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经,用好这5点,如有神助
2023/2/22 11:18:45 中医出版

刘瑞芬教授认为本病重在温经止痛,活血化瘀,临床遣方用药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PART.01
用药偏温,因经血得温则行,通则不痛。根据妇人之身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特点,对大辛大热、大苦大寒的药比较慎用。
自拟经痛停方,依少腹逐瘀汤加减化裁而来。由炒小茴香、肉桂、炮姜、当归、川芎、白芍、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吴茱萸、香附、白芥子、炙甘草组成。
方中炒小茴香、肉桂、炮姜味辛而性温热,入肝肾而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 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止痛,补中有行,活中有养; 当归、川芎为血中动药以行血气, 白芍为血中静药以养肝肾精血,而无壅滞碍血之嫌。
失笑散 (蒲黄、五灵脂) 化瘀止痛,为祛瘀止痛之圣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收缩子宫的作用; 延胡索行气止痛化瘀; 吴茱萸温中降逆止呕; 香附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 白芥子辛温散寒而利气; 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行气,缓急止痛之效。寒散血行,冲任、子宫气血调和, 自无疼痛之虞。服用方法为经前3d开始服用,经期不停药, 一直服至腹痛停止两天后。
PART.02
痛经病机较为复杂,除了寒凝血瘀之外,还可兼有湿热、气滞,气血虚弱等。某些患者病程较长,缠绵日久,可出现日久伤肾、肾虚血瘀等虚实夹杂之象,如腰酸乏力、小腹下坠或肛坠等。对于这类患者刘教授采用平时调血、经期止痛、标本兼治的中医治疗方法,治疗以“通”为法则, 同时还要顺应生理,培补耗损之正气,补养精血。
刘教授指出: 对于这类痛经仅在经前几天用药是不够的, 应注重平时活血化瘀、化痰消癥,经前及经期温经散寒、 通络止痛, 方可获效。
平时服用止痛调血方: 益母草15g,生牡蛎18g (先煎),炙鳖甲12g (先煎),赤芍、白芍各12g,连翘12g,香附 12g,延胡索12g,川续断18g,海藻12g,生蒲黄12g,炒五灵脂12g,杜仲12g。
方中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生牡蛎、炙鳖甲、海藻、连翘软坚散结,香附、延胡索、生蒲黄、炒五灵脂、赤芍、白芍行气化瘀止痛,川续断、杜仲补肾强腰。
本方以活血化瘀、散结消癥为主,补肾为辅,攻补兼施。经前、经期时仍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治标为主, 方选经痛停方加减。
刘教授在上方基础上常嘱患者经期配以中成药血竭胶囊口服或血竭粉冲服,以增强化瘀止痛止血之力。
PART.03
选既能理气化瘀又可止痛的药物,有缓解子宫痉挛收缩的作用。配合使用疏肝解郁药物。痛经的患者往往心情紧张、恐惧, 故缓解情绪亦显得非常必要。
PART.04
在审因辨证的基础上随症加减。若经行大便溏泄,则加白术、茯苓等健脾止泻; 若经行四肢冰凉, 则加菟丝子、 艾叶、乌药、巴戟天温阳散寒止痛。
PART.05
经前、经期用药, 内、外同治。刘瑞芬教授善用外治法, 常用神阙贴于经行腹痛前贴于肚脐, 调经止痛。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妇科血证与痛证指要》,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妇人规》 云: 女子以血为本。《产宝诸方》 亦云: 女子以血为基本。气血和畅在妇女生理、 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疼痛则是妇女疾病最常见的临床指征之一, 常与血证并见, 出现在妇女经、 带、 胎、 产诸多生理环节中。本书以血证、 痛证为抓手, 提纲挈领, 点其要旨, 从类病思路去把握妇科常见病证分类与诊治, 阐述其源流, 点明其机制与诊断方案,辅以名医工作室经验总结及多位名家治验, 理法方药俱备, 文字简洁明快, 对于中医临床医师学习研究而言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中医妇科理论研究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节选自《中医妇科血证与痛证指要》。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新冠病毒康复期,可以刮刮痧,简单有效
● 沉痛哀悼:著名经方学者娄绍昆先生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