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心理学家必须将理想与现实、优心态与现存态、永恒与短暂、目的与手段相结合
2023/4/15 22:13:16 中国好文字

    

     为此书命名,颇费了一番工夫。虽然“心理健康”这一提法仍然十分必要,但其内在的一些缺陷,与本书多处提及的科学理念相抵牾。萨斯(Szasz,160a)及存在主义心理学家(110,111)最近开始使用的“心理疾病”一词也存在相同问题。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些规范性术语,而且为了启发大家的思考,在本书中,我们还必须使用这些词语,但相信十年之后这些术语将会被淘汰。

     更恰当的术语是“自我实现”,我就一直在使用这个术语。该词强调“充分人性化”,即人类生物特性的充分发展。这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实践中)常规状态,而不是某时某地才存在的状态。换言之,这种状态应相对独立于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这种状态与个人的生物先天特性相统一,而“健康”“疾病”这样的术语,往往强调个人需求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相统一。此术语还具备可验证及可操作的内涵。

     尽管如此,“自我实现”这一术语除了念起来有些笨拙外,还导致了以下诸多所料不及的误解:(a)强调自利而非利他;(b)忽略对人生职责和任务的付出;(c)忽略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个人成就不再依赖于“良好的社会支持”;(d)忽略非人类现实及其内在魅力和兴趣的需求特征;(e)忽略无我和自我的超越体验;(f)强调主动作为,轻视被动接受,是其暗含的意思。该术语的确造成了上述误解,尽管我一直不遗余力地指出,实证研究证明自我实现者是利他主义者,是有奉献精神的人,是自我超越者,是社交活跃分子,等等(97,第十四章)。

     尽管我对“自我”这个词进行了重新定义,并进行了实证描述,但人们还是因为语言习惯,一听到这个词便自动将其与“自私”联系起来。更令人沮丧的是,一些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70,134,157a)一直认为,我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实证描述完全是凭空捏造的,而不是基于真实的观察。

     “充分人性化”或许能避免上述误解,而“人性化消减或不足”是比“疾病”以及“神经症”“精神病”“心理变态”更准确的表述。至少,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中,使用“充分人性化”“人性化消减或不足”会更好;如果说这些新的提法对心理治疗无所助益的话。

     本书中使用的“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是更好的选择,尽管现在还没被广泛使用。这是个遗憾,因为后面我们会谈到,存在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以及匮乏心理学有着很大差异。我相信,心理学家必须将存在心理学与匮乏心理学结合起来,也就是将完美与不完美、理想与现实、优心态与现存态、永恒与短暂、目的与手段相结合。

     本书是我1954年发表的《动机与人格》一书的续篇。和该书一样,本书也是由不同时期完成的研究论文集结而成。这本书是一个引子,希望未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基于实证研究、全面系统、包含人性深度和高度的普通心理和哲学体系。本书最后一章是该体系的大致纲要,是通向该体系的桥梁。本书首次尝试将“健康及成长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分析动力学”统一起来,将分析与整体、身心待合与身心合一、善与恶、正与负统一起来。换言之,本书拟在普通心理分析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实证基础上,构建优心态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元动机心理学的上层建筑,以突破两大心理学体系的局限。

     摘自《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美国〕亚伯拉罕·H. 马斯洛 著朱海燕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凤凰壹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成名作《动机与人格》续篇

     探讨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理论的心理学著作

     首次尝试将“健康及成长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分析动力学”统一,掀起一场心理学的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突破与扬弃,开辟了心理学的新方向。

     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石,这些思想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本书中,马斯洛对人的基本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等思想进行了阐释。这些思想从心理学上巩固了对人性的信念,强调了人的尊严。本书影响深远,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举足轻重,还被广泛应用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之中。

     亚伯拉罕·H. 马斯洛,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者,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心理学作品,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必读书目,更是我们深入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经典读物。

     本书由马斯洛的多篇演讲稿汇编而成,文字满怀激情、偏僻入里。本书属于“马斯洛心理学经典译丛”中的一册,本系列丛书选取马斯洛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四部作品,全新译本,装帧精致。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H. 马斯洛(1908—197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开创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曾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代表作有《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译者简介

     朱海燕,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担任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网站的翻译、编辑,并翻译出版过多部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亚伯拉罕·H. 马斯洛1954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14篇重要演讲稿、论文。马斯洛结合多年搜集的临床资料,探讨成长及自我实现理论,其中包括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防御与成长、认知需要与认知恐惧、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等对人类本质和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的概念,为促进、保持精神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文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