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太明白,呕吐怎么服药,学问还真不少
2023/2/19 13:31:57 中医出版

    

     传统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于呕吐的治疗归纳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常用药物。比如生姜是呕家圣药。

     《金匮要略》治疗呕吐的方剂中,半夏为止呕之主药。 对于食入即吐之症,大黄、甘草效果明显。

     对于呕吐一症的治疗,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患者本就呕吐,根本吃不下药,甚至吃了药更想吐;但是,不吃药则呕吐就不会好,如此因果循环,犹豫反复,患者就可能对中药方剂产生抵触,还会情绪焦虑,久而久之,肝气不疏,肝气犯胃,更加重病情。

     所以在治疗时,历代医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呕吐的治疗,尽量不选择腥臭苦恶的药物,而是适当应用气味芳香、促进食欲的药物。

     还有服药的方法也应注意。若患者不能一次服用大量汤剂,则可以浓煎,或应用颗粒剂,使患者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少量多次频服。在服药时,也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区别用法,比如基础疾病患者,同时少量服糖浆、酸梅、柠檬等, 使患者更能接受药物,药物得以顺利服下,避免服药后吐出;对于久病体虚、情 绪焦虑、肝气不疏的患者,可加用疏肝理气的药物,使肝气调达,避免肝气犯胃。

     对于年老体虚的患者,呕吐时要让患者尽量保持坐位,身体前倾,如因体虚或其 他原因不能保持这种体位,则患者至少要侧卧,避免呕吐物引起患者呛咳窒息。 五、治疗体会

     食物到胃里,经过胃的研磨和腐化,食物失去了原来的形状,变成食糜,然后排入十二指肠。胃的排空一般需要0.5~3小时,其中水分半小时排空,肉食需要1.5~3 小时排空。

     所以胃源性呕吐有三种:一是食入即吐,完谷不化,说明胃阳虚不能化谷;二是呕吐物酸腐臭,胃气不降;三是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说明幽门梗阻或十二指肠压力大。这些都是胃的排空障碍所致。

     脾源性呕吐多为餐后1~2小时出现,伴有中腹胀满、排气多,是小肠的蠕动或吸收减慢所致。也可能是大肠排泄不畅,导致小肠的食物残渣蓄积过多所致。

     我们把临床上常见的四个证型介绍给大家。

     其中食积多见于小孩和年轻人,饮食无节制,对喜欢的食物常常食之过饱,使胃过度膨胀,影响到胃的排空而引起呕吐。只有消除了胃里的积滞,才能恢复胃的冲和之气。我们选用保和丸消食和胃,但在运用中要根据舌苔的薄厚和颜色判断湿和热的程度,选择药物的侧重。 如白厚湿为著,薄黄渐转热,黄厚湿热并重,因为水谷积在胃中会产生湿,留饮成痰,多用半夏、陈皮、茯苓化湿祛痰。

     水谷积在胃中亦会化腐生热,用连翘散结,以清气分之热,合焦三仙达到清利湿热、消食导滞的效果。在治疗中还要注意食积的相关因素,如是否存在小肠或大肠的蠕动功能不良,使食物在小肠的吸收减慢,在大肠的运送减缓,对是否存在腹胀及腹胀的位置加以判断,然后配上枳术丸。

     如在小肠,多用白术配上人参,健脾、促进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大肠,则多用枳实配上少量大黄,促进大肠的蠕动功能,进而促进胃的排空,体现 “阴阳易位,更虚更实”的原理。

     胃阳虚多嗳气,脾阳虚多矢气,脾胃阳虚则中焦虚寒,不能腐熟运化水谷,会出现呕吐腹痛、不得饮食、自利不渴。因为“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中焦有寒,脾的运化功能受损,导致小肠的吸收不良,大量的食糜和消化液在小肠得不到吸收,会引起小肠的压力增加而向小肠两侧排解,气易上逆而引起呕吐,食浊易下行而引起腹泻。

     又因脾阳虚,影响到中焦的枢机作用,使心火不能下潜以制约下焦的水寒之气,亦可导致逆气上冲。

     所以我们用理中丸温中散寒。其中的干姜为太阴药,可以温脾阳,减少肠液的分泌,增加小肠液体的吸收而缓解腹泻。为增加降逆的作用,可以加入生姜或姜汁。脾阳不足多由脾胃气虚而来,清阳浊阴升降乏力,日久生化乏源,不仅气虚,血亦不足,易出现“阴火流窜”。

     所以, 用了理中丸的有些患者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我们可以选用补中益气汤, 以其“甘温除大热”的作用,解决“阴火”的问题,借助其补气升阳的功能促进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进而加强胃肠道的蠕动功能,降逆止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董荣芬经方辨治脾胃病》,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脾 胃病专家董荣芬教授的经验总结。书中以中焦斡旋 看待脾胃病开篇,继而以痞满、胃痛、呕吐等常见 病症展开,论述中焦斡旋辨治之理、法、方、药、 案,并附常用内镜检查图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董 荣芬教授的临床辨治思路与特色,体现了中医药的 整体诊疗和人文关怀。下卷综合介绍脾胃病诊治的 基本知识,将临床常用诊察技能与知识如西医学关 于胃肠的概念、胃肠道疾病主要症状、腹诊、内镜 检查等娓娓道来。本书内容全面,贴合临床实际, 适合广大中青年医师阅读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董荣芬 齐宝云。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寻找遗失的筋穴

     ● 裴正学的又一力作出版,五十余年的行医笔记曝光!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