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大众狂欢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最为期盼的良辰,“圆子”是这场盛会的重要角色
2023/2/5 22:00:00 中国好文字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杯盘碗盏溢诗情:宋代诗词里的饮食》

     诗在远方,诗也在厨房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圆子,宋代上元节的一种时令食品,诗人周必大作《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诗云: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汤官,专门负责安排皇帝面食的官,而且主要是管面片汤之类的,早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就有“汤官”这个职位了。在宫廷御膳房里还是按往年的惯例做片儿汤,普通人家的做饭丫头却把元宵节的饭食做出了新花样。打开锅盖,看到的好比是沉沉乌云中的星光点点,闪闪烁烁,银白的珠子在浑汤里上下浮沉,这真是值得记载下来的一件大事。

     周必大咏赞的“圆子”,就是后代所说的“元宵”“汤圆”,《岁时杂记》卷十一:“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在锅里的水沸腾之后投入,生的圆子沉在水底,煮熟后浮上水面,时间久了,又在锅里半沉半浮,所以,宋代人又叫“浮圆子”。宋代的元宵大多是实心的,无馅,人们常把元宵与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放在一起煮。赵师侠《南乡子·尹先之索净圆子词》:

     元夜景尤殊。万斛金莲照九衢。?拍豉汤都卖得,争如。甘露杯中万颗珠。应是著功夫。脑麝浓薰费小厨。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要底圆儿糖上浮。

     正月十五的夜晚,千万盏花灯照得大街上如同白昼。各种各样的吃食在叫卖,有煎肉排,有烤肉串,还有热气腾腾的鲜辣汤。可是,哪里比得上那一碗甜如甘露的银珠子!这种吃食,做起来很费功夫。这般馨香,像是用龙脑和麝香浓浓熏过。不像是七夕巧果那样,外面浇了一层蜂蜡,只能看,不能吃。知道吗,圆圆的白珠子,是浮在糖羹上面的。正月十五的天气往往还是很冷的,料峭寒夜里,一碗热乎乎、甜丝丝的圆子,吃起来又香又甜,浑身都暖和。正如史浩《人月圆·咏圆子》所描绘的:“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

     煮熟的“圆子”,光滑圆润,玲珑剔透,如同珍珠。朱淑真曾这样赞美: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圆子》)

     王千秋《鹧鸪天·圆子》赞曰:

     翠勺银锅飨夜游。万灯初上月当楼。溶溶琥珀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香入手,暖生瓯。依然京国旧风流。翠娥且放杯行缓,甘味虽浓欲少留。

     圆子的卖家,用的餐具就很美:翠绿色的勺子、银色的锅,在华灯初放、明月高挂的时候,诱人享受美味。浓稠的糖羹有着琥珀的质感,从汤匙流到嘴里,亮灿灿的圆子如珍珠般浮在碗里。接过碗,就接过来一捧香气;端着碗,就捧着一团温暖。品尝圆子时,就回忆起往年的歌舞升平,就会有浪漫的情怀。

     元宵节,是一个大众狂欢的日子。入夜,无论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赏灯、玩乐。这个夜晚,美景当前,注定也成了青年男女最为期盼、最为惬意的良辰。而“圆子”,是这场盛会的重要角色。一边是“流苏垂盖宝灯围”,一边是“小铛烹玉鼓声随”(王千秋《浣溪沙》);一边是“星通河汉上”,一边是“珠乱里闾间”(梅尧臣《元夕同次道中道平叔如晦赋诗得闲字》)。史浩的《粉蝶儿·咏圆子》词描绘:

     玉屑轻盈,鲛绡霎时铺遍。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然,汤初滚、尽浮锅面。歌楼酒垆,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得见。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几碗。浪儿门,得我这些方便。

     街市上,卖汤圆的生意非常好,这个卖圆子的小哥,今晚真是饱看美女,大过眼瘾。为了见到意中人,小哥都顾不得成本了!

     陈世崇《元夕八首》之一云:

     麝圆?拍澄沙团,馉饳糖霜乳橘盘。蕉叶柿花宜利少,叫声浑杂市声欢。

     这首诗写的是豆沙馅儿“圆子”,表明宋代就有了包馅儿的圆子,也就是《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说到的“乳糖圆子”。宋代张镃有一首题为《谢岂庵饷澄粉圆子》的长诗,描写的“澄粉”,是将加工过的面粉,用水漂洗过后,把面粉里的粉筋与其他物质分离出来,粉筋成面筋,剩下的就是澄面。诗人极力盛赞友人馈赠的圆子,把圆子比喻为名贵的“合浦”宝珠、魏珠。合浦珠,又称南珠;魏珠,古人推崇的明珠。“荒寒海际人罕见,第取服用充珍娱。”这么难得的圆子,现在友人让自己可以随时吃到,太难得。这种圆子做工精致,“细淘琼粉滴成泥,幻出匀圆乃无异”。就是油炸的餦餭也比不上它的美味。全诗用大惊小怪的写法,简直把澄粉圆子夸上了天。

     杨万里还吃过另外一种圆子。他有一首诗,题为《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福祸,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诗里提到一种民俗事象,就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做米粉圆子时,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写在纸条上包进去,用来占卜接下来的一年运气如何,诗云:

     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复作儿嬉。不愿著脚金华殿,不愿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诗,但得长年饱吃饭。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

     小儿女各有各的心事,儿子祈祷自己能早点做官,女儿祈祷蚕事一切如愿。理智清醒的父亲以往都笑话儿子太傻了,此时却不忍扫了孩子的兴致,也跟着逢场作戏。父亲的愿望不是想在朝廷做大官,也不是想要住上华美的居室,只希望能够平平安安,一年到头全家能吃饱肚子。心里明明知道这种占卜未必能够成真,但醉醺醺的时候得到了吉祥的卜辞,还是开心得像是癫狂。这种圆子的滋味,全在圆子以外。

     窗外热热闹闹,笑盈盈乐翻天,窗内热气腾腾,香喷喷甜蜜蜜!

     摘自《杯盘碗盏溢诗情:宋代诗词里的饮食》

    

     韩希明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凤凰壹力

     有诗情,有诗意,

     寻常饭菜也能隆重热烈,

     也能让人历久不忘

     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陆游、杨万里……他们大多用诗词记录了自己最平常的饭菜。他们把饥寒交迫的生活窘境,转换成了饭香菜美、有温度的诗意仙境。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宋代,文学史上诗词发展的高峰也在宋朝。

     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杨万里等等,不仅为宋代诗词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用诗词描绘、记录了宋代饮食文化的发展风貌。

     本书记载了宋代48个饮食品种,引用600多位诗人的2000多首诗词加以解说和品析,配以相关有趣的故事,引导读者尽享宋代饮食的诗意内涵,让读者品读宋代饮食诗词的同时领略宋代饮食的美妙。

     作者简介

     韩希明,生于1958年,江苏武进人,古代文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家报刊的专栏撰稿人。从事古代文学、中国民俗教学与研究三十多年。已出版《阅微草堂笔记》(全注全译)等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宋代出现了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诗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描绘、记录了宋代饮食文化的发展风貌。本书将饮食文化与诗词欣赏相结合,以诗词解说和品析宋代饮食品种,并穿插有趣的故事,引导读者发现宋代饮食中的诗意内涵。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