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纵横《伤寒论》,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2023/3/25 11:00:00 中医出版

六淫邪气皆可致病,为何张仲景独论伤寒?
为什么仲景以经络六经命名伤寒六病,伤寒六经究竟是手六经还是足六经?
如何判断伤寒疾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预防六经疾病的传变?
如何辨析伤寒六经的“症状链”以及“非典型症”,怎么理解和处理伤寒六经的“未见症”和“反常症(包括反见症和反不见症)”?
如何掌握《伤寒论》经方的合方技术,怎样根据张仲景的制方理论创立新方?
什么是《伤寒论》条文的解读方法和临床病案的分析技巧?
如何换算汉今药物的重量,确定经方药物的现代剂量?

这部六十多万字、近七百页的著作以全新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带您纵横《伤寒论》,找到所有的答案。
纵横《伤寒论》——《伤寒论》释义与方证比较及应用

是书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对宋本《伤寒论》的条文、脉证、治则、治法和方药等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包括条文同条文的比较、证与证的分析,以及方和方的鉴别等,共536条,内含112个表格和22幅导图,涉及大多数的条文、脉证、方剂和药物,为《伤寒论》的学习、研究和经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翔实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
是书系统总结《伤寒论》的条文解读方法,将其归纳为排除法、比较法、逆推法、考证法、以方测证、以脉测证、留意条文自注、重视“未见症”、细辨“反常症(包括反见症和反不见症)”、深究“非典型症”和掌握时间线索等十一种方法;将临床症状和体征概括为提示病位、病性以及病位与病性相结合等三类进行讨论;分析各种中医辨证方法的特点、区别和适用范围,帮助临床准确选取辨证工具。是书用解读《伤寒论》条文的方法分析中医临床病案,用临床病案分析的技巧学习《伤寒论》条文,找出《伤寒论》条文解读与中医病案分析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为《伤寒论》的学习与临床应用提供方法论指导。
是书师法《灵枢·病传》,重视对疾病传变理论的认识,认为伤寒和温病等疾病传变理论是古代医家穷尽一生所总结出来的对疾病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相比较,“辨证”具有相对静止、片面和受时间局限的特点,而“辨传”具有动态、整体和把握全局的优势,有助于对疾病过程、病变规律、发展趋势以及预后的认识,笔者因而倡导将“传变”纳入表里、寒热、虚实和阴阳八纲,成为“十纲辨证”,使局部与整体、静态与动态、诊断与预后等紧密结合,为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制订疾病的预防方案和“治未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是书提出伤寒疾病的症状之间存在“症状链”的关系和“时间差”的现象。所谓“症状链”,是指症状的出现具有时间的先后顺序,症状之间具有因果的逻辑关系。如太阳中风表虚证,病人的症状通常按照发热,出汗,恶风的先后次序出现,症状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关系。症状的出现有时还有“时间差”,如太阳伤寒表实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与发热之间存在因感邪轻重、年龄和体质差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症状滞后的“时间差”现象,导致“非典型症”的产生。症状的“时间差”现象还出现在阳明腑实和燥屎形成的病机中,成为仲景使用“药物试探法”的主要原因。
是书提出人体的气化以阳气为动力,以阴液为媒介,二者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伤寒病气化,是病气化不及,水湿泛滥,或因阳郁,或为阳虚;温病病气化,是病气化无权,或因津亏,或由液脱;伤寒重扶阳,温病重养阴,从人体气化的角度加深对伤寒和温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的理解与认识。是书还以“仲景言水气,今人言水饮”为契机,提出三焦是人体气机和气化的中心;三焦的病变可以归纳为气的病变、水的病变以及气水关系失调的病变,继而以三焦水气病的原理解释小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真武汤证等病证及其或然症。
是书通过对仲景调胃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相关条文以及《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讨论,提出《伤寒论》的最高治疗原则在于“和”。只要诊断正确,应用得当,攻也为和,补也为和;温也为和,清也为和。提高医者诊疗水平,减少对机体人为的干扰是防止产生伤寒变证和坏病的重要方法。推而广之,养生和“治未病”亦无须大动干戈,应当避免对疾病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这对指导目前的医疗和健康保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书对《伤寒论》的经方按照君臣佐使的框架展开讨论,并引入气机和气化理论进行分析,加深理解。是书还对《伤寒》和《金匮》的近五十个共用方进行比较和辨析,探讨仲景如何将伤寒方剂应用于内科、妇科和杂病的治疗,拓宽《伤寒论》经方的应用范围,诠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是书还通过考证的方法对《伤寒》和《金匮》的共用方进行分析,纠正了《伤寒论》中的部分经方在药物组成、剂量、煎煮方法等方面的错讹。
是书根据现代考古研究和伤寒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出汉今药物剂量应以“1两等于15克”为换算公式,并根据药物煎服的方法灵活调整剂量,即顿服时1两为15克,二服1两为7.5克,三服1两等于5克。《伤寒论》的汤药服法以三服为最多,因此“三服1两等于5克”应为经方药物剂量的常量,这个剂量比传统上“一两等于3克”的换算公式仅多2克;“顿服1两为15克”是经方药物剂量的变量,临床上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危重症候的急救,符合“非重剂难以起沉疴”的临床实际情况。换算后的经方保持原方的药物比例不变,且大部分药物换算后的剂量为5、10、15、20克等,方便临床使用。
是书共设八个附录索引,包括《伤寒论》条文与内容摘要索引、条文和方证比较索引、单一脉和复合脉索引、病证病机与辨证索引、方剂索引(含方剂药味数索引和煎药用水量索引)、药物与剂量索引、治则治法与服药宜忌索引以及《伤寒论》若干药量折算方法的比较,为探索和掌握张仲景理法方药的规律和特点提供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资料,成为《伤寒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书和数据库。譬如《伤寒论》使用次数最多的方剂依次是桂枝汤(28条)、大承气汤(19条)、小柴胡汤(18条)和四逆汤(13条),分别对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和少阴病;《伤寒论》方剂含四味药物的达23方,三味药共20方,五味和七味药的均为17方,占所有方剂的一半以上;经方最常使用的剂量是3两,包括桂枝、麻黄、芍药、生姜、干姜、人参、白术、黄芩等常用药物;经方的煎服方法多为煎取3升,温服1升,以日服3次最为常见,等等,为掌握《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纵横<伤寒论>》—《<伤寒论>释义与方证比较及应用》,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作者简介
吴潜智,四川井研人,就读于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分别获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1993年起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94和1995年赴德国和奥地利进行学术交流,1995年底赴美执教至今。现担任美国奥斯汀东方医学研究生院(AOMA)副院长和硕博士生导师、全美针灸与传统医学院校硕博士培养资格评审委员会(ACAOM)评审专家、美国针灸洁针技术(CNT)资深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曾担任全美针灸师执照考试委员会(NCCAOM)委员、全美中药执照考试命题委员会主席和推拿执照考试命题委员会主席。曾作为第一作者出版《趣味中医》《中医益智精华》《中医健脑》《家庭男科推拿》《男科常见病推拿》及合作出版《实用传统美容》《金匮要略手册》《儿科病案分析》(英文版、英文主编)等著作。
内容简介
《纵横<伤寒论>》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为蓝本,采用整体观的方法,对《伤寒论》的条文、脉证和方药进行释义和阐发,并使用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对条文、脉证、治法和方药等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共536条。本书第二章“《伤寒论》条文解读方法与中医病案分析技巧”,理论联系实际,对《伤寒论》条文解读方法和中医病案分析技巧进行探索和总结,为《伤寒论》的条文解读提供方法论指导,对提高临床辨证诊断水平、增强条文解读和病案分析的能力大有裨益。附录中的《伤寒论》条文与内容摘要索引、条文和方证比较索引、单一脉和复合脉索引、病证病机与辨证索引、方剂索引、药物和剂量索引、治则治法与服药宜忌等索引具有资料库和工具书的作用,有助于直观地掌握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方便实用,切合临床。本书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经方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吴潜智,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生完孩子全身疼,自古就有!这4个药方请收藏好
● 对于新冠后遗症,中药膏方最适合不过了!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