程的轨道,再卓越的人也有牵系的故土、慰心的亲情。

     丰子恺的“我们一家”故事由石门湾出发,经缘缘堂迭起,在日月楼延续辗转与安定之间,书写一个平凡家庭不平凡的百味生活和有情人生

     四十篇随笔式散文,呈现丰子恺成长之路,为人子至为人父的人生“升级”之路:感怀人生摇荡,眷恋故土故人,趣谈儿时生活,速写亲友小像,回忆学画往事,漫谈求学旅程,养娃、带娃、教娃、哄娃,记录“兼母的父”的日常……

     百幅有关家人的谐趣漫画,儿女情长,舐犊情深:记事,意味隽永,记人,童真童趣,纵使生活吻之以痛,丰子恺的笔墨间依然是积极而温慈的,跃然纸上的,依然是可爱之人、可爱之物。他以孩童般纯净污垢的心眼看世界,世事尽管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以有情的心,读世界的美,绘出心底的爱。

     百幅家庭珍贵影像,配以子女儿孙口述式追忆,真挚可感:随笔、漫画、影像、口述彼此相映成趣。随笔是漫画的原型,漫画赋予随笔以生动,影像对接随笔和漫画中的现实人生,口述文字使得人物形象更饱满。四者互为补充,构筑别样的阅读体验。

     由丰子恺外孙杨子耘先生审定并作序,选篇精优,版本权威。创新穿插式排版,打造全新的阅读视角和多样化阅读模式,推陈出新。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桐乡人。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去日本。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从事音乐和美术教学。五四运动后,即进行漫画创作,画作造型简括,画风朴实。擅散文和诗词,隽永疏朗,别有一体。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丰子恺有关其家庭和家人的文集。在这本书里,丰子恺暂时卸下“一代大师”的荣耀和光环,回归朴质平凡的家庭生活。丰子恺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幼年为子,青年为父,晚年乐享天伦,经历平凡家庭同样的幸福和烦恼,感受家人之间的亲情关怀。“我的父辈”记叙了丰子恺父母一辈的故事,“丰姓只此一家”是他对儿时光阴以及同辈亲友轶事的追忆,“我的孩子们”记录了他陪伴儿女及孙辈成长的点滴。

     书中插入丰子恺为孩子们绘制的漫画,孩子生活中的点滴和瞬间被定格,妙趣横生;结合家人不同时期的珍贵老照片,如数家珍;再穿插其子女亲眷口述式的追忆,真挚可感,从中可见丰子恺对家人的笃厚深情,以及对子女儿孙细腻而深沉的爱。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