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没力,中医都用什么药?
2023/1/15 11:10:03 中医出版

    

     乏力,又称“疲乏”“疲倦”“倦怠”,是指较长时间自觉身体疲倦、困乏少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乏力患者肢体可随意运动,与痿证之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日久出现肌肉萎缩者不同。

     过度运动、劳累、熬夜等因素出现暂时的乏力,经休息后很快恢复正常者为生理性,非上述原因所致者则为病理性。

     病理性乏力是多种疾病中的常见症状,这里介绍的乏力仅限于以乏力为主症者,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乏力可见于西医学的营养不良、贫血、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心肺功能不全等病症。

     乏力多为虚证,见于久病、积劳之后的虚劳等病,故需了解病史,协助辨证。

     本证辨证要点在于辨病变之脏腑及相应的阴阳气血受损情况。重点病变脏腑在脾胃,包括脾虚气血生化不足、阳虚失煦及脾虚生湿等。

     气血两虚之乏力与脾肾阳虚之乏力,均可见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但前者除身体乏力、不耐劳作外,还表现出气血两虚、心失所养之心悸、失眠、多梦等;后者之脾肾阳虚乃气虚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乏力程度加重,并可见一派虚寒之象,伴有生殖功能减退或水液代谢失常等肾虚之征。气血两虚证,治以补益心脾气血,方以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方加减化裁;临床上补气或补血当有侧重,如动则气短、呼吸短促,重在气虚,可酌加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等;动时觉热、心悸汗出,重在血虚,可酌加阿胶、熟地黄、酸枣仁等。

     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补脾肾阳气,方以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汤、拯阳理劳汤等方加减化裁;若大便溏泻者,可酌加赤石脂、禹余粮、煨诃子等。

     脾虚湿困之乏力与湿热浸淫之乏力,同有湿阻经脉气血之身体乏力、沉重,或见水肿、肤麻,或关节屈伸不利。

     但前者为虚实夹杂证,尚有脾虚之口黏无味、纳少、腹胀、便溏;后者为实热证,除见肢体沉重乏力外,尚有肢体局部有热感,或身有低热,以及湿热弥漫三焦症,如在上可见口黏腻有异味,在中可见呕恶、胸脘痞闷、胁肋胀痛,在下可见小便短赤、大便溏结不调等。脾虚湿困证,治以健脾宽中化湿,方以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等方加减化裁;若湿重纳呆者,可酌加薏苡仁、藿香、佩兰等;气滞腹胀者,可酌加枳壳、木香、青皮等。湿热浸淫证,治以清热祛湿利水,方以茵陈蒿汤合二妙散、三仁汤等方加减化裁;若见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则祛湿不可太过,防止过用伤阴,可酌加玄参、生地黄等;目黄身黄者,可酌加茵陈、虎杖、垂盆草等;呕恶、脘痞者,可合平胃散加减。

     夏季暑湿内阻,疲乏不堪,俗称“疰夏”,轻者可酌加藿香、佩兰等,重者可予清暑益气汤加减化裁。

     乏力证之属于虚者,无论气血阴阳,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选用生晒参、西洋参、党参、炙黄芪、红芪、太子参、黄精、白术等,因该类药物不仅可以益气以治气虚,而且对于阳虚者可以益气以生阳,对于阴虚者可以益气以生津,对于血虚者可以从“气中求血”。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诊余琐记——周安方医话选粹》,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电子书

     长按二维码购书

    

     内容提要

     周安方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大师。周安方教授强调治病要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用药注重恢复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调动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因此,常能出奇制胜,屡起沉疴。本书选编了周安方教授的部分医话,其中“医经阐奥”部分重点阐述了中医经典名言的奥秘所在,“理论发微”部分重点阐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微妙之处,“治法求真”部分重点探讨了经典特色治法的真实内涵,“临证感悟”部分重点介绍了常见症状辨治的经验感悟。该书内容丰富,文字简洁,可读性强,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而言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较强的指导作用,适合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医药院校师生、中西医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诊余琐记——周安方医话选粹》,周安方 著。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国医大师周岱翰高徒三十年医路心得

     ● 寥寥数语,朱良春先生的用药经验点滴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