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半夏一般就这5个功用
2023/2/2 11:04:08 中医出版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一原文阐释
1. 伤寒,寒热。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指的是感受风寒之邪导致的外感病证。
2. 心下坚。
即心下痞满,甚至心下疼痛,这个可结合《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理解。“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3. 下气。
半夏具有下气降逆的功效,肺主肃降,胃气以降为顺,肺失肃降,可出现咳嗽、气喘、胸满等呼吸病症,胃失和降,可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消化病症,代表方剂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等。
4. 喉咽肿痛。
如《伤寒论》苦酒汤、半夏散及半夏汤治疗咽痛,应与桔梗汤治疗咽痛对比认识。
5. 头眩。
即头晕目眩,《金匮要略》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典型舌脉可见舌质淡,苔水滑,脉沉,临床常与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泽泻汤合用治疗痰饮水湿所致的眩晕、呕吐、心悸等病证。
6. 胸胀,咳逆肠鸣。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主治肺胀、咳嗽上气,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疗寒饮咳喘,方中均有半夏。“肠鸣”应该与“心下坚”一起来理解,首先想到的是痞满,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它们治疗的主要证候特点为“呕、利、痞”,如“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7. 半夏“止汗”。
临床使用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盗汗,也有良效,可加用煅牡蛎、麻黄根、山萸肉提高疗效。
二张仲景对半夏的运用
《伤寒论》中含“半夏”的方剂有18方,《金匮要略》中含“半夏”的方剂有28方,去掉重复的方剂,共39方。见表34。


1. 痞满。除了上文所讲三泻心汤治疗痞满病之外,还有旋覆代赭汤主治“痰气痞”,方中也有半夏。
2.小结胸病。“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可联系《本经》“心下坚”一起理解。
3. 恶心,呕吐。小柴胡汤“呕而发热”“心烦喜呕”;小半夏汤“先渴后呕”;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黄连汤“腹中痛,欲呕吐者”;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不止”;竹叶石膏汤“气逆欲吐者”;柴胡桂枝汤“微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不下利,但呕者”;竹叶汤(呕者加半夏半升洗);厚朴七物汤(呕者加半夏五合)等。
4. 寒凝咽痛。“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5. 咳喘病。寒、热咳喘均有用到,上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节选自《神农本草经讲堂实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神农本草经讲堂实录》,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电子书

长按二维码购书

内容简介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临床的必读经典之书,正如本草专家祝之友教授指出:“要学习好中医中药,必须要读经典。要读《黄帝内经》,读《伤寒杂病论》,读《神农本草经》,不仅要读,而且要精读。”本书基于《本经》中45味临床常用药物,重点结合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并联系后世医家、名老中医经验,解读中药内涵,讲解其临床应用,理论联系实践,旨在提高中医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规培医师对于《本经》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强化其中医临床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每味中药讲解内容大致分五个方面:第一,《本经》原文的解读;第二,张仲景对其运用;第三,现代临床应用,包括目前《中药学》的认识,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第四,名老中医运用该中药的经验;第五,典型医案。
本书特色在于以讲稿的形式,将《本经》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后世医家经验结合在一起讲解,理论联系临床,读完本书后,以期可以学以致用,拓宽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疗效。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有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斧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深表感谢。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神农本草经讲堂实录》,赵文景 申子龙主编。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新书资讯 | 《杨震临床带教录》
● 新书资讯 | 《管针圣手贺思圣》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