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感觉不一样,中医用药也不一样
2023/3/30 11:25:49 中医出版

痛证是临床常见疾病中的急症之一,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肛肠、皮肤等多种科目,多个病种。痛证始载于《黄帝内经》,至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理法方药已经相当完备。嗣后历代医家皆有充分的发挥,使中医镇痛颇具特色,又富有优势。
镇痛应按性质(隐痛、胀痛、刺痛、绞痛),部位(头、目、齿、咽喉、胸胁、脘腹、腰背、四肢),病种(炎症性、神经性、外伤性、占位性)进行分类论治,既符合临床实践,又利于提高疗效,是中医镇痛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摘取按照疼痛性质分类论治。
01隐痛
以虚证多见,分气虚和阴虚两类。气虚隐痛伴气短乏力,苔白质淡,脉象细弱。由于气帅虚衰,鼓动不足,血运缓慢而不通则痛。治当补益中焦脾气,兼顾血运。
主药:生黄芪15~30g、炒白术10g、云苓15g、陈皮15g、赤芍10g、白芍10g、炙甘草10g。阴虚隐痛伴五心烦热,苔净质红,脉象细数。由于营阴亏损,血行贫乏而不通则痛。治当补益下焦肾水,兼滋营阴。主药:生地黄10g、黄精10g、山药10g、泽兰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
02胀痛
以实证多见,分肝郁、痰浊、食阻3类。肝郁胀痛兼见胁满太息,苔黄质红,脉象弦紧。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不通则痛。治宜疏肝开郁为先。
主药:柴胡10g、香附10g、牡丹皮10g、菖蒲10g、郁金10g、川芎10g、薄荷10g。痰浊胀痛兼见口黏憋闷,苔腻脉滑。由于痰浊内阻,气机不畅而不通则痛。治宜化痰降浊为先。主药:竹茹10g(天竺黄 10g)、枳壳10g、云苓15g、陈皮15g、全瓜蒌30g、丹参30g、菖蒲10g、郁金10g。食阻胀痛兼见纳呆嗳腐,苔厚脉滑。由于食阻中焦,运化不畅而不通则痛。治宜消导畅中为先。主药:木香10g、焦三仙30g、生鸡内金30g、连翘10g、云苓10g、陈皮10g、蒲公英10g、莱菔子10g。
03刺痛
以血瘀多见。兼有全身血瘀证,如发绀,毛发干枯,肌肤甲错及离经溢血证,血紫有块,舌紫斑,脉细涩。治当活血化瘀,通则不痛。
主药:丹参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郁金10g、苏木10g、水蛭10g、地龙15g。
04绞痛
除气滞血瘀外,还在寒凝中诱发,此时痛而喜暖畏寒,面色?白,四肢欠温,苔白质紫淡,脉象沉迟。治重温通散寒。
主药:高良姜10g、炮姜10g、鹿角霜15g、桂枝10g(肉桂5g)、乌药10g、细辛3g、制川乌5g、制草乌5g。
摘自《沈绍功中医方略论临证篇解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沈绍功中医方略论临证篇解读》,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全书约50万字,主体有三章:医理、临证和方药。每章分列条目,计383个,尽力做到文题新颖,言之有物。
临证篇撰文凡61种,对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临床流行病以及高热、抽搐、厥、脱等急重危证悉心观察,多有发挥,经验颇丰。临证篇除具体论治之外,尚有临床思维方法,调摄护理,新理论、新概念、新见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方药篇撰有类方鉴别运用,依法选择主方,还有针对主病选方遣药灵活使用的方法计60种。至于妙药百味妙用,记述了作者用药心得,其中有常用药的功能主治、宜忌配伍的发挥,也有峻猛攻逐将军药临床治验的介绍,对症、识证、治病者均备,可谓精彩纷呈。是书还有诊籍篇、论著篇,内容宏富,全面收载与推广沈绍功教授对临床医学的卓越成就。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张印生 韩学杰。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 辨“阴火”,并不难,掌握这个玄机,百发百中
● 、畅销书推荐 | 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证经验及验案选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出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