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颈背痛,用挑针疗法,效果杠杠,那叫一个酸爽
2023/1/15 11:10:03 中医出版

    

     肌筋膜炎又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因感受寒湿邪气和(或)长期劳损而使筋膜、肌腱、肌肉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以及纤维性改变而出现一系列以慢性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

     肌筋膜炎患者常在局部有固定压痛点或激痛点,甚至可以触及条索状改变,该病在天气变化或劳累后可加重症状。根据累及的部位不同,肌筋膜炎可分为颈部肌筋膜炎、腰背骶部肌筋膜炎、盆底肌筋膜炎、肩胛肌筋膜炎等。临床以颈部肌筋膜炎和腰背骶部肌筋膜炎最为多发,常见于长期对着电脑办公、久坐不动的办公室白领、IT行业人员、舞蹈人士或做体力活为主的工地工人等。

     根据经络学说经筋理论,肌筋膜炎属筋病,病在经筋,属中医学“筋痹”范畴。本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长刺节论》亦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这些描述与肌筋膜炎发生时肌肉痉挛、疼痛等临床表现一致。《灵枢·经筋》记载该病的症状为“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结者皆痛”和“转筋”与该病特定激痛点体征吻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因此该病的外因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或遇跌打损伤等,从而引起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

     1. 挑针疗法及其作用分析

     挑针疗法是通过使用特制针具在人体皮肤局部反应点或穴位迅速、轻微、连续地挑刺皮肤或挑断皮下纤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也称针挑疗法或挑刺、挑治。挑针疗法由砭刺法发展而来,属于“刺络疗法”中的“半刺”,挑刺的深度限于皮部。《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素问·五脏生成》记载皮部疾病治疗的条文:“卫气之所留,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临床上通过观察皮部特定区域皮肤色泽、形态、感觉的变化等来诊断脏腑经络疾病,即中医所说的“有诸于内,必形于外”。

     庄礼兴教授将挑针疗法运用于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前对挑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作用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庄礼兴教授认为,肌筋膜炎患者痛点相对固定,局部常形成条索状物或结节,常规针刺难以速效,而挑针疗法运用特制的钩状针刺入皮下脂肪层或皮下筋膜层,挑断纤维组织,其刺激量较普通针刺大很多,通过提高患者的痛阈,使患者自觉疼痛症状减轻。

     2. 选穴原则及操作方法

     庄礼兴教授认为,肌筋膜炎无论是内因或是外因导致,都表现为“不通则痛”。《灵枢·卫气失常》云:“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他认为经筋病与经脉病变不同,没有阴阳虚实的变化,临床治疗随病所施治。故其选穴“以痛为输”,不拘泥于经穴所限。也就是说阿是穴是治疗肌筋膜炎选择的主要穴位,同时配合局部选穴。

     操作方法:确定挑针部位,常规使用碘酒消毒。在固定挑刺点上,左手用拇食指撑开皮肤,右手持针,手握钩状针刺入一定深度(0.2~0.3cm处,皮下脂肪层或皮下筋膜层),利用腕力将针体迅速向上提起,做左右摇摆的动作,把挑起的表皮挑断。

     挑开口后,即可再将针尖迅速上提,针柄下沉,重复2 ~3次,直至纤维拉出,或有血流出时,则表明局部纤维已净。每次选择3~5个穴位或痛点,操作结束后用苯扎溴铵贴贴住伤口,避免感染。嘱患者治疗期间清淡饮食,注意观察挑刺部位是否有红肿发炎情况。

     3. 挑针治疗颈部肌筋膜炎

     颈部肌筋膜炎发生在肩颈部位,为手太阳、督脉、足太阳、足少阳等经脉所过之处。从解剖部位说,主要累及肩颈部筋膜、肩胛提肌、颈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冈上肌、冈下肌及菱形肌。

     肩颈肌筋膜炎的患者常在肩中俞、曲垣、膏肓等穴位附近能摸到条索状物或硬结或明显的触痛。

     庄礼兴教授师古而不泥古,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总结,发现肩颈肌筋膜炎患者大多在肩外俞和大椎穴连线中点可触及痛点,在患者此阳性反应点做挑针治疗,疏通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因此将此经验穴命名为“肩颈痛穴”。

     肩颈痛穴当大椎与肩外俞连线中点,刚好处于膀胱经上,主治肩颈痛等病证;在解剖上正好处于头夹肌、颈夹肌、中角斜肌及后角斜肌肌肉相交处,亦是颈椎肌肉活动度较大之处,长期伏案及头部转动亦在此形成劳损点,在症状上表现为压痛,甚至可触及结节。

     肩颈痛穴操作方法:在穴位处先用特制钩针轻挑破皮,再用钩针挑找皮下纤维,轻轻牵拉皮下纤维,一般可找 3~4根白色纤维,最后用钩针挑断白色纤维,整个操作过程一般无出血或仅有微量出血。

     4. 挑针治疗腰背骶部肌筋膜炎

     腰背骶部肌筋膜炎发生在腰背部、腰骶部,为带脉、督脉、足太阳等经脉所过。从解剖部位说,主要累及腰背骶筋膜、背阔肌、竖脊肌、骶棘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等。腰背部肌筋膜炎常在大肠俞、腰阳关、命门、志室、肾俞、次髎等穴附近可触及痛点或条索状物。

     庄礼兴教授结合解剖知识,认为第3腰椎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横突为人体最长,因此受力最大,周围组织较其他横突更易产生劳损,腰背部肌筋膜炎患者常可在此触及痛点或条索状物。因此庄礼兴教授临床常选取该穴做挑针治疗腰背骶部肌筋膜炎,取得满意效果。

     5. 验案举隅

     夏某,男,45 岁,因“颈肩部酸疼4月余”就诊。患者主诉颈肩部酸胀疼痛,板硬不适,不伴双上肢麻木乏力,劳累及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影响工作及睡眠,纳可眠差,舌淡红,苔白,脉弦。行颈椎DR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在门诊多次行针灸治疗,诉针灸后可缓解,但持续时间不长,反复发作。

     后前来庄礼兴教授门诊就诊。查体患者在肩中俞、曲垣、膏肓穴处明显触及硬结,且触痛明显。

     西医诊断:肩颈肌筋膜炎。

     中医诊断:项痹病,寒湿蕴结证。

     庄礼兴教授选择“肩颈痛穴”(肩外俞和大椎穴连线中点处)为主,配合肩中俞、曲垣、膏肓穴,行挑针疗法。经1次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二诊取“肩颈痛穴”继续行挑刺治疗,患者颈肩部疼痛消失,嘱患者注意颈肩部位防寒保暖。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患者肩颈部位酸胀不适,板硬,发作与天气和劳累有关,检查排除颈椎间盘突出、退化等病变,临床诊断考虑“肩颈肌筋膜炎”。

     《黄帝内经太素·经筋》云:“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选取该病患有明显压痛的肩中俞、曲垣、膏肓穴及“肩颈痛穴”,交替行挑针治疗。患者逐渐痛减痊愈。

     6. 结语

     庄礼兴教授运用挑针疗法治疗肌筋膜炎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在选穴上,庄礼兴教授分别选用经验穴“肩颈痛穴”及第3腰椎横突旁阿是穴为主穴进行治疗。在操作上,庄礼兴教授强调手法轻柔,术口无出血或微量出血,更重要的是皮下纤维必须全部挑干净才能达到速效。

     从作用机制看,挑针疗法具有针刺效应、刺络放血效应、按摩效应等,通过剥离松解肌肉组织、引发机体组织损伤修复机制,从而起到消除炎症、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反应性的作用。

     挑针治疗器具简单,临床操作方便易学,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节选自《庄礼兴针灸特色学术经验》。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庄礼兴针灸特色学术经验》,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电子书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庄礼兴教授的针灸特色学术经验,包括庄礼兴教授在长期临床中总结出来的调神针法学术观点,包括其渊源、内容、操作方法以及对临证应用变通加以论述;其次,传承和发展靳三针疗法流派,将岭南灸法、火针、挑针等方法进行了概括与总结,是对岭南针灸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部分主要为庄礼兴教授临床用药经验,包括善用“药对”、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凝练用药特色,图文并茂,层层剖析。

     第三部分为临证经验,精选近年来庄礼兴教授及学生总结的学术经验,选择治疗方法可行、临床疗效确切的部分内容加以分析讨论,或进行验证,或加以发挥。

     第四部分是医案赏析,收录临证过程中的诊疗验案和跟师笔记,择其精华进行整理,并加上按语,使之容易理解掌握,读之如名师亲炙。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庄礼兴针灸特色学术经验》,庄礼兴主编。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方是名方,但要会用

     ● 平药起沉疴——川朴、冬瓜仁药对应用经验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