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功:把握好提高糖尿病疗效的7个关键
2023/2/26 11:35:04 中医出版

PART.01
●根据阴阳互根原理,特别是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重视调整肾的阴阳,而且应遵循张介宾的古训:“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即在滋肾阴药中适量选加1~2味温阳而润的蛇床子、补骨脂、肉苁蓉、淫羊藿、菟丝子,以便“阳中求阴”;在温肾阳药中适量选加1~2味滋阴的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玄参、天冬、麦冬,以便“阴中求阳”。
PART.02
●根据脏腑相关原理,以间治取效,扩大治疗思路。
如养心以补气,选用当归、何首乌、阿胶、炒酸枣仁、柏子仁;通腑以润肺,选用菊花和当归、草决明、肉苁蓉、火麻仁、莱菔子;泻肝以润金,选用黛蛤散、生栀子、川楝子、牡丹皮、泽泻;柔肝以滋肾,选用当归、白芍、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宁心以滋肾,选用黄连、炒酸枣仁、夜交藤、磁石、鸡子黄;培土以生金,选用西洋参、炒白术、云苓、山药、生薏苡仁。
PART.03
●善于处理虚实夹杂。应当先祛邪,后补虚。
祛邪是防其伤正,补虚是防其恋邪。如阴虚夹痰时,先投温胆汤祛痰,但要免用燥湿伤阴药如半夏、生姜等。痰去后,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但要免用滋腻药,如熟地黄、山萸肉,再佐补而不滞药如陈皮、木香、砂仁等。气虚常伴瘀热,此时先投丹栀逍遥散清瘀,但免用破瘀伤气药如红花、水蛭、地龙,瘀清后改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并佐和血行气药如郁金、丹参、当归、三七等。
PART.04
●重视天时人和。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天时对疗效的影响甚大,如投补气温阳法在暑天应注意温热助暑之虑,故应免用桂枝、附子,易药蛇床子、巴戟天、肉苁蓉之类并加知母、黄柏寒性反佐;养血滋阴法在严冬时应注意滋腻助阴,要免用熟地黄、麦冬,易药生地黄、黄精、芦根等品,加木香、陈皮、砂仁醒脾。意疗在糖尿病治疗中尤为重要。血糖的波动大 受情绪心态的影响。意疗总则应遵循《灵枢·师传》所曰:“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此外还可药物治情,如养心通脉以定志,投桃红四物汤,疏肝解郁以调情,投逍遥散。
PART.05
●配合针灸,针药并用。
唐代的孙思邈有告诫:“凡消渴经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糖尿病因易发皮肤感染,是否选用针灸,学术界存有争议。近代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报道颇多,作为综合治疗措施中的针灸疗法,临床疗效在60%~80%之间,比较肯定。实验研究也证实针灸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而降血糖,降尿糖。只要严格消毒,取穴精少,灸治不要出现灸疮,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启用针灸配合,仍为利多弊少,对提高疗效也属关键之一。体针上,补气多取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滋阴多取膈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口渴加承浆、金津、玉液。易饥加胃俞、丰隆。多尿加复溜、关元。四肢麻痛选加肩髃、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解溪。耳针上,可取胰、内分泌、三焦、肾、肺、脾和膀胱。还可梅花针叩击华佗夹脊。
PART.06
●巧配现代药理证实的降糖中药。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降 糖草药的性味功能,以不违背中医理法方药原理,在处方中巧配,可以明显提高降糖作用。降糖作用明显的中草药计有20味:生地黄、山药、薏苡仁、葛根、天花粉、知母、生黄芪、玉竹、地骨皮、玄参、赤小豆、人参、黄精、泽泻、五味子、五倍子、芡实、桑寄生、郁金、黑豆。
PART.07
●发挥单验方的辅助作用。
有效的单验方在处方中配用对提高疗效也 属必不可缺。比如玉锁丹(五倍子、云苓、生龙骨),以及蚕茧壳、猪胰煎、鲜生地黄汁、浮萍汁等等。
摘自《沈绍功中医方略论临证篇解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沈绍功中医方略论临证篇解读》,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全书约50万字,主体有三章:医理、临证和方药。每章分列条目,计383个,尽力做到文题新颖,言之有物。
临证篇撰文凡61种,对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临床流行病以及高热、抽搐、厥、脱等急重危证悉心观察,多有发挥,经验颇丰。临证篇除具体论治之外,尚有临床思维方法,调摄护理,新理论、新概念、新见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方药篇撰有类方鉴别运用,依法选择主方,还有针对主病选方遣药灵活使用的方法计60种。至于妙药百味妙用,记述了作者用药心得,其中有常用药的功能主治、宜忌配伍的发挥,也有峻猛攻逐将军药临床治验的介绍,对症、识证、治病者均备,可谓精彩纷呈。是书还有诊籍篇、论著篇,内容宏富,全面收载与推广沈绍功教授对临床医学的卓越成就。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张印生 韩学杰。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辨“阴火”,并不难,掌握这个玄机,百发百中
● 、畅销书推荐 | 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证经验及验案选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