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性和疱疹性皮肤病,见“水”就是“湿”,其实是自相矛盾!
2023/1/31 14:35:55 中医出版

    

    


     西医学认为,湿疹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增厚和苔藓样变为主,除过敏体质,外在物理、化学性刺激及精神因素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湿疹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所谓亚急性,只是一种过渡阶段而已,不必细分,急性湿疹,红肿显著,产生针头大小的丘疱疹和水疱,成群地局限于某一部位,边缘呈弥漫性,炎症继续发展时,水疱有时融合形成较大的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或多或少的珠状渗液,浆液干燥后形成痂屑,如有继发感染则产生脓疱或脓液,分泌多时,可从痂缝中流出,甚至可将厚痂冲掉,部分患者由于不断搔抓,皮肤显著浸润变厚,形成或多或少的苔藓样变,可向慢性湿疹转化。

     中医学认为,湿疹在内以湿、热、风三者为主(《朱仁康临床经验》),脏腑失调,导致心火、脾湿、肝风的产生,在外为风湿二邪(《皮肤病中医诊疗学》),在辨证论治分型上,有一型“阴虚型”(《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或叫“阴虚血燥型”(《皮肤病中医诊疗学》)分别提出“滋阴除湿法”和“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法”。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写道,“阴伤型由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泛发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细弦滑,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以滋阴除湿汤,方用:生地黄30g,元参9g,当归9g,丹参12g,茯苓9g,泽泻9g,白鲜皮9g,蛇床子9g。”朱老先生指出:滋阴除湿之法,看来似有矛盾,一般认为滋阴可能助湿,利湿可能伤阴,本方用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之证,生地黄、元参、当归、丹参滋阴养血不致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疗效较好。

     《皮肤病中医诊疗学》中写道,“阴伤血燥证: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皮损浸润肥厚,呈黯红或灰垢,皮肤粗糙,抓痕累累,结痂或鳞屑,或见少量渗水;伴见剧痒难以入睡,精神疲惫,咽干,口渴;舌质红少津,苔薄或无苔,脉细滑或弦细,治宜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选滋阴除湿汤加减。”

     笔者认为,上述所有方剂虽然有效,但以滋阴除湿立法,以滋阴除湿汤命名方剂实有不妥,不是“看似有矛盾”,确实是自相矛盾。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或利之,才能使邪去正安,疾病康复,滋阴本能助湿,怎能用来除湿?如果这种立论成立的话,何异于浇油灭火,灌水救溺,不合乎人情物理,在此证中,湿是假象,看其临床表现,全是阴虚燥热之象,医者往往受惯性思维和传统理念的影响,见到渗液就想到了湿邪,以除湿立法论治,但全方以生地黄、元参、丹参、当归为主药,清热凉血、滋阴泻火。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大量的水液,即津液,津液有滋润濡养机体和充养血脉的功能,散布于体表皮毛肌肉,输注于孔窍,滋养口、鼻、耳、目等器官;灌注于脏腑器官,能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灌注于关节,能濡养关节,使关节滑利,屈伸自如。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多个脏腑相互协调配合进行调节。

     西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一个成年人体内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人体内的水,是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50%左右,其余的水分处于血液和细胞间隙之中,还有少量存在于各器官里,.

     笔者认为,人体的正常水液代谢主要受肺、脾、肾三脏的调节,肺为水之上源,肾(膀胱)为水之闸,脾为水之堤,在渗出性皮肤病或疱疹性皮肤病的发病中,脾起到了主要作用,脾居中焦属土,不仅能统血,对全身的水液也有统摄作用,脾气虚弱,不能统摄水液,或脾为湿困、统摄无权,堤防不固,水液溢于皮外则为渗液或疱疹,治宜补气健脾,固摄津液或燥湿、利湿健脾,固摄津液,六淫之邪火(热)在渗出性皮肤病和疱疹性皮肤病中也有重要作用,水受热则蒸发、蒸腾,甚则沸腾外溢,津液受火热之邪逼迫,也可外溢于皮肤,形成渗出性或疱疹性皮肤病,烧伤即是很好的例证,浅Ⅱ度烧伤可引起水疱和大量的渗出液,如有的带状疱疹患者在出疹之前先有灼痛。

     单纯疱疹,中医学称“热气疮”“热疮”“火燎疱”等,常在发热病时发生,初起有灼热、刺痛、痒感,继而出现水疱,都是火热之邪逼津液外溢的例证,火热之邪不仅可引起血热妄行,引起出血性疾病,也可使人体的津液蒸腾外溢,形成渗出或疱疹性皮肤病,同理,阴虚内热也可引起渗出性和疱疹性皮肤病,医者往往见水就想到了“湿邪”,不知此水为人体正常津液外溢,以致立论和治则出现自相矛盾,这类患者应当用清热解毒固津,清热凉血固津,清热泻火固津,清热凉血、滋阴泻火固津等法治疗,方切合病机病理及人情物理。

     本文节选自《肝胆瘀血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肝胆瘀血论》,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电子书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作者简介

     孙树旺,1961年生,主任中医师,耕耘杏林40余载,勤于临床,勇于探索,敢于总结。他首创肝胆瘀血辨证法,开辟中医辨证施治新途径,本法简便易行、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内容提要

     作者深耕基层四十余年,创肝胆瘀血辨证法,自拟一方名肝胆逐瘀汤。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发现此方还能用于治疗多种临床常见和疑难杂病,收到很好的疗效。本书详细介绍了肝胆瘀血证的定义、诊断要点、药物组成、临床应用示例等。肝胆瘀血辨证开辟了中医辨证施治新途径,以供读者参考。最后,还将作者的部分杂病论作为附章,介绍了作者对风泻、 白塞病、 皮肤病的独特见解。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肝胆瘀血论》,孙树旺,孙光源著。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金匮要略》里有一首治神志病不常见的良方,黄煌老师教你怎么用

     ● 听黄煌讲透“麻杏石甘汤”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