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阴火”,并不难,掌握这个玄机,百发百中
2023/2/23 11:02:23 中医出版

    

     临床上见到“满身纯阴”之证,证候单纯,辨识并不困难。

     关键是阳虚之证有很多变化,引发诸多假热之象,甚至“肿痛火形”,如口疮、牙痛、咽炎、发热、皮肤病等,“往往称为阴虚火旺”,极易惑人。

     明代陶节庵称:“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 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 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 (《伤寒六书》)

     他说的“自然阴证”当指纯阴之证,“及至反常” 则指见有阴火之象。

     刘渡舟教授亦说:“少阴寒盛之极则有格阳之变,而见反常之象,往往使人难以辨认。”

     总之,是“三阴上逆外越”引起的种种假热之象,“变证百出”,致人迷惑。

     假热案

     方君令媳,年二十余,卧病经旬。服药多剂而烦躁谵语,卒不能平,延予治之。见躁扰不安,妄言骂詈,欲食冷物,手冷,脉息沉弱,口虽渴而不能饮,唇虽焦而舌则润泽,且舌色不红,面色黄淡,身不发热。

     予谓此虚寒病也,殆寒凉发散太过乎?检阅前方,果皆芩、连、羌活、瓜蒌、海石之类。

     病家问:“既系寒病,何以烦躁欲食冷物而谵语不能寐也?”予应之曰:“寒病有常有变,凡恶寒手冷,下利清谷,口中和而不渴者,此其常也;若躁扰不安,欲卧冷地,欲食冷物,则其变也。何谓之变?以其寒病而反现热象也,其所以现此热象者,因阳气 虚寒,龙雷之火浮越于外,古人所谓阴盛格阳,又曰内真寒而外假热之病也。治宜引火归原,否则凉药入口则立毙矣。”

     乃与四逆汤:干姜、附子各二钱,加肉桂八分,党参、白术、熟地、枣仁、茯神各三钱,煎成冷服,果躁扰渐宁。接服一剂,能安睡矣。自是神安能食,不复骂詈,复以归芍六君子汤调补数日而痊。(袁桂山治案)

     怎样辨认阴火呢?当然是阴阳辨诀

     重温《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所言:“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种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 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 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这段话实在太精彩,太重要了。

     其玄机在于:在阴证前提下(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等),“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不被这些假热、假象所迷惑,一律专主扶阳;反之,专主益阴。

     患者的整体表现是“阴象”“阴色”“寒形”,局部表现的若干肿痛火形,属假象、假火。

     形象些说,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或几点红,大背景是阴象、阴色,局部有点“肿痛火形”,要 “一切诸症,一概不究”。

     不能因为这一点红或几点红,就说整个大草原都是红色的。

     总而言之,要抓大背景——阴象、阴色,识大体,顾大局。

     成语“吴牛喘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假火:江淮地区之牛, 因南方多暑热而畏热,怕太阳炎晒,晚上见到月亮也疑是太阳,乃至见月而喘。不知道月亮虽有太阳之光亮,却无炎热之实,这是假热。

     此外,《十问歌》里有“再兼服药参机变”之训,那些久治不愈的“肿痛火形”,可以说多数都是阴证。

     因为所谓“久治不愈”,意味着前之所治大致可以推断在用清热泻火之法,果是阳证,怎么也应该见一点儿效,何至“久治不愈”?即从反面也可以推断非为阳证,乃是阴火。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典火神派临床心悟》,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火神派专家张存悌教授及其团队在多年探讨基础上所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特点:专注火神派学术特色,着重介绍火神派四大纲领及处方三大特色;突出临床应用,列举大量案例以广开眼界,丰富火神派的方药套路;提出新认识、新观点,构建其现代学术框架;博观约取,广泛吸收扶阳各家的丰富经验;语言更通俗,论述更明白,是作者诸多火神派专著中的精华版。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张存悌。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裴正学“秘而不传”的几个小土验方

     ● 这个方子只有三味药,但是复燃元阳的一把好手!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