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是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突破性创新
2023/3/19 12:00:09 中医出版

中药药性,是中药不同于化学药物的根本特征。所以,一些没有四气五味属性、而只有药理作用机制的中药提取物,可能已经不是中药了。反过来,一些不仅有药理作用机制、也有四气五味属性的化学药物,也许都可以纳入中药体系。这就是“根本特征”四个字的含义。
所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科的必修课,中药药性理论也是中药学研究的重点话题,当然,也是难点话题。如果在这个话题上能够有所突破,那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是对于中药的辨采制用还是对于中医的临床疗效,都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做不做工作是一回事,是不是清楚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又是另一回事。好,氛围感拉满了。接着给出今天的主题:目前发现,“汤液经法图”,对中药药性理论,有突破性的创新认识。
这种突破性的认识,不是在现有药性理论基础上,加一个什么“刚柔”“走守”的属性。这种内容的更新,是直接重构了中药药性理论。
为什么说是重构了中药药性理论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汤液经法图”突破了五味入五脏的一对一配属关系。
这一点,之前我就和大家反复说过。在目前教材中,五味入五脏的关系是一对一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教材就这么写,考试就这么考。

试题(图源网络)
这道题,是单选题,只能选A。选其他内容就错了。就是这样的考试,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脑海中,反复强化酸味和肝的关系。但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里面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肝木对应的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但是配属的却是一个具有收敛作用的药味,这怎么解释?
有人说,是《黄帝内经》写的呀。是,没错,《黄帝内经》多个章节都有“肝者……其味酸”的表述。可是《黄帝内经》的“脏气法时论”同样写了“病在肝……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样的内容啊。虽然这段记载中其他脏腑的补泻内容,有可能存在错简。但是,从对应关系上,这不也是多对一的配属关系吗?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教材,不把“脏气法时论”这段内容作为五味与五脏配属关系的代表性文字呢?
原因很简单,第一个,上述二者是矛盾的,逻辑不能自洽。第二个,“脏气法时论”五味补泻关系本身的逻辑漏洞太多。既然这样,那就选那种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吧。也许就是这种取舍,把五味解方的最基础内容掩盖了。
直到“汤液经法图”重现,以清清楚楚的、逻辑严谨的图形方式告诉我们,原来的那个配属关系有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教材中,告诉后学,除了《黄帝内经》一对一的五味入五脏配属关系之外,还有“汤液经法图”三对一的五味入五脏配属关系。哪怕我们不说谁对谁错,只是列出来呢。
第二,“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五味配伍转化关系。
五味配伍转化关系,又叫五味配伍化合关系,就是辛酸化甘、咸苦化酸、甘辛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这5种关系。从内容上看,以前的中药药性理论和组方配伍理论中,很少提到这样的内容。我们熟悉的,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从结构上看,“辛酸化甘”描述了3个五味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种五味属性内部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前是很少见到的。从临床意义上看,“辛酸化甘”这样的内容为复杂药味组方的最终功效定位和功效定性提供了降维换算的工具,换句话说,这种关系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
例如,小建中汤的组方配伍中就体现了“辛酸化甘”的关系。一个从解表剂桂枝汤衍生而来的方子,在增加芍药用量达到辛味药(桂枝+生姜)和酸味药(芍药)的等势平衡后,就实现了辛酸化甘,就变成了以补益功效为主。又如,五苓散的组方配伍中也体现了“辛酸化甘”的关系,辛味药(桂枝)与酸味药(五味子)配伍后,也实现了辛酸化甘。只不过,这种甘味不是补脾的甘味,而是泻肾利水的甘味。当然,这种五味配伍转化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实,我们前期也只是从数学逻辑的角度进行了证明,但还没有从化学、药理学的角度进行证明。

小建中汤配伍原理
第三,《辅行诀》描述了一种完整的中药五行属性记载。
陶弘景作为《辅行诀》的作者,在摘录《汤液经法》成书的时候,还是非常认真和用心的。他不仅“检录”了五脏补泻的常用方剂,而且“检用”了常用中药,并且以传统的五行属性对这些中药进行描述。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木中木”“木中火”“土中金”等。
我们认为,因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源理论,是纲举目张的纲。而无论是四气、五味还是归经、升降浮沉,其实都是阴阳五行的具象和衍生。所以,五行在前,五味在后,五行是本质,五味是表象。不仅五味是表象,一个中药的四气、颜色、质地、真实滋味等,甚至功效,都是表象。这些表象里,有的与五行属性是一致的,而有的则与五行属性不同了。
3600年前,一个中药的四气、五味、颜色、质地、真实滋味、功效等表象,与其五行本质很可能是一致的。一个典型的酸味药就与白色有关的,口尝是酸味的,功效是滋阴收敛的,四气是寒凉性的。3600年后,由于物种基原变化和环境水土变化,一个中药的四气、五味、质地、真实滋味、功效等表象,就与其五行本质发生了分离。
例如,就目前来看,中药的功效更接近五行属性,而真实滋味很多时候就不能代表五行属性。但不管怎样,五行才是本质属性,体现了更为本原的中药认知方法。
第四,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现有中药药性理论中,五味理论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其实,了解中药药性理论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中,与功效最为接近的属性,其实就是五味。我们熟悉的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酸能收能涩等内容,就是在表述五味的作用。而这些一些内容,与“汤液经法图”的认识完全相容,完全不矛盾。
在“汤液经法图”中,辛味具有3个作用,分别是补肝、泻脾和散肺。传统所说的“辛能散能行”,其中的散就是散肺,也就是散寒宣肺,其中的行就是补肝泻脾,也就是行气活血祛痰。再比如说,在“汤液经法图”中,甘味也具有3个作用,分别是补脾、泻肾和缓肝。传统所说的“甘能补能缓能和”,其中的补侧重于补脾的意思,补气健脾,其中的缓侧重于缓肝的意思,缓急止痛。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汤液经法图”的内容,补充甘味能利(利水)的泻肾功效。薏苡仁、车前子、茯苓、防己等甘味药,就是这个利水功效的典型例子。
所以,我们说,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五味。想要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科研工作者们,一定要多留意五味理论。
大家看看,“汤液经法图”的这些内容,是不是属于中药药性理论?能不能算是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突破性创新呢?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医方图解》,本书为预售图书,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敦煌遗书《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可能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原理图,展示了一幅以五脏虚实辨证+五味补泻治疗为基础的诊病用药场景。陶弘景称此图为“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本书创造性地以“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识方解方,阐明百余首常用方剂的组方配伍本质,并附以图示,为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全新思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金锐,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小姑娘鞋跟的内侧磨损厉害,竟然是妇科病?!
● 亚健康状态都服用哪几种膏方?这篇文章讲透了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