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开窍,还能还魂——浅谈麻黄的醒脑开窍作用
2022/9/13 11:38:37 中医出版

    

     刘志龙1963.10-2022.07

     广东省名中医,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专家,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珠海英才计划”一类人才。近年来致力于经方临床应用的研究与推广,擅长用经方治疗糖尿病以及内科杂病。曾作为珠海市新冠肺炎中医救治组组长全程参与新冠病毒救治,获“珠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中风病(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我们仔细研读中医文献却发现,宋以前的医家对中风的疗效比现在要高许多,如许叔微记载:“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唐人孙思邈说:“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方……效如神。”

     真正使我注意到续命汤的是余国俊所著的《中医师承实录》和《我的中医之路》。这两本书中记述了作者师徒三代运用此方治疗急性脊髓炎、脑干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氯化钡中毒的多例验案,效如桴鼓,言之凿凿。

     如20世纪30年代,江尔逊初学医时,有唐某,男,年五旬,体丰,嗜酒。一日,闲坐茶馆,忽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呈弛缓性瘫痪而仆地。其时神志清爽,言语流畅,诸医不知何病。江老的业师陈鼎三先生诊之曰:“此病名风痱,治宜《金匮》古今录验续命汤。”投原方1剂,次日顿愈。

     1950年,有乔某(时任当地县贸易公司经理),正当盛年。一日,忽然双下肢动弹不得,不痛不痒,卧床不起,无任何诱因。家人大骇,请江老诊治。江老因忆陈师治验,授以此方,服2剂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针刺,抢救成功1例风痱证。患者雷某,男,18岁,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瘫痪外,当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西医在抗感染、输液及维生素等治疗外,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进行抢救,前后救治6天,患者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呈吞咽式呼吸,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缺失。西医遂断其难以救治,多次叮咛家属“命在旦夕”。家属亦电告家乡准备后事。为聊遂家属要求,以尽人事,才勉邀江老会诊。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1剂,危急之象顿除;守服5 剂,诸症若失。继以调补气血收功。

     上海许士骠教授,喜欢重用麻黄治疗中风,无论是出血性的、梗塞性的,或者混合性的,他都用其自拟方,叫通脑方(麻黄、桂枝、甘草、细辛、川芎等)。他观察用了这张方以后,没有出现血压升高,也没有出现心跳加快。他说只要配伍得当,不会出现副作用。

     1991年某大学教师突患中风,经CT诊断为脑内血肿,给予自制“通脑方”,重用麻黄 20g。经半个月治疗后,中风偏瘫明显改善;治疗 1 个月后,偏瘫即恢复正常。经CT复查,脑内血肿已吸收。

     高允旺医生曾治疗一患者,男,35岁。平素血压(140~160)/(90~110)mmHg,并有头痛、恶心症状。1999 年1月28日因受惊而致突然神志不清,右侧半身不遂,因天气寒冷身体健侧寒战,发病4~5小时后才急送某院。入院检查血压140/100mmHg,右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牙关紧闭,膝肘僵硬,四肢痉挛,角弓反张,全身寒战。CT示脑基底节出血约 20mL,诊为脑破裂伤伴重度昏迷。经专家会诊,予止血、脱水、抗炎、降颅压。每天输液约2500mL,吸氧、鼻饲、导尿。经治 8 天,昏迷加重,咳嗽气促,通知家属,病危出院。于2 月9日急诊转入本院,患者昏迷不醒,舌謇肢瘫,神昏失语,四肢痉挛,角弓反张,皮肤弹性差,骨瘦如柴。入院诊断:脑中风,属中脏腑闭证。追述病史,平素血压偏高,后因抢救输入大量液体,阴长阳消,阴寒收引,肺失宣化,脑窍郁闭,急用小续命汤加减:麻黄 10g,防己10g,人参10g,黄芩10g,制附子60g( 先煎), 肉桂15g,白芍15g,川芎20g,杏仁10g,甘草l0g,防风 20g。

     用法有三:①药氧吸入(即将药液放入蒸馏瓶);②药液热敷前后胸腹;③鼻饲或灌肠,每日6次,一次60mL,4小时左右治疗1次。连用3日后,双眼睁开,患体肢软,抽搐停止,排出尿液,全身汗出。3月1日复查头部磁共振,与1月28日CT片对比发现,出血面积缩小,脑破裂伤密度减低。仍用药氧吸入、鼻饲小续命汤治疗。120天后痊愈出院,1年后随访,和常人一样可以开车。

    

     麻黄类方——小续命汤

     【处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

    一两,杏仁四十枚。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 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 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方义】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吴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人参、甘草补气,川芎、芍药补血,此中风寒,气血虚者所必用也。风淫故主以防风,湿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热淫佐以黄芩。病来杂扰,故药亦兼赅也。”

     【主药】续命汤主药是麻黄。《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据此可以归纳麻黄的功用主要有:①解表发汗;②利水消肿;③平喘止咳;④温经通阳;⑤活血祛瘀;⑥醒脑开窍。

    

     麻黄类方——麻黄汤

     【别名】还魂散(《圣惠·卷五十六》)、追魂汤(《普济方·卷二三七》引范氏方)。

     【处方】麻黄(去节)三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炙甘草一两。《千金》用桂心二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功能主治】救卒死,客忤死;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即《伤寒论》‘太阳例’中麻黄汤。以桂心易桂枝入肝以招其魂;麻黄入肺以通其魄;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矣。”

     【相关验案】

     1.煤气中毒案

     刘某,男,44 岁。1980 年孟冬煤气中毒,其亲属发现时已昏迷不醒,手撒遗尿,呼之不应。急送某医院抢救后苏醒。醒后头晕头痛,胸中闷窒,烦躁不安,恶心欲吐,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 精神恍惚。翌日晨起,诸症不减,邀余诊治。舌苔白腻,脉沉弦有力。辨证为余毒内伏,神明受扰。治宜宣通气血,祛毒外出。乃试投麻黄汤。处方:麻黄、生甘草各15g,桂枝、苦杏仁各 10g。服药1剂,通体大汗,精神清爽如常人。

     按:煤气余毒内伏,须有外出之路。麻黄发汗利水,宣通气血,驱散毒邪,徐大椿谓其“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王维澎医案)

     2.突发性耳聋案

     刘某,女,52 岁。2005年1月16日初诊。2004年12月5 日晨锻炼时,天下大雪,旋即感右侧偏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 身痛。服川芎茶调丸及西药扑感敏治疗后,感冒症状基本消失,但右耳突发耳聋、耳鸣,又用西药治疗无效。现右侧耳鸣、耳聋,头昏胀,恶风,形寒肢冷,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入侵,肺失宣降,耳窍不利。治以宣肺散寒,通利窍道。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石菖蒲各12g,桂枝、防风各15g,细辛6g,川芎10g,黄芪30g,甘草3g,生姜6片,大葱白5根引。1 日 1 剂,水煎服。服药后食稀粥一碗,卧床盖被发汗。服2剂后微汗出,头昏胀、形寒肢冷、右耳耳鸣耳聋减轻,能听到微弱声音。前方再服 3剂后,耳聋、耳鸣基本消失;前方再服2剂巩固疗效,随访4个月未复发。

     按:此例患者受严冬风雪之寒气侵袭,致肺失宣降、寒凝气滞、耳窍不通而耳聋,故用麻黄汤发散风寒。风寒祛,耳窍通,耳聋自愈。(《经方名医实践录》陈燕萍医案)

     3.胸痹案

     刘某,男,56岁。1980年12月诊。胸闷,气短,胸痛彻背, 动则尤甚,时常发作1年余。近月余发作频繁。刻诊:气短声低, 气急而咳,痰少色白,畏寒怯冷,面?白,四肢欠温,舌暗苔 白,脉细数无力。T:36 ℃ ;P:105次/分;BP:120/60mmHg;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早。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此乃胸中阳气不振,不能贯心脉,则胸闷、胸痛;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欠温;不能温分血肉则畏寒怯冷,时时恶风。宜麻黄汤主之:炙麻黄 6g,桂枝 15g,杏仁 6g,炙甘草 30g,薤白6g,附子 30g(另包先煎)。服药3剂,诸症消失。P:82次/分;BP:140/80mmHg;心电图示心肌供血不足。调理月余,随访 1 年,未见发作。

     按:麻黄汤宣肺解表,散寒通滞,消除病因使胸中阳通阳化气,对本证属阴寒凝聚型的有较好疗效,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彭艺丛医案)

     4.乳腺管闭塞案

     史某,女,24 岁。因睡姿不当,挤压乳房,遂发冷发热如疟状。现见左侧乳房胀硬,乳汁排泄不畅,舌苔薄白,六脉浮紧。T:37.2℃。血象正常。投麻黄汤,药物组成:麻黄 7g,桂枝 10g,炒杏仁 15g,炙甘草 5g。1剂,水煎服,汗出病愈。

     按:乳腺管闭塞,俗名挤乳,多由于初产乳汁淤积,排泄不畅而发病。医者往往拘于“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之论,视麻黄如剧毒,畏而不用,错失使毒害性物质从汗腺排出之良机,而成痈化脓,缠绵不愈。岂知本方虽谓发汗峻剂,但在乳腺闭塞初期,确系解表通经首选方剂。(《麻黄汤》李世太、李敬兰医案)

     我们临床常用的麻黄可“开窍”。《庄子·天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麻黄汤证病机的“一”:寒邪郁闭(闭);麻黄汤作用的“一”:开窍,通经络(开)。

     无论麻黄能治疗多少种病证,它的基本作用就是发汗开窍,其延伸就是温经通络散寒,乃至开窍醒脑。以上所举医案病机的共同点,即寒邪郁闭。人本一体,表里同气,表气闭塞则里气逆乱,表气通则里气和。《日华子本草》曰麻黄“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麻黄“开窍”之奥妙,并不单在一个“汗”字,而是可以通利九窍,宣畅脏腑之气。

     清代名医魏之琇在《名医类案正续编·卷二·中风》中说:“华岫云曰: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开关, 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读了这段话,有恍然大悟之感。在中风病的治法上,首先要解表,要先“开关”,然后再“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

     毛进军所著《经方启示录》中说:“中风病的病位在表,病机就是 8 个字:营卫郁闭,络虚邪滞。病机的关键就是‘不通’。因此, 不论是外邪犯表,还是内伤出表,治疗上都要以表证为重点,就要用《金匮》古今录验续命汤来治风为主,开泄表闭,通达营卫。”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刘志龙经方心得录》,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作者汲取古今中外众多医家的学术精华,融汇贯通,传承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少阴八法”“麻开桂阖”“阳明病热证的证治层次”“黄芪治水气病为主,非补虚见长”等独到经方理论,为经方学术理论的阐发添砖加瓦,无形中勾勒出经方学者不断探索经方的进程。

     本书虽仅是作者研习、实践经方阶段性的总结,但也可作为一家之言,于经方研究与推广而言亦有裨益,尤其对经方研究者和年轻中医颇有启发意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此文原载于《羊城晚报》,标题为“经方医生刘志龙让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荷,现略有改动。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新书资讯 | 《刘志龙经方心得录》

     ● 小儿积食,对证,大多一两剂中药就能搞定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