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刺络也能治新冠,但不能瞎用!
2023/1/18 12:04:29 中医出版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的血液,以治疗疾病的疗法。《内经》言:“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放血疗法通过通经活络、泄热祛邪、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放血疗法尤其适用于发热面红、头痛、咽痛、大便不畅的新冠肺炎患者。

     1治疗机制

     古人对放血疗法在疫病中的应用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如《松峰说疫》中记载72种杂疫,有42种用到刺血法,认为针刺放血可“使邪毒随恶血而出”。

     《痧惊合璧》载,“触犯时气传染,或秽污之气相犯,必兼痧症,或多痰喘,或咽喉如哽,或心腹胀闷,烦躁发热,且治其痧,方可治本病......左腿弯有青筋数条,故昏迷痰喘,先刺其痧筋,出其毒血”,提出刺络出血可治疗疫病。

     《防疫刍言》中录有“救疫速效良法”在两肘窝曲泽穴、两腘窝委中穴拍痧,出痧后刺出黑血,可“立时即愈”,清光绪二十八年“湖北疫情复发,凡照上法针刺者,亦皆立愈”

     临床实践证明,此法有开窍泄热、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实证、热证、急证等

     当外邪在表未定之时,刺络放血可起祛邪解表之效,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张从正《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亦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素问·刺热》中提出,对于肺热病者,其“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反映了放血疗法对于热病的显著效果。针刺放血后可促使邪热外泄或减少血中邪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

     《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及《灵枢·寿天刚柔》“久痹不去身者”,皆为经络受损、气滞血瘀之证,均采用放血法治疗,说明该法能够活血化瘀通络。

     刺络放血还可用于虚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胃虚令人病善饥不能食,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阳横络出血。”

     现代研究表明,刺络放血可调动人体免疫防御功能,激发机体自身的抗病防病能力;对血管及血液成分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改善微循环,使组织细胞得到更充分的血液营养物质的补充;可对神经肌肉产生良性刺激,通过刺激体表的外周感受器或神经小体,反射性地改善肌肉功能;有助于分泌各种消化酶,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厌食、消化不良等。

     2腧穴选择

     大椎、太阳、少商、商阳、风门、肺俞。

     3腧穴定位

     大椎:正坐低头,颈部最高点(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太阳: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旁0.1寸。

     商阳:在手指,示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上方0.1寸。

     耳尖:在耳区,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

     4操作方法

     先用75%乙醇擦拭需放血的穴位,如头痛,取穴大椎和太阳。

     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可配合留罐,出血5~10mL。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可配合留罐,出血2~5mL。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液。咽痛时,取少商、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滴左右,也可选取耳尖。

     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

     禁忌证

     1.体质虚弱、贫血、孕妇、产妇、凝血机制不良者。2.晕针、晕血者禁止使用。3.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水肿、接触性皮肤病传染、精神病患者。4.过劳、过饥、过饱、紧张、醉酒、大汗、大泄之后。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指导》,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电子书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夏文广 黄晓琳,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85岁,甲流后咳嗽,5味药,4剂缓解九成

     ● 【编辑手记】中医学术书,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爱看了?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配图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