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博斯不仅是一个喜欢描绘怪诞风格的画家,更是佛兰德斯这片土地的歌者
2023/1/29 23:24:11 中国好文字

    

     《干草车三联画》,耶罗尼米斯·博斯,1500

     正如15世纪的凡·艾克一样,16世纪“哈布斯堡风格”的代表人物为耶罗尼米斯·博斯。耶罗尼米斯·博斯原名耶罗尼米斯·凡·阿肯,出生在一个画家世家,他的艺术生涯几乎都是在波伊-勒-达克,也就是斯海尔托亨博斯开展的。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政治精英阶层会定期举办圣母兄弟会集会。1481年,金羊毛骑士团就曾在这里举办了一场非常重要的集会。同时期,博斯迎娶了一位城中贵族阶级的女士——阿莱·凡·德·梅文,他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经常往来于圣母兄弟会,1488年成为兄弟会陪审团的成员。从90年代起,许多圣·让大教堂的创作委托纷至沓来,其中就包括现藏于马德里加迪亚诺博物馆中的《荒野中的施洗约翰》,以及现藏于柏林画廊中的《帕特莫斯的圣约翰》。《帕特莫斯的圣约翰》由两侧的画作和祭坛装饰共同构成,乌得勒支的阿德里安·凡·维塞尔负责作品的雕塑工作。博斯的画作在布鲁塞尔非常有名,许多贵族都争相购买博斯的画作,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出生城市——“博斯”的名字作为自己的艺名进行创作。据说,博斯的三联画《干草车三联画》是为迪亚哥·德·格瓦拉所作,不过如今原本已经丢失,我们只能从普拉多博物馆那幅复制品中感受原画的风采。在三联画双翼外侧的画板中,博斯描绘了一位流浪者的形象,他在人生的暮年里受到了不同的威胁,象征着个人在这片土地上徒劳的徘徊和漂泊。

     博斯在三联画《干草车三联画》双翼内侧画板中再现了传统的“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以此谈论“世界的虚无”这个完全非宗教的主题。《干草车三联画》揭示了人性的悲惨,画中的人在进入地狱和死亡之前,不可救药地追逐着生机勃勃的天堂,在贫瘠的土地上相互撕扯,只为爬上一个古旧的小车,去争抢几株干枯的麦秸。在1500年之后创作的一幅三联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悲观主义的基调。这幅画最初有可能是为某个皇室成员创作的,但我们却无法得知他的姓名及相关信息。在三联画的背面,博斯再次描绘了一个流浪汉的形象(现藏于鹿特丹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三联画的正面则表现了“七宗罪”的主题(分别存放于巴黎卢浮宫、纽黑文耶鲁大学美术馆与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内)。

     耶罗尼米斯·博斯的名号因为他那光怪陆离的创造而为世人所知,并在现藏于威尼斯的三幅画、鹿特丹的《圣克里斯托弗》,还有里斯本的《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展露无疑。1504年9月,在“美男子”腓力一世和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波伊-勒-达克停留的八年时间里,博斯受委托创作“高九英尺、长十一英尺的巨幅画作,其中要展现‘上帝的审判’这一主题,即包含天堂和地狱”,据推断,这幅画应该是现藏于维也纳美术学院的三联画。这组三联画背面的人物形象包括圣约翰,卡斯蒂利亚的守护神,以及佛兰德斯的守护神圣巴冯,而三联画的正面则描绘了非典型的“最后的审判”。三联画的左翼画板则展现了失乐园的场景,在右翼和中翼则描绘了人间地狱的场景。从风格层面上来说,这组画标志着画家艺术生涯的决定性转折点,在此之后便是博斯的艺术后期阶段(大约在1505年至1510年),他的绘画手法变得更为细腻。在这一阶段,他创作了如现藏于根特的《苦路》、现藏于伦敦的《加戴荆冠》,以及三联画《人间乐园》。《人间乐园》有可能是博斯在1504年装饰拿骚的亨利三世位于布鲁塞尔的宫殿时创作的杰作,符合伊壁鸠鲁主义的风格。在《人间乐园》中,博斯描绘了原罪之前的世界,这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主题。1516年,耶罗尼米斯·博斯不幸逝世,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众多的合作者中有“布鲁日最后的审判大师”(也许是画家的侄子安东尼斯·凡·阿肯),以及《圣日耳曼莱昂的江湖骗子》的画家,据考证应该是画家吉利斯·潘得尔。

     似乎博斯在创作现藏于普拉多博物馆内的《三博士来拜》,还有现藏于鹿特丹的纯灰色画《大洪水》之时,开始逐渐放慢自己的创作速度,以便更好地集中于绘画的运思上,成了一名真正的画室管理者。博斯晚期创作的画作非常精细,受到了收藏家们极高的评价。画中的形体界限分明,运用了明暗法、柔和细腻的晕线创造出细腻的作品。其中,创作于1505年至1506年间的画作《树木有耳、土地有眼》是一幅充满“哈布斯堡风格”的典型画作。博斯在画中描绘了猫头鹰的形象,树林之中隐藏着耳朵,而大地之上又遍布“眼睛”。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幅画充满了拉丁风格,虽然与莱昂纳多·达·芬奇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但却表现出了画作的独创性:“那些总是重复他人主题却没有独创性的画家都是不幸的人!”

     在博斯的画作《猫头鹰巢穴》中,展现了夜间活动的鸟和白天活动的鸟之间的战争(也许影射了发生在1507—1508年对抗海尔德兰公国的战争)。此外,博斯在绘画生涯晚期(大约在1510—1516年间)创作了许多关于“树人”形象的画作,他早在《人间乐园》中描绘地狱的那一联中就描摹过这一形象。在画的正中央,博斯勾勒了一棵人形的树,为一些好色之人提供了庇护所,再次象征了肉欲的脆弱和人类自身命运的不确定性。

     博斯的画充满了13世纪末佛兰德斯袖珍画中的奇异瑰丽的元素,他不仅是一个喜欢描绘怪诞风格的画家,更是佛兰德斯这片土地的歌者,善于在画中运用民间的谚语。在博斯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古代尼德兰地区的“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与那些意大利化的画家相比,他的画也受到了当时贵族的欢迎,展现了“哈布斯堡风格”的独特魅力。

     1517年,红衣主教路易吉·达拉哥纳参观了布鲁塞尔的拿骚宫殿,他注意到在雨果·凡·德古斯的一幅宗教画作和三联画《人间乐园》的旁边,有一幅神话主题的画作《赫拉克勒斯与德伊阿妮拉》(现藏于伯明翰巴伯艺术学院)。这幅画是由扬·格萨尔特在1516年创作的。直到16世纪初,文化影响的潮流呈现从尼德兰到意大利单向输出的局面。但从这个时期开始,形势发生了逆转,意大利主义开始在勃艮第公爵腓力二世和奥地利的玛格丽特的宫廷中传播开来,“哈布斯堡风格”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意大利主义现象的开端是一些空前绝后的作品输入。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所雕刻的《圣母与圣子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1503年至1504年间,该作品由佛兰德斯的布料商人扬·莫斯可伦经由搜罗伦萨商人弗兰切斯科·德尔·普列赛之手购回。在1506年,《圣母与圣子像》被放置在布鲁日圣母教堂的祭坛内。据1503年至1532年间的记载,这一决定性的转折与扬·格萨尔特的创作密不可分。

     摘自《国际哥特式艺术》

    

     辉煌的艺术

     〔意大利〕斯特凡诺·祖菲 主编

     〔意大利〕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 等 著

     王越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研究深刻,涉猎广泛,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印象派到先锋派、从摄影到电影、从启蒙开化到宗教改革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艺术变迁。各册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通过权威的评论与解说,详述引人入胜的艺术瑰宝,勾勒出相应时期与流派的艺术发展过程。丛书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西方艺术史概览,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艺术。

     ★ 《国际哥特式艺术》为“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通过精美插图展示和权威评论与解说,使读者对国际哥特式艺术的发展和概况有所了解。 ★ 《国际哥特式艺术》展现了15世纪时,欧洲地区国际哥特式艺术的发展盛况,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及艺术作品有所了解。 ★ 《国际哥特式艺术》涉及大量文学、历史、艺术知识,内容丰富,适合有一定知识积累的读者和文史爱好者。 ★ 《国际哥特式艺术》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结构清晰,穿插有佳作赏析、人物简介、技法与材料、概述等板块。 ★ 《国际哥特式艺术》一书双封设计,裸脊锁线装订,人性化的装帧设计,提升阅读舒适感。 ★ 《国际哥特式艺术》一书从细节入手,全面深入解读艺术史及经典作品,100余幅高清大图,尽显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斯特凡诺·祖菲(Stefano Zuffi),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者,曾任编辑与学术顾问等职,同时参与文化杂志、电台节目与纪录片的制作。先后出版著作六十余本,参与编写包括“天才艺术家系列”“西方美术家辞典”系列以及《古罗马艺术》等多部著作。尤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有大量畅销作品。

     本册作者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等皆为意大利艺术及艺术史类专家、学者及研究者,曾参与出版多部艺术类著作。

     译者简介

     王越,北京语言大学欧洲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曾参与意大利驻广州总领馆“意大利建筑金奖”系列宣传资料的翻译工作。

     内容简介

     15世纪,国际哥特式艺术风格盛行于欧洲大陆。受其影响之下,欧洲各国的绘画、雕刻、建筑、工艺装饰等艺术形式纷纷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采,如扬·凡·艾克、詹蒂莱·达法布里亚诺、佩德罗·贝鲁格特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也登上了自己的艺术舞台,为世人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本书以通俗详尽的语言与高清详实的图片,与读者一起欣赏文艺复兴前夜时的艺术星空。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