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当人们想了解人和社会时,机械论科学就失灵了
2023/3/25 22:32:58 中国好文字

此书不是在传统科学范畴之内探讨问题,相反,它是对传统科学的批判,包括批判其理论依据、未经证实的信条以及某些想当然的定义、公理和概念。本书将科学视为诸多哲学中的知识哲学加以考察。它拒斥那种未经证实的传统理念,即认为传统科学是获取知识的途径,甚至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在我看来,这种传统观点不论是从哲学、历史学还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看都是幼稚的。作为一种哲学教条,传统科学带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它是西方的而不是普世的。科学是某一时间和地点的产物,它并非经久不衰、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传统科学对此却浑然不觉。传统科学不仅与时间、地点和地域文化有关,它的产生也与人格学相关,因此我认为,它只是极其狭隘地反映了基于安全需求的、谨慎偏执的世界观,而不是反映了一种更加成熟、全面且人性化的人生观。这些缺陷在心理学领域显得极为严重,因为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认识人及其行为和工作。尽管许多科学家都规避了这些误区,并且大量著述以证实他们提出的一种更加宽泛的科学观——科学不仅是指那些通过严谨方法获得的知识,而是所有知识的代名词——但这些著作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正如库恩所言,“常规科学”不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巨人——科学范式的创建者、发明家及革命家——所创立的,恰恰相反,它是由大多数的“普通科学家”所建立的,他们就像不起眼的海洋生物,共同堆起了一座珊瑚礁。因此,科学主要意味着耐心、谨慎、细致、循序渐进以及避免错误的艺术,而不是勇往直前、大胆创新、孤注一掷和全力以赴。或者换句话说,在我看来,机械化、非人性化的传统科学观就是更宏观、更宽泛的机械化以及非人性化世界观的局部体现或局部表达。但在21世纪,尤其是近一二十年里,一种对立的哲学思潮发展迅猛,与此同时,对机械化、非人性化的人性观以及世界观的反拨方兴未艾。这一思潮可以称为对人类能力、需求以及愿景的重新发现。这些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价值观正逐步被纳入政治、工业、宗教以及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我不妨这样表述:虽然将行星、岩石和动物非人性化是有必要的,也不无裨益,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没有必要一味地将人类非人性化,并否认人类的目的性。然而马特森指出,在非人性化和客观科学领域内正在发生某种程度的重新人性化现象。这一变化正是更为宽泛、更加包容的“人本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而且目前这两大哲学趋向——机械主义和人本主义,就像人类社会的两党制一样普遍存在。我致力于使科学与知识(但最主要是心理学知识)重新人性化。我认为,我的努力正是这一宏观社会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这无疑是符合时代精神的,正如贝塔朗菲1949年所说(7,202):
科学的演变并不是在知识真空中的运动,而是历史进程的表现和动力。我们已经看到,机械论观点是如何投射到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如严格的因果关系、自然事件的累加性和偶发性、现实世界终极元素的孤立性,这些观点不仅支配着物理学理论,还支配着生物学的分析观、累加观和机械理论观,古典心理学的原子论以及社会学的“个人与集体的对立”(helium omnium contra omnes)。认为生物只是机器,技术统治现代世界以及人类走向机械化,这些观点不过是物理学机械论的延伸和实际应用。而科学的近期演变标志着知识结构的整体变化,它足以和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相媲美。
或者,我也可以引用自己(1943)的一段话(38,23):……搜集(心理学中的)基本数据这一过程本身就反映了一整套世界观,一种科学哲学观,即假定世界是原子论的,任何复杂事物都是由简单元素构成的。这样一来,这类科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所谓的复杂事物还原为所谓的简单事物。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这项任务在任何其他科学领域内都无往而不利,但在心理学领域却效果不彰。这一结论揭示了整个还原过程的基本理论性质。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将事物逐步还原的尝试并不代表科学的本质属性。现在我们有理由怀疑,这只是反映或影射了原子论和机械论世界观。因此,抨击还原过程并不代表一概抨击科学,而只是反对人们面对科学的一种可能的态度。
在这篇论文中,我还写道(p.60):
这种人为的抽象习惯或使用简化因素的习惯因行之有效而变得根深蒂固,以至于如果有人质疑这些习惯在经验上和现象上的有效性,对此习以为常的人往往会感到诧异。他们一步步地让自己坚信,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同时他们发现自己很容易忽略这一事实,即这种人为的抽象尽管十分有用,但仍是人为的、约定俗成的、假设性的——简言之,这个世界本是相互联系且运动不止的,而这种人为抽象是一种强加于这一世界之上的人造体系。当这些关于世界的独特假设能带来公认的便利之时,才有权利公然违背常识。当它们无法提供便利,甚至成为阻碍的时候,就必须加以摒弃。一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观察世界,却不去探求真相,是十分危险的。说得更直白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子论数学或逻辑学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对世界做出的任何描述,心理学家都可以以与自身的目的不符为由而加以拒绝。很显然,方法论者有必要着手建立一套逻辑和数学体系,以便更好地与现代科学观念中的世界保持协调一致。
据我所知,传统科学的缺陷在心理学和民族学这两个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实际上,当人们想了解的是人和社会时,机械论科学就失灵了。无论如何,本书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力图扩充科学概念,使科学能更好地研究人,尤其是全面发展、人性丰满的人。我无意引发科学的分裂,用所谓“正确”的观点去抨击“错误”的观点,也无意排除什么。本书提出的普遍科学和普遍心理学的概念也包含机械主义科学。我认为机械主义(心理学上称为行为主义)并非不正确,只是这种观点过于局限和狭隘,不能用来解释全面的、总体的哲学。世界观的这种变化要求人们如何改变对科学的态度呢?这些改变从何而来?它们为何能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什么机械化、非人性化的科学模式逐渐让位于以人为中心的科学范式?我个人也经历了科学世界观的这一冲突,最早表现为我同时面对着两种互不相关的心理学。在我埋头实验室的实验主义生涯中,我对正统科学的传统不仅欣然接受、适应良好,而且能将其吸收。事实上,正是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的乐观信条(见1925年《心理月刊》)引领我和其他很多人踏入了心理学领域。他的纲领性著作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光明道路。我欢欣鼓舞,认为这必然会带来进步。真正的科学心理学有可能存在,它严谨可靠,能够从一种必然不可逆转地稳步推进到另一种必然。它提供了一种有望解决所有问题的技术(条件作用),以及一种极具说服力且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哲学(实证主义、客观主义),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但是,作为一名精神治疗医师、精神分析师、父亲、老师和人格研究人员——换言之,当我面对完整的人时——“科学心理学”则逐渐显得毫无用处。我发现,在这个研究各色人等的领域中,“精神动力学”,尤其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学,以及那些当时看来明显不“科学”的心理学,反而能提供更加重要的养分。
摘自《科学心理学》

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美国〕亚伯拉罕·H. 马斯洛 著赵巍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凤凰壹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成名作《动机与人格》续篇
将人的本性和价值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 亚伯拉罕·H. 马斯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者,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心理学作品,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更是我们深入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经典读物。
※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不道德地利用科学技术会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马斯洛认为科学无法帮助人们在善恶之中做出选择,主张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
※ 本书属于“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中的一册,本系列丛书选取马斯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四部作品,全新译本,装帧精致。
传统科学具有局限性:
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
传统科学的后果:
马斯洛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科学的非道德技术化会给人类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
马斯洛的主张:
整合成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理论:科学研究不能排斥价值,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即科学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
最终结果:
增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改进科学),把内在世界的知识纳入科学范畴(拓展科学)。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H. 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代表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译者简介
赵巍,女,翻译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教授,《国际翻译与应用语言学期刊》主编。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马斯洛讨论了传统科学的局限性,即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而科学的非道德技术化会给人类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他主张科学不能排斥价值,将价值研究转向人性内部,即科学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与理想。这一思想使得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扩展了科学研究的范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