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系列研究报告之四:典型品种分析
2019/7/10 18:05:14Alex 中睿医药评论
目 录
1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和恩替卡韦分散片
1.1乙肝用药基本情况
1.2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的市场情况
1.3小结
2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厄贝沙坦
2.1降压药基本情况
2.2苯磺酸氨氯地平市场情况
2.3厄贝沙坦的市场情况
2.4小结
3瑞舒伐他汀钙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
3.1血脂异常基本情况
3.2降脂药分类及临床表现
3.3降脂药市场情况 7
3.4他汀类降脂药市场情况 8
3.5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市场情况 10
3.6小结 12
4一些思考 12
4.1经济发展决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历史进程 12
4.2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当代政府的政治诉求 13
4.3时代变革需要大智慧 13
4.3.1医药市场规则浅析 13
4.2.2从补缺者向挑战者转型 14
1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和恩替卡韦分散片
1.1乙肝用药基本情况
(1)乙肝基本情况
乙肝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自身肝脏发生病变,最终继发引起多器官损害。乙肝是我国社会负担最大的疾病之一。目前,我国约有1亿左右的人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 8%-10%,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已出现炎性病变)约2000万人。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其可通过血液、唾液等途径传播,传染性是艾滋病毒的100倍,这是我国为乙肝患病大国的主要原因。同时,乙肝病毒对患者的危害很大。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短期内对身体健康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发病时,往往已发展成慢性乙肝,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
(2)乙肝市场情况
1)乙肝患者增速趋于平稳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隶属于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组的较小病毒分子,主要包含外膜及内核两部分,内核中包含病毒基因与DNA多聚酶。乙型感染的传染源主要包含乙型肝炎患者及抗原携带者,不论是潜伏期还是急性期的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均具备极强的传染性,因此,输血或不洁注射均是血液传播的重要途径,除血液传播方式外,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还包括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体液传播等。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也可彻底清除病毒而痊愈,慢性肝炎迁延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乙肝疫苗普种率低,20-59岁人群病毒携带者数量很高。2011-2018年乙肝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如图1-1所示。

图1-1 2011-2018年我国乙肝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乙肝认知不足,患者依从性较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乙肝患者治疗观念存在误区,未得到适当的治疗,随着患者对乙肝认识的提高,乙肝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由于乙肝病毒具有隐匿性的特点,患者在感染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无明显患病症状,导致部分乙肝患者疏于治疗或不愿治疗。由于乙肝病毒高耐药性和变异性的特点,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彻底治愈慢性乙肝的特效药,所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对乙肝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治疗水平也将不断提到,将为乙肝用药市场带来新的增量。
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与一般药品相比,抗乙肝病毒药物价格普遍较高,患者治疗乙肝的平均月费用约550元(2015年数据)。通常情况下,乙肝患者需至少持续服药2年左右时间才能较稳定的控制病情,但目前,我国慢性乙肝患者坚持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并不高。根据《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的统计数据,在口服抗乙肝药物患者中,约63%的患者出现自行停药现象,其中约57%的患者病情加重。患者自行停药,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乙肝病毒耐药性的发生,甚至使病毒复制反弹,导致病情加重。一旦患者发生耐药,患者将加大剂量或者换药,从而进一步增加治疗成本。
近年来,我国治疗乙肝用药的市场规模已从2011年的68.8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2.76亿元, CAGR为22.4%,增速较快。其中医院市场是肝病药物销售的主要渠道,市场份额占比约为80%。预计到2020年我国乙肝用药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3)核苷类药物逐渐成为治疗乙肝的主流用药
根据中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干扰素主要有IFN-α和PegIFN-α。由于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大,目前临床上更多使用的是核苷类药物。在我国,核苷类乙肝用药约占乙肝用药市场的80%,逐渐成为治疗乙肝的主流用药。常用的核苷类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具体疗效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 各种抗病毒治疗药物对HBeAg (乙肝 e 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

1.2 恩替卡韦与替诺福韦的市场情况
(1)恩替卡韦成功上市原因
由于替诺福韦上市时间短,恩替卡韦一支独秀,在我国核苷类抗乙肝药物的市场中,份额逐渐升高,已经成为我国治疗乙肝的主要用药。根据 IMS 数据,2015年,恩替卡韦销售额约占抗乙肝药物市场52%。而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二者市场份额合计约占30%左右。替诺福韦由于此前价格较高,且不在医保(没有赶上2009年医保调整),目前市场份额还较小。
在恩替卡韦上市之前,乙肝治疗用药主要以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为主,但二者都有比较明显的缺陷。拉米夫定的耐药性较高,而阿德福韦酯对患者肾功能的损害较大。而恩替卡韦在这两方面表现较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优秀,一方面恩替卡韦耐药率很低(5年累计耐药率为1.2%),另一方面,其副作用较小。所以恩替卡韦上市后有原研企业和多家仿制药企业共同培育市场,逐渐被患者和临床医生广泛接受。加之恩替卡韦纳入09年医保目录,促使其销量快速上升。
(2)替诺福韦酯潜在市场潜力
恩替卡韦对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的优势明显,因此替代的速度很快;而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相比,虽然耐药率更低(替诺福韦酯5年耐药率接近为0),但两者差异不那么显著(恩替卡韦5年耐药率为1.2%)。
当时的替诺福韦酯价格较贵,且没有纳入医保目录,而恩替卡韦纳入09版的医保目录,可以报销。
(3)各品种市场占比及竞争态势
我国乙肝药物市场集中度较高,2015年企业CR10为91.54%。其中,江苏正大天晴药所占市场份额最高,约26.4%;其次是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MS),市场份额约19.9%。广生堂是我国第二大乙肝药物厂商,市场份额3.8%。
目前,龙头公司如正大天晴、广生堂、施贵宝等已经有较强的品牌优势,且与肝病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形成了对于新进入者的高门槛,重点企业市场份额情况如表2-2所示。
表2-2 2015年我国IMS终端医院乙肝药物销售前十家企业

1.3小结
由于乙肝患者发病率较低,市场增长性较差,所以当前品种基本是“零和博弈”,市场份额此消彼长,建议过评品种快速出击,尽可能占领一部分市场。
替诺福韦酯耐药性比恩替卡韦更低,且已经进入医保,此次“4+7”中标价格几乎相等,由此可知,未来替诺福韦脂不仅能够替代传统乙肝药物,甚至还可以蚕食恩替卡韦的市场份额。所以,虽然通过过评厂家较多,达到9家,且成都倍特药业中标,但非集采市场的份额争夺战正在进行中,相比之下,正大天晴和齐鲁制药具有一定的渠道优势,可能会先拔头筹,作为市场挑战者,蚕食原研药市场份额,其他品种建议可以进一步细分市场、建立渠道,采用集中营销策略和追随策略占据一部分市场份额。
2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厄贝沙坦
2.1降压药基本情况
(1)高血压基本情况
高血压(hypertensivedisease)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140/90mmHg,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胸闷乏力、心悸、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肾衰竭,从而危及生命。高血压常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结果——2010年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亿,血压在正常高值的人超过3个亿。1而在这3.3亿人中,有1.3亿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因此,就更谈不上控制血压了。25岁到34岁的年轻男性中,每5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同时,高血压“后备军”也汹涌而来。高血压前期(139~120/89~80毫米汞柱)患病率高达4.35亿人,相当于每2个成人中就有1人处于高血压前期。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我国卫生总费用的6.6%。
2014年起实施、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市、累计筛查超过170万人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显示,截至2017年6月,高血压检出率为37%。在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23%、6%,即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知道自己血压高,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只有6%的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2)降压药市场情况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降压药市场规模为583.7亿元(按终端零售价计,下同),较2014年增长13.5个百分点,占据心血管系统药物22.8%的市场份额,同比上升4.7%。
细分市场方面,钙通道阻滞剂和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是降压药的主要细分品类,其中钙通道阻滞剂2015年销售额达248.6亿元,同比增长15.2%,占据降压药市场42.6%份额;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用药2015年销售额达240亿元,同比增长12.4%,占据降压药市场41.1%份额,较2014年有所下降。
2016年我国降压用药零售市场规模为169亿元,2017年我国降压用药零售市场规模达到184亿元,具体数据如图2-1。

图2-1 2008-2017年我国降压用药零售市场规模走势图
(3)降压药临床表现
在过去几十年中,抗高血压药物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利尿剂和噻嗪类药物,发展到70年代的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拮抗剂,80年代的钙通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肯定,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日渐明显。随着人们对高血压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新的更为有效的作用靶点的新药相继得到开发,90 年代开发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沙坦类)克服了普利类抗高血压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更具特异性,是目前新一代极具竞争力的高血压治疗药物。目前抗高血压药物已朝着肾素抑制剂、内皮素受体阻断剂等方向发展。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机理、特性、等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各类降压药的机理、特性和不足

沙坦类药物由于其降压效果更彻底、副作用少、药效长(能稳定控制 24 小时血压)及能与其他沙坦类药物联合使用等优点,已成为目前使用为广泛的高血压治疗药物。
(4)降压药市场格局
目前我国市场上降压药品种繁多,其中沙坦类药物作为降压一线用药,不仅针对高血压作用明确,而且对糖尿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病等多种并发症也具有显著疗效。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五个品种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 年版)》。在我国临床使用的降压药物中,沙坦类药物因其诸多优势,是抗高血压药物中增长率最高的品种,市场份额已与地平类持平,具体数据见图2-2所示。

图2-2 2017年我国样本医院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竞争格局
2.2苯磺酸氨氯地平市场情况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市场心血管系统药物产品格局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销售额超过40亿元,具体数据见表2-2、2-3所示。
表2-2 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销售额情况(单位:万元)

表2-3 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品牌销售情况(单位:万元)

辉瑞作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商品名:络活喜)的原研药企业,该品种的销售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超过30亿元,不过此次4+7带量采购中,让浙江京新中标,会影响一部分辉瑞市场份额。
2.3厄贝沙坦的市场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在样本医药的销售增速逐年下滑并趋于稳定。由于这类药的药名中都有“沙坦”二字,所以通俗称沙坦类。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相比,ARB也有降压、降尿蛋白、保肾等三大作用,适应症与ACEI一致,但ARB没有干咳的副作用,血钾和血肌酐升高的副作用要小。
2015年,在医院终端中,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基本均为非注射制剂,其中销量最好的前十个产品累计市场份额为63.1%,市场集中度较高,医院市场主要为外资企业所主导,具体数据如表2-4所示。
表2-4 2015年医院终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非注射用药市场销售TOP10

2017年赛诺菲公司的厄贝沙坦片产品占国内市场总额的56.7%;江苏恒瑞医药在国内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2017年厄贝沙坦片产品市场份额达到24.6%。
2.4小结
降压药市场规模较大,且市场具有一定的增长性,患者购买渠道比较广泛,降压药物众多,此类药物渠道为王。建议过评品种的国企应积极相应“4+7”政策,向原研药市场发起攻击,以低价格蚕食原研药院内市场份额。同时,建立院外推广队伍,布局院外市场。
3瑞舒伐他汀钙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
3.1血脂异常基本情况
(1)血脂异常定义
血脂是血液中所含脂类的总称,主要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及脂肪酸等。血脂异常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是人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具体分类如表3-1所示。
表3-1 高血脂分类

(2)血脂异常危害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高血脂常被称作高脂血症,其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可直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3)血脂异常原因
血脂异常除少数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血脂异常外,绝大多数是因遗传基因缺陷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原发性血脂异常。
一是遗传因素,原发性血脂异常是由遗传基因缺陷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二是生活方式,包括暴饮暴食、嗜酒、偏食、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体力活动、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等。
三是药物作用,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
四是继发性因素,由于各种疾病继发引起的,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肾移植、胆道阻塞等。
3.2 降脂药分类及临床表现
目前降血脂药物品种繁多,临床上可大致分为6类,分别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化浊降脂剂、贝特类、抗氧化多烯脂肪酸类、烟酸及其衍生物和其他类降血脂药。大量临床研究反复证实,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清LDL-C水平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幵能显著减少ASCVD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是HMG-CoA还原酶抑制药,通过抑制细胞内合成胆固醇来达到降血脂的作用,是指南推荐的首选降脂药物。通过表2-8可以看出,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效果最好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事实上,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仅LDL-C升高便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据研究显示,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降低21%,所以降低LDL-C获益明显。
他汀类药物主要有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匹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七种,其中瑞舒伐他汀是降脂效果最强、安全性最高的他汀,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首选药物。2016年,我国降血脂用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38.29亿元。在样本医院中市场规模前5位的品种均为他汀类药物,分别是阿托伐他汀钙(49.1%)、瑞舒伐他汀(24.3%)、辛伐他汀(4.6%)、普伐他汀(4.2%)、匹伐他汀钙(4.1%)。
具体药物临床用药情况如表3-2所示。
表3-2 降脂药临床用药情况

烟酸类药物是最老的调脂药物,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最好的药物,在LDL-C降低或合并甘油三酯增高时尤为适用。使用烟酸类药物的最大剂量不应超过3-3克,负责会增加不良反应(肝中毒、高血糖、消化性溃疡、通风等)的发生几率。
贝特类药物也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类调脂药,是降甘油三酯效果最好的降脂药物,常规剂量下可使甘油三酯下降20%-50%,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非常有效。
贝特类药物短期服用副作用轻微,主要为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偶见头痛、乏力、皮疹、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服用可能会使转氨酶升高,且可使胆结石的发生率增高。有肝脏、胆囊或严重肾脏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来药物。
3.3 降脂药市场情况
(1)血脂异常人数增长较快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增加,2012 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 40.40%,与2002年相比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运动量减少。另一方面,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加,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概率也更大,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持续,老年人口的数量将会持续提升。两方面因素将促使未来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的数量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据2016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事件将增加约920万。血脂异常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作用下出现的慢性病,虽无明显症状,但对老年人而言,仍有50%的动脉硬化、血管斑块的情况出现。
(2)血脂异常知晓率较低
目前我国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和治疗率仍然偏低,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0.93%的患者知晓自己患有血脂异常,6.84%的血脂异常患者采取了治疗措施,具体数据如图3-1所示。

图3-1 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
未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逐步下沉到基层,认为我国居民血脂异常知晓率和治疗率会逐步提升,助推降血脂用药特别是他汀类药物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3.4他汀类降脂药市场情况
目前临床常见的调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是临床降低LDL-C的首选药物。据统计,他汀类产品,即HMG-CoA还原酶以157亿元占据降血脂市场85.4%的份额,领先其他品类。排名第事位的化浊降脂剂占比仅6.6%。
2017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药市场中,前二十家占市场份额为89.79%,具体数据见图3-2所示。

图3-2 我国降血脂市场市场份额情况
以阿托伐他汀为代表的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作用强、疗效确切、功能多样、副作用少等特点,目前在降血脂药物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降血脂类药物市场规模达到近240亿元,同比增长9.24%。在大健康产业狂奔下,预测2019年中国降血脂类产品将突破300亿大关,具体数据如图3-3、3-4所示。

图3-3 我国降血脂类药物总体市场增长趋势

图3-4 我国降血脂类药物市场格局
2010年TOP5的品种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昔莫司和氟伐他汀。到2016年排序发生了巨大变化,TOP5的品种已被为他汀类垄断,排序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钙、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相比2010年,2016年TOP5品种市场增长了192%。
此外,近几年来,他汀类产品零售终端市场份额逐步增加,医院终端逐步减少,数据如图3-5所示。

图3-5 他汀类产品终端份额情况
虽然阿托伐他汀占比超过一半,但其份额呈缓慢下滑趋势,由2012年的58.04%下降到2017H1的54.81%;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份额提升较快,由2012年的18.83%和0.70%提升到2017H1的27.21%和5.00%,匹伐他汀已跃居第三位;其他一、四代他汀占比均持续下降,其中辛伐他汀下降幅度最大,由2012年的11.88%降至2017H1的3.82%;两种他汀类复合制剂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和辛伐他汀依折麦布份额不断提升,但目前体量仍小。
2016年,国内重点城市公立医院涉及的降血脂化药企业共84家,其中他汀类药物占据59%。从2016年销售额来看,表现较为突出的TOP5品牌分别是:大连辉瑞的立普妥占据39.63%,阿斯利康的可定17.19%,北京嘉林的阿乐9.89%,鲁南贝特的瑞旨4.76%,华润双鹤的冠爽4.56%。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已成为降血脂新的三巨头,占据了中国80%的降血脂市场。
在他汀类前五产品中,美国辉瑞和英国阿斯利康的他汀类产品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和上升趋势。国内企业北京嘉林药业凭借阿托伐他汀品牌阿乐的学术推广,在他汀类市场与美国辉瑞和英国阿斯利康形成鼎足之势。虽然专利到期,但是由于其降胆固醇效果好、安全性高、性价比高等优势,且长期占领降血脂药市场,预计在未来10年无法打破其垄断格局。
3.5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市场情况
(1)市场集中度较高
2017年在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前二十强最少销售额为1.4461亿元,比2013年0.6485亿元翻了一倍多,具体数据见图3-6所示。

图3-6 我国公立医院降血脂市场前二十强最低销售额
(2)阿托伐他汀
据米内网数据,中国调血脂市场领导品牌阿托伐他汀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国内城市公立医院阿托伐他汀销售额为60.75亿元,国内零售药店阿托伐他汀市场已达到了24.31亿元,两大主流终端合计达到85.06亿元。2016年国内城市公立医疗机构阿托伐他汀制剂销售额为95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为稳定。
阿托伐他汀的品牌药立普妥、阿乐在中国上市18年,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优势,深得广大医生和中老年用药者的信赖,已是降胆固醇一线用药第一品牌。自1997年上市以来,辉瑞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全球销售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医药史上第一个突破千亿美元的重磅药物。2012年仿制药上市后,立普妥销售额大幅下降,但是仿制药的份额迅速增长,为阿托伐他汀原料药业务提供较大的成长空间。
从城市公立医院的竞争格局来看,以辉瑞的立普妥领先,约65.20%,2017年销售额已达67.0亿元,具体数据见图3-7所示。

图3-7 辉瑞立普妥2013-2017年销售额
其次为嘉林药业以及天方药业,三家总份额超过90%。
2017年嘉林药业阿托伐他汀销售额为27.2亿元,市场增长率为11.86%,具体数据如图3-8所示。

图3-8 2013-2017年北京嘉林销售额及增长率
天方药业凭借胶囊剂型,也在市场中获得较好的市场销量,2017年销售额达19.7亿元,增长率为16.68%,具体数据如图3-9所示。

图3-9 天方药业2013-2017年销售额及增长率
(2)瑞舒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由日本盐野义研发,后来英国阿斯利康获得了该药品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开发和销售权利,于 2003年获得 FDA批准在美国上市。2008年获得CFDA批准在国内上市。瑞舒伐他汀类为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抑制剂。在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之中,HMG-COA在HMG-COA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成甲基二羟戊酸是一个重要的限速步骤,瑞舒伐他汀能够竞争性结合HMG-COA还原酶,通过阻断 HMG-COA的进一步转化,使体内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数量减少,起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目的。此外,瑞舒伐他汀也具有多效性机制,在降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同时,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瑞舒伐他汀是亲水性较好的药物,较少进入肝脏外的其他组织,表现为较高的肝选择性。2010年,又被FDA批准为适用于胆固醇正常或较高患者的预防用药。
2007年,中国CFDA批准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注册,商品名可定。随后几年,6家国产瑞舒伐他汀制剂也陆续上市。目前,瑞舒伐他汀已成为降胆固醇市场第二位的药物。
据米内网数据,2017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销售额28.5亿元,同比增长22.03%,具体数据如图3-10所示。

图3-10 2013-2017年阿斯利康瑞舒伐他汀销售额及增长率
另外,近两年鲁南贝特的瑞舒伐他汀凭借剂型多的优势,其品牌药瑞旨增速迅猛,占比也达到14.01%,随后还有浙江京新的京诺7.86%,正大天晴的托妥6.11%。预计2017年可形成瑞舒伐他汀进口国产对垒的局面。
3.6 小结
此类药物相对比较成熟,且市场属于成长性市场,且原研药市场份额较大,在“4+7”政策下,国内药企的过评品种抓住时机,争夺市场份额。
4 一些思考
4.1经济发展决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历史进程
世界银行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组: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1045~412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4126~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而2018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不过这个标准比较低,按照这个标准,世界上属于中上等收入的国家至少有四五十个。
2018年,我国的GDP总量突破了90万亿元,达到了90.03万亿元。于此同时,GDP突破万亿的城市达到了17个,比上一年增加了三个,其中北京、上海的GDP总量双双突破了3万亿,具体数据如表4-1所示。
表4-1 2018年GDP破万亿城市

从表3-1中可以看出,17个城市中有12都是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2个西部城市。省会城市占了11个,非省会城市6个。从GDP总量上看,17个城市合计超过了29万亿元,大概占到了全国GDP总量的32.4%左右。如果以当前的汇率换算成美元,可达到4.3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GDP总量。
从人均GDP上来看,折算成美元后,人均GDP最高的深圳可达到2.9万美元,最低的重庆则刚好过1万美元,具体数据如表4-2所示。
表4-2 17个城市人均GDP

2018年,欧美发达国家人均GDP大多都在4万美元以上,其中美国超过了6万美元。韩国2018年的人均GDP预计可达到3万美元,日本则会超过4万美元。
2018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6.6%,2019年预计实际GDP增速为6.3%。同期,美国增速为2.9%、2.6%,以此速度计算,预计未来10-15年内中国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中国前五名发达城市人均GDP会超过日本等发达国家。伴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对药物质量和疗效产生更好的需求,在我国过期专利药迟迟未能出现专利悬崖也是一种很好的例证,同样价格,人们会选择更高质量和疗效的药物。
4.2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当代政府的政治诉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何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需求性质来看,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会产生对更高健康水平的需求。关于当代政府满足人民更高健康需求的政策文献如表4-3所示。
表4-3 当代政府满足人民更好健康需求的政策梳理

由上述文件可知,本届政府会致力于提高我国仿制药质量水平,以满足人民对仿制药更高质量和疗效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4.3时代变革需要大智慧
4.3.1医药市场规则浅析
(1)国内药企不重视研发的原因是与销量关系不大
在我国政府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之前,我国医药市场竞争规则是渠道为王,即行业壁垒较低,企业很容易拿到批文,仿制成本普遍较低,投资200-300万元左右,即可以获得仿制药批文,此时,由于我国药品零售终端集中在医院,而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均为当地具有垄断性的零售商,因此,仿制药要获得市场销量,必然要让利于这些垄断者,往往采取“低开高走”模式,即出厂价较低,零售价较高,中间高额的价格差留给医院和医生,此时药品质量和疗效与销量并无太大关系,安全无效的药品也会有市场,关键是让拥有购买决策权的人—医生受益即可,因此,此时企业没有动力去改进产品质量和疗效,导致此时期我国多数制药企业对研发投入兴趣不大,但对获取批文确充满较高的积极性,这种现象是市场需求引致的。
(2)通过一致性评价提高了市场进入门槛
此时,政府强制国内仿制药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此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得到整体提高,同时,企业的投资成本也会增加,此时的企业可以做以下几种选择:一是拒绝执行,那么可能会失去市场准入资格,转型中药产品,短期内投资成本为零(不超过五年),如果政府严格执行一致性评价承诺,那么这些企业会退出化药市场;二是积极执行,会拿到市场准入资格,可以抢占那些没有入门资格的原有品牌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大概率增加;三是研发新药,自然可以避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但这些企业需要拥有科研人员和先进的实验设备等资源,一般企业缺乏这些资源。
这种市场规则改变引起市场结构的变革逻辑如图4-1所示。

图4-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前后市场格局变化情况
4.3.2从补缺者向挑战者转型
试想一下,经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批文成为稀缺资源,过评品种可能会因为价格优势获得全国市场的80%,假设30亿的药品市场,即使利润率为1%,也会2400万的利润额,这个利润额可能是当前很多药企十几个品种的利润总额。
事实上,假设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淘汰80%企业,可以占有仿制药市场份额的90%,那么这些过评品种可以最低降幅77%,也可以保证其销售额不变,具体估算数据见表4-4所示。
表4-4 过评品种降幅前后的平均销售额估算

由此可见,时代会推动那些过评企业逐渐成长为规模性企业,未来的产量和销量会呈现5倍、10倍的增长,但金额或许不变,此时,作为企业最高决策者,不应观望和等待事情的发生,而是主动“搞事情”,起码应是适应事情的发生,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科学决策的方法,优选需要过评的品种,降低一致性评价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未来市场竞争优势。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12/475272.html
http://www.sohu.com/a/127967133_422083
https://hb.qq.com/a/20180518/021747.htm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61102/content-486872.html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11/472374.html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8/670166.html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12/477641.html
http://www.newsijie.com/chanye/yiyao/jujiao/2018/0331/11243463.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431645021454400&wfr=spider&for=pc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91012.html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6/649909.html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1/602143.html

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如有问题请联系马老师:18615549277.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睿医药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