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孟子和荀子同样主张仁义,但是他们的观点却不同
2023/2/18 23:01:41 中国好文字

作者:不管是统治还是被统治,反正都是人做的事情。所以要想弄清楚天下混乱的原因,不去讨论人类本性是不行的。如《墨子·所染》里面,墨子看到给丝线染色的人,如此感叹:“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染色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
墨子认为人之本性受环境的影响。世上之人都喜欢好的环境,但是孔子却说了这样的话:“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性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在我看来,古人们的话语都十分模糊不清,他们并没有说出判断本性善恶的标准。那么人类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韩非子或是孟子都认为应根据人类本性来施行政策。本章中,荀子也会参与进来,虽然他也主张仁义,但是和孟子的观点却不太相同。
孟子的性善说 VS 荀子的性恶说
作者:首先从孟子开始。您如何看待人类的本性呢?有先天的因素吗?
孟子:吾敢断言,人的本性确实是善的呀!人都有不忍让别人受苦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圣贤正因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有了不忍人之政治。如果带着这般心境来施政,天下的治理便会尽在掌握之中。我为什么会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这就好比,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掉进了水井里面,不管是谁都会有恻隐之心——受惊并觉得小孩可怜的心情吧。而产生恻隐之心并不是因为想和小孩的父母拉关系;自己救了小孩也不是想听到乡党朋友的赞扬,更不是讨厌因为没救小孩会听到的批评话语。
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辞让之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作者:您的意思是,如果反过来说,善便是人类的本性吧?荀子,您是怎么看待人类本性的呢?
荀子:人的本性是恶,善只是人为的掩饰。(人之性恶,其善者为伪也。)人一生下来就贪图利益,因循着这种本性,争夺便产生了,辞让之心变得不复存在;人一生下来就互相嫉妒和仇恨对方,因循着这种本性,互相残害,忠诚信义变得不复存在。所以,人一定要在接受“师法之化”和“礼仪之道”之后,方才能够行为端正。这个道理就好比,弯曲的木材只有通过工具在火上加热才能使其矫正,迟钝的金属器具只有通过打磨才会变得锋利。
孟子说,人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他们本性是善的(人之学者,其性善),而在我看来,却并非如此。这种说法便是不了解人类的本性,也不了解人类先天和后天的差别呀。所谓本性,是人一生下来便拥有的,这是后天学习不来的,也不是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所谓礼仪,是圣人所制定,通过学习熟练,便能够做到的。所谓人类本性,说的就是眼睛可以看东西、耳朵可以听东西。没有眼睛不能看,没有耳朵不能听,看和听并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学会的。
肚子饿了要吃东西,这是本性;想把吃的献给长辈而自己不吃,这是后天的善。弟弟对哥哥谦让,儿子对父亲孝敬,父亲为了孩子吃苦,哥哥为了弟弟吃苦,这些虽然都违背了人的本性,但是却是习得礼仪的结果。
摘自《春秋战国·第六卷·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韩国〕孔元国 著喻显龙 译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外国人眼中的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治国之道的碰撞
统治基础的争论
法治与“秩序、经济、战争”
墨子与荀子的礼仪之争
庄子——呼喊绝对的生命与平等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哲人时代。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无法回避现实的哲人们游走于天下。这些思想家群体被叫作“诸子百家”。他们各自想着平定乱世的问题,昼夜苦思冥想:“到底如何平定这一混乱的局面?是回到过去呢,还是找寻一条新路?”
★ 本书主要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关于治国之道的观点碰撞。
★ 本书采取主持问答的方式,仿佛穿越时空,试图通过诸子百家的争论得出一个能看清和理解当今世界的契机和启示。
★ 作者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从治乱之道谈到统治之道,从统治之道又展开对人性善恶的探讨。
★ 作者孔元国是韩国专门研究春秋战国史的历史学专家,曾参与出版多部历史学著作。
★ 精装双封,双色印刷,印刷精良,装帧精美。
丛书简介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系列丛书以更为宏观、更为系统的视角来叙述春秋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巨变与战争不断的时期,出生并活跃于这种乱世的各种类型的人物所上演的剧情是本系列丛书不可或缺的主题,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来揭示春秋战国时代真正的历史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春秋战国”系列第六卷,主要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关于治国之道的观点碰撞,作者采取了主持问答的方式,仿佛穿越时空,召集各方名士在一起论道比剑,而这其中的主要参与人物是儒家的孟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和道家的庄子。当然,作者还引用了孔子、商鞅、管仲等人的言论。最具特点的是,作者采取了柏拉图的观点,以与中国的诸子百家进行对比说明。全书从治乱之道谈到统治之道,从统治之道又展开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作者试图通过诸子百家的争论得出一个能看清和理解当今世界的契机和启示。
作者简介
孔元国,毕业于首尔大学东方历史系,并在该大学国际研究生院继续攻读中国地方学,目前正投身于中国历史研究和《欧亚大陆神话大典》的编撰工作中。著有《人物志》《鬼谷子》《欧亚大陆神话纪行》等。
译者简介
喻显龙,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博士,主攻朝鲜半岛历史和国际关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